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章主要根据18个全国关爱女孩试点县提交的关爱女孩行动工作状况的通讯调查所提供的基础信息,对近年来全国关爱女孩行动试点工作作了一个阶段性的分析和评价。提出了生育观念和行为控制的“2+6”理论框架,建议通过人口安全的工作考核机制、性别偏好的观念转变机制、“两非”行为控制机制、女婴被送养、瞒漏报和死亡控制机制四大机制实施对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综合控制和治理。认为全国要尽快从“点控制”转入“面控制”,在保持“适度低生育水平”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生育政策;赋权卫生等部门治理B超和引、流产问题的重要职责,规范医疗卫生执业行为;加强社会公共政策的协调性,从制度上促进社会性别平等。  相似文献   

2.
徐州市相关统计数据表明,该市已持续多年存在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现象,并具有偏高程度严重、持续时间较长和各孩次出生性别比都偏高的特征。出生性别比长期失衡主要是偏紧生育政策挤压、现实生活需要以及违法应用现代医学技术和检测手段等原因所致。治理这种失衡应从提供政策和机制保障解决群众现实需要、调整监控重心、建立双向处罚制度、加强部门和区域协作、加大新型生育文化建设和打击“两非”行为力度等方面寻求突破。  相似文献   

3.
湖南省出生性别比失衡问题研究——基于和谐社会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省出生人口性别比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持续失衡,这无疑会带来诸如婚姻挤压、道德沦丧、经济减缓、女性地位降低等社会问题,将严重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如何加强管理监督,营造生育新风,完善利益机制,加强优质服务,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以整治出生性别比失衡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4.
从分析出生人口性别比的现状及失衡程度入手,对以往研究出生性别比失衡影响因素的文献进行归纳梳理.基于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及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运用分层线性模型对出生性别比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反向影响出生性别比;地区间的农民纯收入、文盲人口比例等社会经济因素的差异对出生性别比的影响也较大,并且通过与总和生育率的交互作用进一步影响出生性别比.  相似文献   

5.
出生性别比是人口自然结构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持续攀升,泉州市出生人口性别比也在近年来一直居高不下。为了解泉州市现阶段出生性别比的真实情况,泉州市人口学会在2011年6月底就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进行专题调研。本文统计了传统观念,经济因素,政策因素和科技因素对泉州市出生性别比的影响,并对制定治理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提出解决建议。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安徽省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异常升高,引起了社会各方密切关注.通过对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安徽出生人口性别比数据的分析,发现其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现状的背后有着复杂的经济、文化、社会原因,因此需要通过发展经济、创新生育文化、完善生育政策、加强生育管理等多条途径进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7.
韩国人口出生率在1962年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快速下降,而出生性别比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迅速上升,出现人口性别比失衡现象。进入20世纪90年代,韩国政府采取综合措施治理性别比失衡,目前其人口出生性别比已经下降到正常水平。梳理和总结韩国调整人口性别比的治理经验,对中国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有其内在原因,但本质上反映了性别歧视背后两性地位的失衡和女性权利的深度贫困,是性别不公在生命孕育时期的显性标志。促进出生人口性别平衡需要将社会性别视角纳入国家社会发展主流,完善促进性别平等的政策体系,以及加强机构队伍建设,提供性别平等的组织保障。  相似文献   

9.
关于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使出生性别比趋于正常是计划生育近期工作目标之一。目前存在的出生性别比失衡现象 ,是传统宗法观念、现实生产力水平和传统养老模式综合影响的结果。治理上述失衡问题 ,应在工作思路上坚持宣传教育、依法管理、利益导向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0.
11.
针对我国近年来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现象,从法制的角度,分析了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相关法律、法规,认为相关法律、法规不能有效调整人们的行为或者立法落后、缺乏社会性别意识,强化了人们"重男轻女"的观念,从而成为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的制度性因素.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回顾近10年来国内学者对出生婴儿性别比偏高原因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出生婴儿性别比偏高流程图,对出生婴儿性别比偏高的原因作了系统分析。提出并区分了“时点出生性别比”与“时期出生性别比”的概念。认为,出生婴儿性别比偏高政策因素不是主要因素,性别选择技术是主要原因,性别比偏高是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提出两点标本兼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生性别比偏高态势的基础上,利用1982年以后的人口普查及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计算了出生性别比的年均增长率,并据此进行总体及分类比较,认为:2000-2005年我国出生性别比在持续上升过程中已呈现出减缓趋势,这种减缓由城市化发展、人口流动加速、妇女受教育水平提高、婚姻市场调节以及养老保障制度不断完善、政府引导及合理的制度安排等因素促成,是男孩偏好“真性弱化”和“假性弱化”交替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外来人口对上海市人口出生性别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上海市人口出生性别比现状的分析,得出外来人口出生婴儿性别比偏高是引起上海市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调主要原因的结论。在分析外来人口对上海市人口出生性别比的影响的基础上,提出控制上海市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我国出生性别比例失调之法律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出生性别比例失调反映出生育领域存在男女不平等现象,这一“不和谐音符”,已成为迫切需要引起广泛关注的问题。通过对我国性别比例失调的基本现状及原因进行分析,认为应借鉴韩国、印度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有效措施,通过完善现行刑法、妇女权益保障法以及社会保障法规制度,采取法律手段来解决出生性别比例失调问题。  相似文献   

16.
在以哺乳动物为例,探讨性别控制问题和性别决定机理的基础上,分别讨论了非人为影响子女性别的生物因素——家族遗传、水质、母亲激素水平、父母综合生理特征、自然流产次数、生育率变化和人为影响出生性别的非常规因素——中医药介入、酒精作用、生活条件、产妇年龄等,以期为研究和治理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提供不同的视角和思路并引发新的认识和思考。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全国6个省24个县市区综合治理出生性别比考核评估工作进展情况的实地调研发现,针对考核评估,各地已经建立起了统计监测和考核评估制度,还对考核方案进行了内容指标、保障机制、考核方式方面的创新性改进。同时也发现,国家级和省、市级的考核评估方案还存在顶层设计、目标任务、数据依据、考核指标设计等不符合实际的问题。据此提出了完善考核指标体系、改进考核工作机制、创新考核方式方法、提高考核实际效果四项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从微观人口经济学角度分析有女无儿家庭的二孩及以上孩次生育决策的影响机制,认为:作为生育主体的妇女家庭地位偏低、家庭主要从事农业经济活动以及基于农业生产的传统消费模式等均影响了家庭层面出生性别比的上升。而妇女家庭地位的提高、家庭经济类型以及消费模式的转变,将对在家庭层面维持正常的出生性别比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1980-2005:中国出生性别比问题研究回顾与评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近三次人口普查时间跨度为线索,对中国学者关于出生性别比失衡问题的研究进行了历史回顾,认为研究经历了从问题初显端倪到研究的深化再到多元化三个发展阶段,在此基础上对整个研究过程从研究方法、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三方面进行简要评述,分析了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