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作为修辞学现代衍进的典范形态,图像修辞不仅体现出其理论延展的族群特征,同时也赋予争议已久的“图—文”互文以合法身份。以“图—文”互文的修辞视角审视明代小说插图的文本实践,在剖析小说插图三种基本范式的基础上揭示小说插图“图—文”之间的阐释、批评、预述与时空并置关系,这不仅是对小说插图“图—文”互文实践的深度确证,对当代视觉语境中的“图—文”争议乃至视觉叙事本身无疑都具有一种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尽管人类审美史上不乏视觉修辞的实践案例与经验范式,但视觉修辞作为视觉研究的“内视”形态仍属一个现代性命题。一方面技术视觉的发展赋予这一命题以新的使命与表征,另一方面米歇尔“图像转向”的理论判断也为这一修辞范式的现代兴起提供了注脚。基于媒介文本、实物文本与空间文本的视觉分类来思考视觉修辞现代衍化的三种进路,这不仅是对巴特“图像修辞学”之后的“接着说”,更是以视觉对象为标的修辞实践的精约与细化。如果说媒介修辞澄清了一度以来为修辞实践所忽视的媒介动因,也为技术视觉的修辞学介入找到实践依据,那么实物修辞与空间修辞则将修辞对象拓展到一切可视性场域,在更为隐性的视觉立场探寻修辞意指的可能。这三种向度的修辞实践不仅架构了当代视觉修辞发展的基本框架,对深入理解当代视觉问题也不无启发。  相似文献   

3.
广告语篇由于自身的特点,互文性特征尤为明显。广告交际的过程实际上是目标受众的认知语境参与并起决定作用的过程。本文着重探讨了认知语境在理解广告语篇文化互文性中的动态参与过程,并提出如何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达到最佳的广告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4.
视觉文化的到来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存在状态,也使艺术形态和审美文化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对人的精神影响是喜是忧?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毫无疑问,视觉文化的到来已对美术及其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挑战,而正视视觉文化与艺术的关系,研究当代美术形态与教育发展趋势是一个必须重视的课题。  相似文献   

5.
6.
在进行互文指涉转换时,译者面临着四种选择。同一原文的不同译本之间存在互文关系。对以前的译本是继承借鉴还是另辟蹊径,译者也面临着抉择。这些都涉及互文策略的问题。互文策略的取向不仅仅是个语言转换的问题,其背后有深层次的文化用心。本文以《庄子》的两个英译本为个案分析。对它们各自的互文策略及其文化用心进行探究比较。  相似文献   

7.
文章分析了在互文语境中关联原则下的文本意象的解构与重构,探讨了名称翻译中体现出来的文化缺失与扭曲现象以及归化异化策略在实际运用中的利与弊:归化能让人产生适当的互文联想,而异化则能使译文读者体验原质原味的异国情调。提出翻译工作者要更好地利用异化策略,更多地译介中国文化以引起译语读者的互文联想,从而摆脱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主导地位,唤醒民族意识,实现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8.
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当充分考虑原文的特定语境因素,在正确理解语境的前提下,选择恰当的译语予以表达。本文从言内语境、情景语境和社会文化语境角度探讨语境与翻译的问题,强调相关语境对翻译理解和表达过程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进行互文指涉转换时,译者面临着四种选择.同一原文的不同译本之间存在互文关系,对以前的译本是继承借鉴还是另辟蹊径,译者也面临着抉择.这些都涉及互文策略的问题.互文策略的取向不仅仅是个语言转换的问题,其背后有深层次的文化用心.本文以<庄子>的两个英译本为个案分析,对它们各自的互文策略及其文化用心进行探究比较.  相似文献   

