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盈余及时性作为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关键特征之一,是公司治理中经理和利益相关者之间订立和履行契约的重要参考。股权结构、债权人-股东关联对盈余及时性的影响会因定义不同而有差异,这为盈余及时性能够提升债务契约、经理契约效率的论断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2.
公司多元化会带来更大的信息不对称和更高的代理成本,预期将表现为较低的盈余质量。采集2000~2008年中国资本市场的面板数据,选择盈余管理、应计质量、盈余稳健性、盈余价值相关性、盈余持续性和资产减值计提水平六个盈余质量指标对此假设进行了检验。实证结果发现,相对地区多元化,行业多元化具有显著的盈余质量效应,公司行业多元化程度越高,则其盈余质量越低,表现为更高的操纵性应计、更低的稳健性水平及更低的盈余价值相关性。这为多元化的代理成本与多元化折价找到了新的证据与解释,证券市场监管部门应更加关注多元化公司的盈余质量及其盈余管理动机、方式和影响。  相似文献   

3.
文章实证分析了与2001年债务重组准则相比,2006年债务重组准则的变更,重组公司利用债务重组收益扭亏为盈动机发生的变化及其来源。研究结果发现,2006年债务重组准则变更后,上市公司利用债务重组收益扭亏为盈保住上市资质的盈余管理动机增强了,盈余管理动机增强主要源自*ST公司的债务重组行为,基于整个沪市A股证券市场,这种经济后果不具有普遍性和严重性。通过对研究结果进一步分析,文章认为我国2006年债务重组准则的变更整体上具有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私募股权投资已成为活跃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新兴力量,因其高度参与所投资企业的经营管理而带来的公司治理优化效应日益受到广泛重视。但是,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相关研究发现:由于契约短期性等限制,私募股权的参与并未发挥公司治理优化效应,反而加剧了正向盈余管理;私募股权参与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方式更隐蔽,应计盈余管理及真实盈余管理兼而有之,且真实盈余管理的程度要高于应计盈余管理的程度;声誉、是否联合投资等私募股权特征显著影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据此,要发挥私募股权投资在优化公司治理、净化资本市场的积极作用,相关制度设计须兼顾有效约束私募基金因投资契约而做出的短视行为。  相似文献   

5.
在新研发会计准则的研究框架下,以2007—2009年深市上市公司为样本,对上市公司研发支出资本化选择和盈余管理动机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上市公司研发支出资本化受债务契约和资本市场动机的影响,公司资产负债率越高,管理者越趋于把研发支出资本化处理;在经营状态不好时,上市公司为保持上市资格、扭亏为盈而趋于把研发支出资本化处理。  相似文献   

6.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盈余管理就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其终极目的在于获取私人利益,具体目的为筹资、避税、避免政治资本以及规避债务契约约束等.盈余管理有诸多表现形式,可以通过完善会计规范、加强审计监控和加大监管力度等措施进行防范.  相似文献   

7.
文中介绍了新会计准则下债务重组的变化。通过新旧会计准则的对比,分析债权债务人损益的变化,以及债务重组对企业盈余管理和利润调节的影响。并以上市ST公司为例,证明了新会计准则下,债务重组所带来的"虚假繁荣"对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和扭亏为盈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盈余管理违背了中立性原则 ,误导有关利害关系人的决策 ,此外由于人性的弱点和会计准则的弹性 ,合法合规的盈余管理会发展成为会计造假 ,所以非常有必要控制盈余管理。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另辟蹊径 ,首先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与公司治理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实证结果表明 ,内部人控制度越高 ,盈余管理程度越高 ;外部董事持股比例越高 ,盈余管理则越低 ;上市公司董事会规模越大 ,则盈余管理程度越低 ;没有验证“二位一体”情况对盈余管理具有显著影响的假设和完全独立的监事会能够限制盈余管理的假设。然后对实证结果进行了原因阐释 ,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控制盈余管理的相关措施 :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 ,进一步提高董事持股比例 ,以形成董事与股东之间更强的利益联盟、建立和完善真正独立的监事会等措施  相似文献   

