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与德国社会主义统一党在执政之初,内外环境决定了两党加入以苏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相同方针。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与东德因对苏关系的不同而走上了不同的探索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社会主义制度在东德和中国的不同结局,与中德两国共产党执政者的对苏政策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2.
"两面出击"是1960年代中国面临的严峻国际形势和中国国内"左"的政治氛围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在与苏联交恶、又没有与美国缓和的情况下的一种生存状态。中国与美苏同时交恶后,苏联逐渐取代美国成为中国最危险的敌人,中美两国基于现实利益的考虑,开始转向实施联合反苏的外交战略,"两面出击"最终终结。  相似文献   

3.
"两面出击"是1960年代中国面临的严峻国际形势和中国国内"左"的政治氛围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在与苏联交恶、又没有与美国缓和的情况下的一种生存状态.中国与美苏同时交恶后,苏联逐渐取代美国成为中国最危险的敌人.中美两国基于现实利益的考虑,开始转向实施联合反苏的外交战略,"两面出击"最终终结.  相似文献   

4.
昆曲、弋阳腔、秦腔、徽剧、汉剧的形成都经历了本省各分区域剧种的分异到整合的过程,然后又经历了一个由本省向外传播的过程.京剧在北京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地方休闲文化的分异和整合的过程.京剧向外的传播走向系由北而南,由大城市到中小城市,再到集镇乡村.京剧这种新的都城休闲文化类型在全国范围的扩散是遵循等级扩散的规律的.从京城到次级中心城市的扩散以迁移扩散为主.京剧在次级中心城市内部的传播更多采取接触扩散和迁移扩散相结合的途径.京剧的形成是对以上五种进入北京剧坛的地方剧种进行不断整合再创造的产物.某些地方剧种如昆剧的向外扩张与区域政治、经济、风俗文化、历史人群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5.
《海上花列传》(以下简称"《海》")刊行于19世纪90年代,人物对话全用苏州方言,创方言小说之先河。"个"在北部吴语(以上海话、苏州话为代表)中有个体量词、结构助词和句末语气词三种用法,一般认为其句法分布和语义与普通话的"的"相当。  相似文献   

6.
《家庭科技》2012,(12):44
为"后继有人"欲更改户籍年过花甲的苏荣膝下没有子嗣,独生女儿苏蓓为他添了两个小外孙女。苏蓓与丈夫依照男女平等原则,约定长女随父姓王,去年10月出生的次女随母姓苏,并取名为苏灵灵,这也是为了苏家可以"后继有人"。外公觉得苏灵灵理应归类于母姓的祖线,以便继承祖宗留下的东西,将来负责管理老家的祖坟。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昆剧《伤逝》与鲁迅小说的比较入手,从主题、场景、细节等方面分析昆剧《伤逝》改编的成功之处,并以此说明该剧的改编,表现了昆剧发展过程中现代与传统的对话,现代文学名著与古老戏剧艺术的联姻。它的成功为当代戏剧在编剧思想、表现方式、传统与现实结合等方面进行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样板戏"曾在特定历史时期左右了川剧高腔音乐发展之路,并影响到新时期川剧高腔音乐的改革方向。重溯历史,川剧高腔音乐"样板戏化"的历史实践虽然一定程度上受到政治文化的影响,但在大方向上却符合剧种音乐的发展思路,它继承了20世纪四五十年代川剧高腔音乐的革新成果,也为新时期高腔音乐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9.
王楠  樊明方 《中州学刊》2006,3(2):15-18
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采取了正确的对苏(俄)外交政策,使中苏两国实现了关系正常化,并由中苏关系平稳过渡到中俄关系。邓小平对中苏关系的改善及中俄关系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10.
现代化与公共行政:对苏州的研究钱振明1.导言苏州的现代化,关键在农村。在过去的15年里,苏州的成功,也主要是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成功。自70年代末以来,苏州农村的发展颇具传奇色彩,居民人均收入增长了10倍多,人口增长率明显下降,成为中国大陆最为发达的...  相似文献   

