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历史唯物主义大厦的创立是以其前提“现实的人”为基础的.“现实的人”的出场是马克思发动哲学革命的关键.只有弄清“现实的人”的出场路径,才能理解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哲学思维方式的格式塔转变以及思维的“断层”.以往的研究主要是从马克思在哲学领域的“破”与“立”出发来理解唯物主义历史观创立的前提的,其实,这只是显性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前提的出场.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领域的批判与建构过程,是唯物主义历史观前提出场的关键路径. 相似文献
2.
理论是对时代问题的解答.本文认为,政治研究应采取出场学研究方法,在把握时代特征和时代根本问题的基础上推进理论研究.本文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本质含义的理解,认为交往实践是人的存在的基本方式,而物质生产性交往实践具有基础意义.物质生产性交往实践所产生的物质利益关系是社会形态分类的基本标准,它决定了特定社会所适合的政治模式.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就是要在正确指认当代中国社会类型的前提下去探索适合的政治模式. 相似文献
3.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视域内的“人”的出场路径。这不仅是对马克思人的学说的坚持和发展,也是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吸收国内外社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也是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对人的问题的深刻反思与追问所做出的选择。在科学发展观的视域内,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是其本质和核心。 相似文献
4.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6)
提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因何可能、怎样成真的充要条件和自洽理据,首先需要深刻反思与解答三个重大时代问题:第一,21世纪马克思主义如何成为对21世纪资本创新逻辑最新动态和总体结构深刻批判的科学理论;第二,21世纪马克思主义如何基于对21世纪资本创新逻辑造就的新历史场域、场景的批判分析而指明的21世纪后资本道路的重新规划与实践;第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如何基于对21世纪新全球化时代历史场域、场景的批判分析,指明有关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和全球马克思主义出场形态的建构。在更深层次上,这是一个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出场学逻辑:坚持当年马克思《资本论》的基本原则,发展21世纪资本创新逻辑批判理论;坚持《共产党宣言》的唯物史观和后资本道路规划原则,发展21世纪唯物史观并重新规划和实践21世纪后资本道路;坚持马克思世界历史原则和东方道路思想,发展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全球马克思主义,就成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出场路径,更是其当代使命。 相似文献
5.
传统哲学思想是世代相传或相沿已久并且有鲜明特点的思想。出场是演员登台(表演)或运动员进入场地(参加竞赛或表演)。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是指以中华思想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思想,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影响极为广泛和深远。中国历史绵延数千年而从未中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伴随着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改造自然、社会的过程中产生和形成的具有强大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哲学的诞生和出场,实现了哲学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性变革。为了避免回到传统西方哲学的思维范式和基本框架之内解读马克思所导致的意义遮蔽,必须以整个西方哲学史为背景,对马克思哲学的出场路径进行深入考察。事实上,这场哲学革命的实质是对传统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根本置换,通过对全部形而上学的终结和对传统哲学致思理路的改变,将哲学的根本视域转向现实的人和人的现实,从而实现了从思辨哲学到实践人学的根本转向。 相似文献
7.
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对政治文化的构建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在新的形势下完成历史性的变迁,并通过创新寻找新的发展路径,以期指导与规范政治行为,使政治机制能够正常的运转.基于此,文章首先对政治文化研究的进展和主要成果进行了阐述,然后对中国当前政治文化变迁的时代背景和创新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最后从多个视角给出了当前我国政治文化创新可供选择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少数民族政治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促进多民族国家政治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当前影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政治发展的因素主要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政治参与的滞后性和民族传统政治文化的特殊性等。基于此,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发展,必须大力发展经济、提高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和加强少数民族的政治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9.