9.
心理契约:提升公共危机管理效能的支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21世纪各种公共危机频繁发生,一个个痛苦的案例促使人们积极探索公共危机管理及其有效性问题。文章将心理学的专业术语——心理契约移植到公共危机管理领域,提出了危机心理契约的理论假设,阐明了危机心理契约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作用机制及其功能表现,从实践操作的层面提出了促进民众危机心理契约满足、避免危机心理契约破裂与违背,以提升政府危机管理效能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0.
论盈余管理     
信息的不对称及会计的不确定性是客观存在的,理性的企业必然对盈余信息加以管理。盈余管理是中性的,不同于利润操作。盈余管理能适度弥补契约的刚性和不完备性,有助于提高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并前瞻性地引导资源配置。但盈余管理仍然是一种会计信息失真。而改进证券市场监管制度,有助于减少盈余管理的政策诱因;加强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建设,则会缩小盈余管理的操作空间;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提高注册会计师执业水平,可以健全盈余管理的内外部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11.
外部约束机制是影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对2007—2009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发现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与分析师跟进人数显著相关,分析师跟进人数越多,越倾向于隐性化的盈余管理行为,获得标准无保留意见的上市公司越倾向于隐蔽性的盈余管理行为,但法律环境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以我国2001-2012年持续上市的公司为样本,研究经理人最优决策动机和盈余管理动机两种不同动机对费用粘性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经理人最优决策动机会导致较高的费用粘性水平;具有保盈动机的样本公司,费用的对称性表现得更明显;而具有新股发行动机的公司,费用表现出反粘性的特征。上述研究厘清了不同经理人动机对费用习性的影响路径,为企业通过费用比率进行经理人绩效考核提供了更为全面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房地产行业关系着人民的生活质量。房地产行业中盈余管理的出现是由于多年来高房价、高利润以及行业监管的缺失所导致的。研究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并探讨资本结构、股权结构、公司盈利能力对二者关系的影响。利用修正的Jones模型,实证分析信息披露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发现,房地产上市公司存在盈余管理行为,信息披露质量越高则盈余管理水平越低,即二者呈现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利用2007—2011年间发行公司债的我国A股主板中上市公司盈余信息,本文研究发现,公司债的发行主体在公司债发行前一年和发行当年都有显著向上调整盈利的行为,且公司债发行主体对不同的盈余管理方式有一定的选择。研究还发现,上市公司在发行公司债前一年调增盈利的行为显著降低了公司债的实际发行利率,结果表明,我国公司债市场不能对公司债发行主体的盈余管理行为做出合理判断。  相似文献   

15.
由不同性别、年龄、教育背景、任期的管理者成员参与决策的企业盈余管理,严重影响财务报告质量和投资者保护,因而备受研究学者和监管层的关注。以2009-2011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运用修正的Jones模型衡量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分析了不同管理者在性别、年龄、教育背景、任期等方面的异质性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发现:管理者性别异质性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不明显;管理者年龄异质性与企业盈余管理负相关;管理者教育背景异质性、任期异质性与企业盈余管理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比较收益影响烟农种植意愿,烟草公司通过引入政府强制,实现种烟博弈均衡,但烟农利益、政府声誉受损,多次重复博弈的均衡结果发生改变;机会主义导致虚假烟叶合同、不按合同交售,烟草公司、政府通过惩戒等承诺行动影响烟农期望收益,在多次重复博弈中实现合作。但重复博弈的声誉机制不会自我实施,问题的解决需要其他方式的配合,提高种烟比较收益,提高烟农博弈地位,保障烟农切身利益。  相似文献   

17.
从代理理论的角度分析了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则寻求盈余管理的逻辑关系,结合我国资本市场特有的所有权结构,分析了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执行资产减值准则时的区别所在及其根源,并提出两个假设。H1新准则颁布后,长期资产减值准则的应用仍然受盈余管理动机的影响;H2所有权结构的差异,导致上市公司利用长期资产减值准则时有差异。为检验这两个假设,以沪深A股上市公司2007—2009年数据为样本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2007—2009年,我国上市公司仍然存在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利用计提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转销减值长期资产以实现扭亏等盈余管理动机的情况;所有权结构的不同对企业准则的执行也有影响,国有企业利用“转销”减值长期资产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显著低于民营企业。  相似文献   

18.
制度环境是影响债务契约的一个重要因素,债务期限则是债务契约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从制度环境这一视角对我国上市公司债务融资的期限结构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由于我国破产法律制度效力的有限性和股票市场对企业长期债务市场的替代效用,导致了我国上市公司用短期债务和股权融资替代长期债务融资的现象,最终表现为短期债务在我国上市公司的债务融资结构中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