11.
张石川 《文史哲》2006,(1):73-79
任何主观行为背后都隐藏着一种价值判断,戏曲刊刻印行自然也不例外。事实上,民国前后戏曲文本的刊印活动正是伴随着戏曲观念的变化而展开的,甚至是互动的。当近代西方思潮涌入中国以后,人们刊印戏曲不仅可供文人们作案头消遣之用,它还可以作为传播新思想或者某种价值观的媒介。这以后人们逐渐关注戏曲文本自身的价值而非仅仅看作是某种工具或手段。因此,当戏曲文本作为学术研究的对象时,实际上就意味着戏曲文本主体性的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2.
论文化发展与戏曲传播格局之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戏曲体现的是传统文化的一种中和精神,强调道德人伦教化和文化思想整合。戏曲所具有的这种对于主流文化的把握,使得它在自然经济时代(包括计划经济时期)赢得了受众的最大化。而当今艺术多元化时代的到来,使戏曲失去了昔日独大的基础。戏曲在新时期的自我定位应立足于现代文化的发展,凸现出自己文化娱乐的本质属性。戏曲的娱乐属性决定了戏曲以传播为自己的生存方式,传播是戏曲艺术生命力的体现,传播技术的革新为戏曲的生存发展和传受提供了多元选择。  相似文献   

13.
戏曲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形式,"唱、念、做、打"是该门艺术的基本功。其中,"做"、"打"均与武术有着直接关系,"武戏"的形成更是离不开武术。传统戏曲的早期形态——傩舞、百戏均受到武术的影响。由唐代至明朝,中国戏曲在表演形式上也借鉴了武术的格斗技法。由于传统戏曲在表情达意上的直观性,使之不仅能天然地吸纳武术动作,而且还能补充戏曲表现手法,推动戏剧情节的展开。  相似文献   

14.
天地人生大舞台——京剧名伶田际云与清季的维新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季戏剧与社会均面临改革,而戏剧和社会改革同样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优伶结交三教九流,与政治从来渊源甚深,清季民初的名伶田际云即其显例。此公一面登台亮相,与文人票友从事戏剧革新,一面广泛交游,凭借出入内廷宫禁之便,相继与维新革命活动发生程度不同的联系。而戏里戏外,情景交融,真假虚实,浑然一体。田际云革新戏剧,与文明戏(即话剧)南北两派的代表关系颇深,其与北派王钟声的交往前人着墨较多,而与南派任天知的关系其实同样精彩。三人在舞台上下的言行如出一辙,浓缩了清季社会风云变幻的时代相。  相似文献   

15.
论诸宫调与南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诸宫调兴起于北宋中期,兴盛于金元之际,对南北曲影响极大。南戏的形成与诸宫调有着密切的联系。在音乐结构方面,南戏基本上承袭了诸宫调的常用曲式:一曲独用、一曲带尾在表演形式方面,二者也有许多相似或相同之处,如某些表演程序和主要伴奏乐器。  相似文献   

16.
罗贯中《三国演义》书成,便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后通过清初毛伦、毛宗岗父子的整理和评点,这部长篇历史小说中的故事和人物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剧作者将其改编成各种戏曲,在宫廷、城市和乡村的舞台上频繁演出。京剧中的三国戏蔚为大观,这与《三国演义》的广泛传播密不可分,同时京剧三国戏又深受民间文学的影响,可以说,京剧三国戏的艺术特征是在经典名著《三国演义》与民间文学的双重影响下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7.
张艳梅 《晋阳学刊》2005,(6):97-100
20世纪上半期是中国戏剧舞台剧烈变革的时代,话剧的传入对传统演剧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而使戏曲舞台出现了新面貌,这当中梅兰芳和周信芳的经历颇具代表性,他们各自为戏曲革新提供了相似而又相异的方案.他们的行动对当时的戏剧界影响深远,给今人也留下很多思索.  相似文献   

18.
王国巍  杨经华 《殷都学刊》2007,(2):87-90,127
集句诗是勃兴于宋代的一种杂体诗,是盛行于当时文人士大夫间的一种诗学游戏。然而这种诗学游戏在明清时代,却大量越界进入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戏曲创作。这种现象曾受到人们的广泛质疑。但从整个中国戏曲文学发展的进程来看,集句诗与戏曲的全面融合,提升了戏曲语言的文化内涵和文学品位,标志着民间戏曲迈向雅化、案头化的进程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古典音乐大师莫扎特的歌剧创作及其代表作品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20.
张金梅 《阴山学刊》2003,16(6):40-42
中国戏曲艺术植根于中国古代深厚的哲学文化背景,逐步形成了以“一”求“多”的形式美创造规 律,既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又有丰富的实践内容,并与时俱进,规约着当今的戏曲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