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开始于1901年的清末新政是中国教育由传统走向现代的重要阶段。在这短短的十年中,清政府对教育改革极为重视,积极督饬全国各地创办新式教育。当时安徽省之颍州府属各州县官绅积极奉行,在教育上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清末新政制定了一系列振兴工商的经济措施,主要包括成立商部和商会、颁布经济法规及奖励工商的相关章程等方面的内容,在经济政策上对商品赛会给予大力支持。在新政经济改革的背景下,天津、成都、武汉、南京等地纷纷举办了商品赛会活动。清政府在这些赛会召开之前都会进行大力筹备和宣传,在赛会召开过程中积极引导,对赛品进行审查评奖和研究。在清政府的推动下,国内商品赛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商品赛会有利于人们了解当时各地的经济发展状况,促进经济交流,以利于将来展品的改良进步;商品赛会拓展了参展物品的销路,促进国内各地商品的流通;商品赛会促使传统的夷夏观念及贵义贱利的观念发生变化,使工商业的地位得到提高。总之,清末新政与商品赛会之间具有互相促进的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3.
四川女子学校教育在清末开始兴起,其逐渐规范化和制度化的尝试,为四川女学兴起提供了孵化的温床。成为中国现代教育发展的雏形。尽管女学兴起冲击了传统女子教育观,四川女学最早建立了女子学校的现代教育体系,但由于政治变革反复,社会进步有限,四川女学的作用和效果还远不能解决广大女子受教育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1901-1911年的清末新政是清政府实行的一场自我挽救的改革运动.从社会变迁的角度来看,这场改革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但从结果看,新政不仅没有帮助清政府实现自救的目的,反而加速了它的灭亡.清政府以旧人办新政,改革者藉改革之名,牟取暴利,争权夺利、贪污受贿,生活腐化等多种腐败现象相因相成,愈演愈烈,最终导致腐败恶性发作,不可救治.腐败葬送了改革,也埋葬了清王朝.  相似文献   

5.
清末改革包括新政和预备立宪。清末改革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实现王朝"自救",但事与愿违,不但改革夭折,而且王朝本身也在辛亥革命的风暴中被推翻了。对清王朝来说,这实在是一个十分残酷的悲剧性结局。这种结局蕴含了一个朴素的历史辩证法: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并不是完全统一的,它们之间还存在着相背原则。  相似文献   

6.
19世纪末,西学思潮输入中国,原本传承伦理道德、维护社会秩序的教育不得已走上了转型之路。自清末学制改革以来,文学一边革了八股制艺的标签,一边开展新民的塑造,进而开辟出了一条学科化探索的路径,为新文学的到来积蓄了力量。  相似文献   

7.
清末新政旨在革弊振衰、挽救行将就木的王朝统治。然而,由于晚清官场的腐败,自救的新政被执政者们演变成了争权夺利的工具。以新政为名,统治集团内部竭力争权夺利,枢府疆臣大搞权钱交易,地方官绅大肆鱼肉乡里。整个新政时期,腐败的官场演绎出一张张栩栩如生的争利图。  相似文献   

8.
在长达10年的清末“新政”中,教育改革是各项改革中进行的最广泛深入的一项,它是近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因素的增长在文化教育领域的反映。1906年9月清政府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所官办法律学堂——京师法律学堂,中国近代的专门法学教育开始了新的阶段。本文主要论述了京师法律学堂的创办背景;体制、学制与课程设置;教员与教学内容等。同时论及了清末教育改革中的日本留学简况。  相似文献   

9.
清末新政与清末民初法政学堂的骤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究其原因,可以发现科举制度的废除为新式学堂的兴起扫清了障碍,而选官制度的变化、晚清修律及司法改革的开展,加剧了社会对法律人才的供求矛盾,从而导致清末法政学堂异军突起,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10.
清末新疆新政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论述了清本新政在新疆的实施情况。  相似文献   

11.
说晚清诗     
晚清诗由龚自珍首开风气 ,之后出现了一批具有爱国精神的诗人 ,成为晚清诗坛的革新派。革新派之外另有一个宋诗派 ,但成就不大。戊戌变法前后适应时代的需要 ,产生了诗界革命。黄遵宪康有为谭嗣同和丘逢甲是诗界革命的代表人物 ,梁启超则是诗界革命的理论家。同光时代另有湖湘派、唐宋派和阵容甚大的“同光体”派。到清朝的结束 ,秋瑾和南社诗人 ,以他们的革命诗歌成为清诗的奠后。  相似文献   

