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历史小说具有其独特的语言形态,二月河的历史小说在雅言和俗语间自由出入,既有文心雅韵,又有俗情俚语,时而拟古离奇,时而泼辣生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本文不仅总结了二月河历史小说的语言特点,更从宏大史诗追求、对传统文化的阐扬与反思、平民立场和世俗情怀三个角度出发对二月河文学观、历史观与其小说语言风格形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其目的在于为当下以及今后的历史小说创作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2.
本文阐述了二月河作品的人文情怀:指出了他的人文情怀首先摆脱了狭隘的阶级论、汉族中心的观念,对历史的评价更显人性化;其次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突出了人性内涵,表现出了人文精神;第三他怀着对我国传统文化的钟爱与敬仰之情,对古典文化进行了尽情展示;第四他"关注弱势人群的心理渴望与需求企盼",寄托了现实中日益远去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3.
二月河清帝系列小说中的戏曲文化母题,有着丰富的民俗内容.二月河对于相关题材的反映,使用了民俗学田野作业的方法.正是这种视角的存在,清帝系列小说中的戏曲民俗,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异.二月河对于田野作业原理的自觉实践,不论是对文艺学叙事理论的丰富,还是对民俗学田野作业体系的完善发展,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张德礼 《南都学坛》2006,26(6):52-55
二月河的清帝历史小说能够赢得接受大众的广泛认同,缘由之一就是他在艺术与历史的有机融合中以清醒的哲理意蕴追求,突出了对人的生存与生命意义的关注,即人的实践理性精神的张扬。这种实践理性精神正是康德倡导的超越了感性欲望和个人幸福与自爱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意志动机下的行动意识。它集中体现在二月河对康、雍、乾三代帝王尤其是雍正皇帝及辅佐他们的一批重臣贤相等艺术形象的塑造上。由此进入文本,也许可以克服那种拘于历史事实或囿于宏大历史叙事的某些偏见。  相似文献   

5.
二月河以其"落霞三部曲"的恣肆笔法、宏大的历史言说,使得社会上一度出现"二月河热".然而,二月河在权谋文化美轮美奂的叙事中更多的是对传统的认同与吸纳,而缺乏颠覆与重建,作品过高的权谋指数与作者情感的"零度介入",造成作品一定程度上人道主义情怀的缺失,这应该引起当下人们的反思.  相似文献   

6.
唐浩明、二月河是当代历史小说创作的两位突出代表,理论界对两者历史小说的批评一般停留在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结合和雅俗定位上,缺乏针对性。笔者认为唐浩明、二月河的创作都受到区域文化的影响,湖湘文化的"经世致用"与河东风土的"重实轻名",是使唐浩明与二月河的文学作品在创作动机、艺术品位等方面产生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二月河40岁开始文学创作,致力于营造“帝王系列”。以描述清代皇帝康熙、雍正、乾隆的三部长篇历史小说名闻天下,《雍正皇帝》问世后曾荣获河南省政府文学大奖,并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改编后的电视剧轰动海内外,连当时的国家总理朱铬基也手政务倥偬中热衷追看,足见历史题材的优秀作品有其不可抗拒的魅力。  相似文献   

8.
二月河帝王系列小说塑造了三种类型的名士形象;布衣系列、王室系列和臣相系列。与《红楼梦》所塑造的名士形象相比,二月河小说具有三个显著特点,即致力于打造真名士,写出名教与自然的统一,注重展示人物外在的名士风采。二月河小说的名士情怀既继承了中国传统小说名士的美学思想,又具有不可忽视的文化精神内涵和恒久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9.
缺失体验:二月河创作心理动因探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失体验是指主体对生活经历中某种需要不满足而造成的不平衡的心理体验 ,它可以成为作家投入文学创作以弥补这一缺失的心理动力。由此探寻二月河历史小说的创作历程 ,同样可以看到驱使其小说创作的心理动因 :欲望缺失的人生体验。一是青春萌动的美好爱情毁灭而积郁的“初恋情结” ,作家称之为“雷击”效应 ,它化入笔下人物的血脉和心灵 ,并转移到男主人公的情爱历程之中 ;二是原想走仕途的人生追求遇挫而“只好纸上谈兵”的“致仕情结” ,这直接推动作家选择文学言说 ,实现“把自己想的变成别人做的给人去读去想”的愿望。两种情结的交渗纠缠 ,为小说的情感取向和理性思考打下了作家鲜明的个性印记 ,也使其社会历史小说的爱情描写别具风韵  相似文献   