10.
作为视觉研究的新兴领域,图像修辞不同于传统语言修辞的第一重表征体现为跨媒介符号建构的文本修辞实践。中国传统的题诗画为这一图像修辞提供了理想的范本。题诗画中由语、图符号构建的修辞范式形构了从符号表现形式的审美互动到符号话语意指的内在呼应乃至语图互文与特定时代文化语境产生联动的多重逻辑,它建构了图像修辞跨媒介符号文本实践的知识模型,使得超越传统语言修辞建构图像修辞的本体理论话语体系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1.
所有动物里,狗受到人类的褒贬最多,是最具争议性的动物之一。一则,它象征了忠诚、善良、报恩,是人类的朋友;另一方面,它又是愚昧、残忍、奸诈的化身,让人恐惧。这些特性在语言文字、民风民俗和文学艺术等领域里都有所反映。由于东西文化昨差异,狗文化符号又变得丰富多彩。解读这些文化符号,旨在唤起人们尊重生命,与自然、与动物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2.
那达慕是蒙古族独具特色的、承载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元素的民俗喜庆集会。它如同活态的“蒙古文化博物馆”,以其特有的动态模式和多元类型,如官方传统那达慕,民间那达慕、旅游那达慕、国际那达慕、学校那达慕、象征性那达慕等多元形态,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交融和弘扬、习得和认同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价值,尤其对民族文化从草原走向世界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人民调解制度是从中国古代社会的诉讼外调解演化发展而来的,它是一种运用说理、疏导的方式来排解民间纠纷的群众性自治制度;它体现着中国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世界观和价值观念,是我们党创造性地将传统法律文化实现向现代性转变的成功范例;它不仅有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与完善,有助于建立良好新型的人际关系,而且有助于推动世界社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14.
修辞不论作为公共话语论辩还是与此相关的理论学科,都是植根于古希腊文化土壤的独特产物,雅典城邦政治生活中民主化公共领域的存在是此一话语实践得以产生的文化背景,而其“诉之公论”的精神品质也与此政治生态相一致.在此,修辞之为学科在中国文化中的缺位,传递出政治形态上公共空间阙失的深刻含意.在认知层面上,作为与辩证法并列的话语形式,修辞作为建立在可能性逻辑上的合理性论辩语式,彰显出有别于独断性科学真理的认知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理解技术,即理解社会与人类自身的方法.现代技术理性凸显危机,主要源自一个破碎的、单面的文化.解决技术产生的问题,可从日常生活和人类文明出发,借鉴德里达等人的后现代解构与融合策略,采用修辞学的方法,藉美学救赎与后形而上学途径,实现技术文化的修辞学转向,发展更强有力的文化并推进技术民主化,确立一种更辽远的新的后技术观,以开启文化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北京中轴线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政治和文化标志,贯穿在几百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鲜明的当代政治意义.历史仍然在不断发展,而作为有着重要标志性作用的北京中轴线,也在不断更新自身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7.
知识与权力的关系,在现实中发生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即由割裂孤立向交织互融的变迁.无疑,厘清其相对独立及共生性的纠缠关系,梳理出彼此间的相互影响及作用脉络,探究它们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异化现象,对理解当代社会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论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及其当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幸福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现实活动和理想追求.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最高的善,幸福是灵魂的合乎品德的实现活动,思辨活动是人的最大幸福,幸福和快乐紧密相连,幸福的获得需要外在的条件.他的幸福观把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个体幸福与集体幸福统一了起来.他的幸福观有利于激发人们的积极进取精神,激励人们要为真理而奋斗,有利于集体主义原则的落实.  相似文献   

19.
文化自觉既是人在自己生存的文化环境和空间中形成的一种积极的能动的态度,是人的意志自由的延伸,是人的主体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的自我意识的文化表征,是文化主体的发展基因。全面理解文化自觉的深刻内涵,思考其在文化主体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对于激发文化活力、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里程碑式意义的《红楼梦》巨著,深蕴着清末文学巨匠曹雪芹“立志补天”的独特卓著的参与社会变革的忧患意识,林黛玉形象是这种忧患意识的主要载体。林黛玉对贾府命运前景之忧患,象征着超脱之外的积极用世;对身世之忧患,象征张扬人格的独立;对爱情之忧患,象征做定了封建礼教的叛逆;读书之忧患,象征着追求真理的“扬弃”。林黛玉形象更深刻的美学象征意义还在于:深切关注现实危机;积极参与挽救现实危机;“大厦将倾”的家族危机演示成“危如累卵”的社会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