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研究福建省女性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女性农民工的健康和是否提出签订劳动合同两个因素对其劳动合同签订产生显著影响,而教育、培训、组织化、企业性质等因素对其劳动合同签订影响不显著。研究认为,除重视劳动合同法律体系建设和执法监察外,还应当提高女性农民工的健康水平、维权意识和维权信心与能力,从而提高其劳动合同签订率。  相似文献   

2.
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人力资本对福建省女性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年龄、技能、健康等因素对女性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产生显著影响,而教育、培训、外出务工年限等因素对其劳动合同签订影响不显著。研究认为,要提高女性农民工的劳动合同签订率,迫切需要加强劳动法律建设和劳动监察,提高女性农民工的技能和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3.
运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研究福建省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职业技能、外出务工年限、健康状况、是否了解劳动合同相关法律制度等因素对农民劳动合同签订影响显著,而性别、教育、组织化等因素影响不显著。要提高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需加强劳动法律制度建设,加强对农民工的劳动法律法规宣传与教育,重视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等。  相似文献   

4.
基于福建省福泉厦漳四市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数据,运用二元逻辑回归分析方法研究新生代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技能、健康、外出务工年限、是否提出签订劳动合同等因素对新生代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有显著影响,教育、组织化、是否了解劳动合同法等因素对其劳动合同签订没有显著影响。研究认为,当前迫切需要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人力资本和权利意识,从而提高其劳动合同签订率。  相似文献   

