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河南理工大学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学生爱国运动——纪念河南理工大学建校100周年暨五四运动90周年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薛世孝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1)
在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学生运动是反帝反封建的一个重要方面军,在中国革命中常常起着先锋和桥梁作用。本文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河南理工大学师生师生在民主革命过程中的光荣历史。在反帝保矿斗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焦作煤矿罢工、抗日救亡、一二.九运动、抗日战争、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斗争、护校爱校迎接解放的斗争中,广大师生特别是青年学生都是英勇的站在战斗的最前列,在全国和河南特别是焦作地方有重大影响,对中国革命作出了光辉的贡献,对学校建设和发展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1927年筹办并于次年正式成立的国立中山大学教育研究所,是近代广东乃至全国首创的一所教育科学研究机构.它在我国率先开展了对教育科学之研究及其人才培养的工作;其产出的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代表了近代广东教育科学研究的整体水平;它培养的多届研究生,为广东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及近代中国的文化建设事业,皆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杨玉东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457-468
河南理工大学是一所具有百年发展历史的老校,伴随着新旧制度的演变和历史发展阶段的不同,其教育理念也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色,但育人的本质却始终蕴含着传统教育理念的精髓,使本校一直沿着正确的教育发展轨迹颠簸前行。本文采用资料综合分析的方法,论述了"我的观念"提出与发展过程;分析了"我的观念"之人格教育观、体育运动教育观、实践教育观、发展教育观等;指出了"我的观念"是具有与时代特征相一致的教育理想追求,是现代大爱精神教育理念的发展基石。 相似文献
4.
杨玉东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6(1):107-111
报刊的内容和形式孕育着深刻的编辑思想,体现着编辑的审美理念和审美追求。为廓清民国时期河南理工大学报刊出版繁荣的原因,本文对报刊编辑者和出版者的编辑审美思想进行了全面梳理和考察。归纳得出了编辑者和出版者对期刊功能价值的审美认知,即报刊为学校精神之体现、集中学说之阵地、学术交流之渠道、学术独立之宣示,这些审美认知为学校开拓了一个自由讨论和研究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5.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234-242
分析了《福中矿务大学校刊》《矿大学生》《焦作工学生》《西北工学院季刊》等学术期刊创办的前因后果和相关性,解析了学术期刊的内容构成,梳理了学术期刊发展的基本脉络,得出了期刊作者大都成才及读者见之心倾之结论。本校学术期刊的创办及前后赓续之发展既实现了启愚解醒、指示光明之目的,又起到了为国培才、谋国富强之效用。另外,其独特的补白设计和广告设计,又为当今学术期刊的版面设计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6.
曾令辉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70-73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中原则方法规定着其他层面方法的方向、准则和要求,起着导向和规范的作用。构建与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方法必须反映互联网络的特征、技术要求以及人在网络虚拟社会中思想形成与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7.
8.
宋芙晖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8(2):167-169,174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应从严格集体备课制度,科学安排教育教学内容,积极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加强教学督导和考核,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深入进行理论研究等方面入手,着力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质量。提出应把形势与政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以教育理念的回归,学生认知能力的有效提升和关注不同学生等为突破口,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和爱因斯坦为之奋斗的事业是不同的, 但都对教育问题进行过深刻的思考。本文对两位伟人关于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及其途径的主要观点作了分析评述 相似文献
10.
邹欣星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2(4):56-61
20世纪30年代天津《大公报》曾映证并推动了民国西北开发思潮的形成,也曾为现代中国建设思想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目前学界相关研究多聚焦于《大公报》与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关系,《大公报》新闻传播、经营管理策略,《大公报》与1930年代社会发展的关系等方面。虽有少数学者涉足大众传媒视阈下《大公报》与1930年代西北开发、西北社会发展研究,但目前仍较少有人关注到当时《大公报》新闻叙事与西北开发思潮的兴起,以及现代中国思想传播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墨子教育思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发中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9(3):16-18
墨子的教育思想很有特色.他把"王公大人"与"匹夫徒步之士"当做教育对象,把培养"贤士"或"兼士"作为教育目的,强调社会环境的作用,重视生产技术和自然科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出了"贵义"与"重利"相统一的道德教育思想,提倡"言必信,行必果"及"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的道德风尚,首倡合其志功而观之的检验行为的道德标准,强调因材施教和强力从事的教学原则. 相似文献
12.