10.
道家文化对于二月河、唐浩明的历史小说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道家思想精髓不仅使二月河、唐浩明获取了匡扶人性扭曲的有利资源,其关于个体独立的精神诉求也启悟作家以一种大胆超异的视角去把握历史的内在精神,并取得了成功。考镜道家文化对当代历史小说创作的滋养,对于学术文化视野下拓展历史小说研究畛域,加强学术研究的薄弱环节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二月河13卷530余万言的清帝系列小说出版以来,受到了评论界广泛的关注。针对当下人文精神萎缩和价值失范的眩惑,二月河决意致力于意义的探寻与重建。但这样做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获得世人的认同,二月河并无把握。为此,他在现实主义基础上,着意掺入了后现代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论新历史小说的话语意义与审美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历史观念、导向、叙述形态三个方面切入文本,全面论证了新历史小说与传统小说的不同,从而总结出新历史小说的话语意义和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国文坛曾出现了一次文学语言的革新浪潮,我们称为“语言实验”。文章以这股浪潮中的小说语言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从语言精神和语言本体两个层面,分析了语言实验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新历史主义小说创作对西方新历史主义思潮的接纳与20世纪80年代意识形态绝对中心地位相对弱化的时代背景有关,也与作家自身对文学创作创新的追求有关。苏童的新历史小说创作带有西方新历史主义思潮的印迹。注重个人化历史真实的阐释,偶然性叙事的彰显,民间价值的弘扬,颓废感伤美学的追求是苏童新历史主义小说创作的特色。擅长抒情、擅长细腻描写的苏童使其新历史主义小说创作的风格更为隐喻,更具魅力。  相似文献   

15.
王安忆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小说的语言呈现出客观冷静、充满理性的风格.其中,叙述代替了人物对话、大量的议论、注重小说结构的逻辑性、以及陈述句与短句的使用,凸现了小说语言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16.
新历史小说概念内涵至今仍众说纷纭,缺乏明确统一的界定。相比别的概念,“新历史小说”较能涵盖繁复驳杂的各类创作现象;但也存在局限与不足。“新历史小说”本质内涵在于历史观念和创作观念之“新”及“历史”含义之“变”。但“新历史”也可能对作品审美特性构成一定遮蔽,导致创作与研究过多注目于历史观念之新而相应忽略作品的思想内涵与审美呈现等。  相似文献   

17.
新历史小说与革命历史小说的根本区别,主要不在其题材之新,而在于它提供了新的历史叙述方法、新的历史观念和新的表现手法。革命历史小说中的革命叙事的经典模式,在新历史小说中被彻底颠覆,革命叙事呈现为对革命起源神话的终结、革命历史叙述的重组、革命英雄沉落等景象。这表现了开拓独特的历史生活和揭示崭新历史精神的趋势,但对革命历史的随意处理或编制也有取悦、迎合大众文化之弊,革命历史被演绎成纯粹的影像或幻想,其颠覆性破坏也给以后的小说提示着警惕。  相似文献   

18.
前景化是文学文体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讨论的是文学作品中的形式问题,但同时又与意义密切相关,应该在翻译中予以重视。以小说中的前景化语言为研究对象,从认知角度对其文本意图进行了分析,由深至浅细分出信息意图和文体意图、打破认知图式的意图和其它文体意图、表层结构意图这三个层次。根据这种前景化文本的意图层次结构,进一步在认知框架内提出了全价翻译策略、灵活转换策略、一元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9.
在分别以农民起义领袖和封建帝王为主要人物建构的当代历史小说作为一种潮流逐渐消退之后,低调悲剧成为主流。作为悲剧人物,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女性、商人和政治家常陷入无方向感、无精神动力的日常生活中。但将时代悲剧与人的心灵相结合的创作取向应该看成是当代历史小说在帮助人认识自己方面的一个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0.
在新文学运动发生的初期,传统演义经历了向现代历史小说转变的过程。胡适经过和钱玄同争论,以文学革命者的身份首先提出了传统演义的性质与归属问题,他通过对西方现代小说文体观念的接受,重新定义了历史小说,并把演义归为通俗历史讲义,这样,胡适以断裂的方式实现了演义与历史小说的分离和转化。鲁迅从小说史的角度指出演义本身具有的悖论性质,不仅存在于传统演义中,而且也内在于现代历史小说里;演义作为现代历史小说的否定性力量,在对历史小说的"抵抗"中实现了向后者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鲁迅突出了历史小说的"自律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