5.
通过重庆市农民工的问卷调查资料分析,本文构建了农民工工资决定模型,并利用最小二乘法和分位数回归法对农民工工资的影响因素进行计量分析。研究发现,人力资本中的受教育程度、务工年限、就业培训等变量对农民工工资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性别和婚姻状况也有显著影响;企业制度中的是否签订劳动合同对中低收入群体有显著影响,对高收入群体没有显著影响,企业所属行业对工资有显著影响;城市规模对农民工工资有一定影响,特大城市农民工工资显著高于城镇,大城市农民工工资低于特大城市并显著高于城镇,中小城市和城镇的农民工工资没有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对农民工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运用交叉分析、相关分析方法以及Logisdc回归模型,对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检验.结果显示,农民工合同签订情况、从事工种、性别、年龄以及受教育程度对其是否参加培训有着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基于上海、广州、深圳724份农民工调查数据,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实证考察农民工留城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在农民工个体及务工特征变量中,性别对农民工留城意愿有一定影响,文化程度和务工收入影响显著;在城市融合因素中,参加社会活动、与同事和朋友的关系、与本地人和邻里的关系及本地人对农民工的友好态度均正向影响显著。婚姻状况、代际差异、是否签订劳动合同、城市居住时间及自我认同状况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基于珠三角9市2072名农民工的实证调查数据,从劳动合同签订率、劳动时间、劳动收入、社会保险等4个方面对农民工的劳动权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人力资本与农民工的劳动权益呈现出显著相关关系;农民工的权益因企业单位性质和规模呈现显著差异;个体因素中年龄对于农民工的劳动权益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9.
基于安徽省26个县280份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数据对新生代农民工目前身份认同、市民化意愿的卡方检验结果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对自己市民身份的认同率普遍较低,市民化意愿弱,文化程度和社交情况与其身份认同关联度高。进一步运用二元logit模型分析发现,婚姻状况、文化程度、与工作单位签订劳动合同、身份认同和对现状满意程度等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影响显著。政府部门应加强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知识学习和技能培训,维护其劳动权益,提高其整体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以2006 年河南省商丘地区的840户农民家庭的调查样本为例,通过对调查数据的计量分析,探讨农民务工收入的决定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农民务工收入增长的政策建议。研究发现,性别、受教育程度、从业地区类型和外出方式对农民外出务工月收入的影响不显著,而年龄、接受劳动技能培训情况、外出从业经验和是否签订劳动合同对农民外出务工月收入则存在显著的正面影响。为此,应大力发展针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并由政府部门及时向农民工发布用工供需信息。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城乡间流动人口问题的日益突出,农民工的劳动合同签订状况受到了有关各方的高度关注。基于2014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及心理健康调查"数据,应用Probit模型对影响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的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工作经验、用人单位所在行业以及用人单位性质均会对劳动合同签订产生显著影响。基于此,建议:一,加大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提升人力资本;二,加强对特定行业和单位运作机制的改革与创新;三,加强政府的监管力度和制度的引导与规制作用;四,加大对农民工的宣传,增强其维权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2021年春节假期农民工个体调查数据,通过Logit模型和中介效应检验劳动合同签订状况对农民工就地过年决策的影响,从而反映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状态。实证分析发现:通过签订劳动合同形成相对稳定的劳动关系对农民工选择就地过年具有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特别是对第二产业就业的农民工居留意愿的影响更大;将工资、社会保障、工作时间和工作稳定性作为中介变量,检验劳动合同对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内在传导机制发现,工资、社保、工作时间和工作稳定性起到部分中介调节效应,工作稳定性的中介效应最为明显。因此,应推动劳动合同法的全面执行,有效提高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切实维护农民工特别是新就业形态从业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3.
基于对全国女性农民工的调查数据,通过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从个体特征、剥夺感、社会资本和权益保障水平四个方面对女性农民工维权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绝对剥夺感、相对剥夺感、参加社会组织的数量以及社会关系中的家人亲戚与老乡工友变量对采取维权行为有显著影响;而在维权选择方面,出生于1979年前、受教育程度较高、非群众身份、低绝对剥夺感以及签订劳动合同的女性农民工倾向于采取制度化的维权行为。进而建议通过提升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完善劳动制度、改善劳资关系引导女性农民工制度化维权。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安徽625位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使用二元选择模型对新生代农民工定居中小城镇意愿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51.7%的新生代农民工希望定居在中小城镇,性别、家庭收入、受教育程度以及耕地是否流转是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定居中小城镇意愿的重要因素;而年龄、工作稳定性、配偶的务工地点、是否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因素则无显著影响。据此提出了加强女性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增加家庭收入、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加快土地流转等推进城镇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江苏省农民工状况进行调研,发现农民工的劳动时间明显超过法定标准。通过相关的计量模型,系统考察了农民工劳动时间的影响因素。研究显示:受教育水平低、未签订劳动合同、小时工资较低、在私营和个体单位就业的农民工,其劳动时间显著增加,并且超时劳动的可能性也将显著上升。而就业的行业对农民工的劳动时间也存在一定的影响,最后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基于厦门、天津和深圳等10个城市的1 021份农民工问卷调查数据分析表明,农民工的企业民主参与水平较低,在个体层面和集体层面"实际参加"占比分别只有13.4%和7.7%。进一步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农民工企业民主参与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年龄、受教育程度以及务工企业的规模、岗位类别、单位工龄和劳动合同签订情况影响显著。年龄较小或者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农民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机会受到限制。在中等规模的企业内务工、从事生产和服务类岗位、单位工龄较短或者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农民工,企业民主参与的程度相对较低。来源地、性别、企业所有制、行业类别和工作更换次数等变量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通过苏南地区农民工的调查,分析当前农民工对群体性事件的认知倾向,并运用logistics模型,分析农民工群体性事件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程度。结果表明:农民工年龄、适应城市程度、签订劳动合同、体制内维权困难、参与非正式组织与否、心理危机来源和对政府的满意度对农民工参与群体性事件有显著影响;农民工工资拖欠等权益受损问题并不是引发群体性事件的最直接的因素,只有当权益受损且体制内维权困难的情况下农民工才会选择参与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个体特征、流动变迁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三个维度来考察其就业的身份选择.分析结果表明,老一代农民工就业身份主要受到婚姻状况、流动范围、在本地流动的时间、每周工作天数、每月租房花费、有无签订劳动合同、本地人是否愿意接受的影响,新一代农民工就业身份则主要受到婚姻状况、性别、每周工作天数、每月房租花费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通过就业保护立法来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是世界各国通行的做法。我国劳动合同法实施已经11年,其效果如何,能否有效保障女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减少女性劳动者工作过程中的不平等待遇,还有待进一步验证。文章从工资收入、社会保险参与、工作时间及加班补偿等多个角度,根据2016年CLDS数据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定量分析劳动合同对女性劳动者权益保障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劳动合同签订能够显著提高女性劳动者工资水平,并且高于对男性工资水平的保障作用;劳动合同能够有效提升女性劳动者社会保险参与,同时对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等基本保险提升效果更加明显;劳动合同签订能够有效降低女性劳动者的工作时间,提高收入,但对加班时间的影响并不显著。因此,建议政府不断调整和完善女性劳动者权益保障政策,同时加大政策执行力度,确保相关政策能够得到有效落实。  相似文献   

20.
农民工是我国重要的人力资源,农民工的劳动素质决定了自身的可雇佣程度。把农民工可雇佣性分为人际交往能力和技能胜任能力,其中人际交往对农民工的可雇佣性影响更大。农民工可雇佣性在企业是否提供培训和学习机会、性别与受教育程度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企业提供的培训学习机会及提高受教育程度能显著增强农民工可雇佣程度,女性农民工的可雇佣性要低于男性。政府应强化农村基础教育,保障女性农民工的受教育权和就业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