徐震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9(2):91-95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反思为前提又超越反思的实践哲学。笔者赞同出场学,因为这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思维。反思与超越,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当年出场的关键,也是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路径的必然要求。从出场学的角度看,应该通过与西方当代学术、中国传统思想及各有关学科对话,激活马克思主义哲学固有的精神,从而使马克思的思想活生生地在场。只有通过这一连续不断的、开放性的对话和相互诘难,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不断吸取对话者的思想精华,摈弃其解答中的错误,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马克思主义形态学”研究中,我们决不能仅仅根据文本解读就作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一劳永逸的结论。我们不能将在特定的出场语境和出场路径中形成的文本结构奉为永恒经典。我们不仅需要深刻地解读文本意义、把握文本理论结构,更重要的是要深度考察文本赖以出场的历史语境和路径。文本意义、文本理论形态实际上只不过是出场形态,是受出场语境和出场路径决定的。既然历史语境和出场路径发生了时代变迁,那么,就应当产生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场形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不仅表现在理论主题和理论内容上,也同样表现在理论形态的变化上。正是后者, 召唤马克思主义形态研究的出场学视域。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政治文化领域形成了不同形式的政治亚文化。它们之间需要有一定程度的整合,以利于政治的稳定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公众的政治参与是政治文化整合的现实考量,在一个政治系统中,政治文化的重要着眼点即是规范和引导公众有序的政治参与;道德理念是政治文化整合过程中的价值规范和内在支撑;成熟的公民文化是政治文化整合的目标,培养成熟公民、构建现代公民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趋势。 相似文献
12.
13.
乡村政治研究及其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早期中国农村和农民研究综述的基础上,针对当前有关中国乡村政治的研究现状,从跨学科的角度提出乡村政治研究需要政治学、社会学甚至人类学方法与视角的综合,注重本土契合性实证研究方法的采用,并在"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分析框架下,通过对乡村政治中具体事件过程的分析,来揭示其中复杂而微妙的互动关系及其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4.
现代政治稳定的创新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的政治稳定是指政治系统被动地维护或重复政治秩序的绝对稳定,排斥变革与创新,缺乏新陈代谢和吐故纳新的创新能力;而现代的政治稳定是指政治系统能够灵活地调控系统内部的矛盾和外部环境的突变,使政治秩序始终保持良性运行机制,追求制度的变革与创新,使政治处于动态的和谐状态。因此动态发展的政治稳定将成为当代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所选择的政治发展目标。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要实现这一政治目标,必须科学选择其战略机制和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5.
论空间生产与马克思主义的出场路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空间生产和资本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引发了一系列空间问题和空间现象高速城镇化正在不断侵害公众的空间权益;空间造型也在符号层面展示着意识形态;农地资源迅速消失,全球转移的制造业正在越来越大的空间内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紧密的“世界普遍交往”正在造就一个“地球村”,全球的经济体系和政治体系呈现充满风险的空间结构,多元文明之间的对话和对抗正在全球空间展示着多样性格局,地球人甚至对于“外太空”的空间资源的分割和争夺也日益加剧,等等。当人们的生存方式越来越依赖于当代空间的生产方式的时候,人们也日益对自己空间的存在状况所隐藏的风险深表忧虑。来自空间经济学、空间政治学、空间社会学、空间城市学、空间哲学等多学科的关注凸现了当代研究的“空间视域”,进而叩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门。本刊推出系列文章,以空间生产这一问题为中心,旨在推进关于空间生产问题的多学科交叉研究。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出场学视域穿越思想在场的表层而深入历史语境的底蕴,强调一切思想形态对于历史语境、出场路径的深度依赖性。随着时代和空间的出场语境的深刻变化,造就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逻辑。理论创新之途表现为走向差异之途,表现为出场与在场、同一与差异的相互缠绕。马克思主义出场因而是一个历史的辩证过程。因此,关于马克思主义出场形态,我们需要确立的出场学观念是:马克思文本意义、文本形态、理论形态是出场语境和出场路径的理论表现。 相似文献
17.
试论关于城市化道路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作者认为,要使我国包括江苏省的城市化沿着健康道路向前,应该跳出就城市谈城市的老框框,从人类社会的本质出发,紧紧抓住城市化道路的关键问题,即以人类需要为中心,以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和科教兴市、实现城市现代化为基本点,把未来城市建成人类社会的理想家园。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试图在总结中西方传统政治思维的基础上,对中西方政治思维的不同的路径进行比较研究,从而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20.
李志强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3):4-5,11
政治宽容是现代民主政治生活的重要现象与基本事实,也是衡量现代政治民主的重要尺度,加强政治宽容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此对当前政治宽容研究的现状进行分析,认为主要形成了"制度"、"意识"、"文化"和"行为"四个理论研究向度和"共识"、"共存"、"权宜之计"和"现代性"四种理论研究范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政治宽容研究的基本内容和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