朱世英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1):114-119
作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 ,瞿秋白还有着丰富的教育思想 ,为我党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他推行义务教育 ,注重培养德、智、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正确对待知识分子 ,使苏区的教育事业得到空前发展。瞿秋白的教育思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注重儿童能力的培养和创造性的发展 ;他的教育思想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认为教育是为一定的政治目的服务的 ;同时 ,他的教育思想还具有完整的系统性。研究它 ,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仍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袁新涛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33-136
江泽民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素质教育思想、全民教育思想和教育创新思想。江泽民强调实施素质教育要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在中心地位,注重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个性发展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把实现“两基”目标作为我国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把解决处境不利地区和人群的教育问题作为全民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指出教育观念的创新是教育创新的先导,教育体制的创新是教育创新的关键,教师的创新是教育创新的根本。以上这些思想都是江泽民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李秀华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3)
《荀子》、《吕氏春秋》均有集百家学说于一身的特点,两书所包含的教育思想比其他诸子更为丰富。比较起来说,《荀子》的教育思想以性恶论为哲学基础,《吕氏春秋》以天性论为基础。前者认为教育能够改造人性,由恶趋善;后者则认为教育不能改易人性,却可避免人的天性遭受戕害。《荀子》主张教育的目的在于造就圣人,《吕氏春秋》则把教育的目的更多指向培养遵守社会规范和因循自然规律的普通人。两书在教育方法论方面有许多相似的观点,但《吕氏春秋》更加强调基于自然人性的师生关系所带来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毕达哥拉斯盟会是一个兼有政治性、宗教性、学术性和教育性的组织。其教育思想建立在哲学和科学理论基础上。其教育目的是培养能建立和指导完美社会秩序的人,以及遵循良好秩序的社会公民。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教育内容是把数学放在最高的地位,同时注重音乐、天文、体育等和谐教育。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教育思想推动了后世人们对崇高精神生活的追求;它是哲学史和教育史上的一大进步;它推动了哲学、科学和音乐教育思想的发展;但它关于灵魂不朽和灵魂轮回说对后世哲学、教育有着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严家显农业教育思想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福建省立农学院首任院长严家显曾系统接受西方农业教育,深知农业教育对于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他十分注重科学研究;把提高农业教育质量放在首位;积极进行农业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普及教育。他还对学生思想教育表示了极大的关注。他的农业教育思想为福建省立农学院的发展提供了办学指导,为福建的农业高等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孙晓媛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8(1):94-96
邓小平教育思想的特征非常鲜明 ,主要表现为时代性、阶级性、民族性和务实性。对邓小平教育思想特征的认识 ,有助于我们科学准确地理解与掌握邓小平的教育思想 ,以及科学地运用这一思想指导当前的教育改革实践 相似文献
18.
王学钧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9(1):81-86
本文论述太谷学派以儒佛道三教合一的思想解释《大学》“格物致知”,提出了自己新的观念。他们释“格物”为合二为一之“合”,既以之指导人生,也以之构成合二为一的文化史观和世界观,主张建构和谐的世界。 相似文献
19.
何贻赞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2):129-134
邓植仪教授是我国现代高等农业教授先驱,著名土壤学家,曾任广东大学中山大学筹备委员教务长教授农学院院长,广东土壤调查所所长等职作者通过学习有关论著对其教育与学术思想作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哲学家冯友兰同时也是一位教育家.他客观地看到了在现代化(工业化、产业化)背景下教育的集中性、批量性和分工性,看到了现代化的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不同,肯定了在现代化的教育中不能也不必对教师有太高的道德上的要求.他的教育为学术服务、教育独立、为学术而学术、教授治校等思想对于克服中国教育中长期存在的“左”的做法,对于教育去行政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虽然这些思想曾经遭到批判,但是,它们经受了历史的考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