12.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开始在政治上进行变革,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在此过程中,自晚清以降出现的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以及固有的满汉矛盾不断加剧甚至激化,在辛亥革命前夕严重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  相似文献   

13.
清末体育热问题是学界研究的缺失所在。清末舆论界对体育的注重,体现在强调国民体育、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女子体育及体育的必要性四方面。与舆论界注重体育相对应的是,清末各地掀起了兴办体育的热潮,这体现在政府倡导、体育会的设立、学堂体育的发展三个方面。清末体育热的出现,与当时亡国灭种的危殆局势息息相关,国人强国愿望强烈,并试图借助尚武手段,一改东亚病夫的形象;因此,体育承载了救亡图存的重责。清末我国形成体育热的外来影响,在于西方与日本的榜样示范,这可从倡导体育者以西方、日本重体育为例;此外,舆论界还出现了一些西方、日本体育方面的介绍甚至研究。内因——强国、尚武的促动,外因——西方及日本的榜示。两者之外,健康的需要对清末我国体育热的兴起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4.
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内忧外患加速了清王朝的败落与灭亡的进程,此间云南作家虽处在内外交替的多事之秋,但伴随民主主义新思潮的嵌入与渗透,文学创作也出现了新的繁荣:文学社团纷纷建立;作家关心时政;重视和整理前人的作品;创作理论力主创新。这时期,文学由自发进入到自觉的阶段,并取得相当的成绩。  相似文献   

15.
晚清时期外国资本主义借助国家强力进入中国。在与列强的不断冲突中,清政府越来越感觉到新式人才的缺乏,发展新式教育逐步成为社会精英和国家的共识。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时期,国家的教育政策发生重要转变,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国民教育。教育政策的转变客观上使国家成为国民教育的积极推动者和办学主体。国家采取抽收捐税等多种手段以筹措大量教育经费,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尊卑有序、贵贱不等和皇权至上是中国传统法律观念的精要,并且作为一种文化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要想转变传统法律观念是比较困难的.然而在清末变革的背景下,清政府通过法政学堂和大学进行了大规模的新式法学教育以及海外留学教育,在教育过程中以西方的法律观念为指导,按照现代法律部门的分类进行课程设置,教材多使用西文,教师也多为西方人.清末新式法学教育为我国培养了一些新型的法律人才,更重要的是导致了传统法律观念向现代法律观念的转变.同时,它也促使礼法分离和现代法学的建立,并为体现法治文明的司法体系的形成作了法理上的准备.  相似文献   

17.
私铸是中国历朝历代政府所面临的比较严重的货币问题之一,时至晚清,这一现象更为严重。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一是利益的刺激;二是币制本身的弊端,而官员的腐败又使得私铸问题难以治理。针对私铸的泛滥,晚清政府立法严惩,但收效甚微,最终导致了货币经济一溃千里。  相似文献   

18.
清末审定教科书的标准有二:其一为是否合乎当时的教育宗旨,即对教科书进行意识形态色彩的思想性审查;其二为是否合乎现代教育的基本规范,即对教科书进行教育的学术性和技术性审查。从审定的实际情况看,教育的学术性和技术审查对于保证清末教科书的质量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不能估计过高;思想性审查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排满"革命等社会新思想的传播,保护了旧有的思想意识形态。就此而言,清末的教科书审定为我们理解当时的新式教育乃至整个社会思想的变迁都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9.
晚清白话文运动是在政治危机和民族危难下兴起的语言变革运动。追溯晚清白话文运动的渊源,思想开明的晚清官僚认识到语言变革之必要,表现了官方对白话的认同与策略,西方传教士欧式语法、语词的输入补充了现代白话文的语言资源,晚清的农民运动用白话语言宣传革命,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甚至把提倡白话与反封建联系在一起。他们都为晚清白话文运动的先行作了强有力的铺垫,表现了官方立场与民间立场对晚清白话文运动的合力支撑。  相似文献   

20.
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为核心的竞存观念,学界仅偶有触及而乏系统探究。竞存观念在清末广泛存在,其表征,政治领域主要集中在保国强种和变法改革方面,文化领域主要体现在文学、名号载体、合群取向等方面,此外教育、经济领域也有相当的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