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影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在世界范围内已达成共识。随着传播科技的迅猛发展,本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如何利用电影充分发掘传统文化资源,弘扬民族艺术成为现阶段的重要议题。中国电影长久以来发展并不平衡,因此,以方志电影研究为基础,利用本土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优势对东北电影"因地制宜"进行改造,负载民族形象与文化精神,在深入生活和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努力打造属于本土民族特色的电影精品,继而实现当代本土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的发掘与传承。  相似文献   

2.
以自传式纪录片为载体的"土著影像",是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人类学者索尔·沃斯和约翰·阿代尔进行"纳瓦霍人电影计划"之后,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起来的土著文化自我表述和"影像赋权"。土著族群自我表达、自我呈现的"影像民族志",根本性地改写了民族志电影作者与被拍摄对象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影像创作的文化殖民霸权,产生了更为深入、具有丰富阐释价值的影像文本,在当代视觉人类学的发展过程中占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万玛才旦导演在藏语电影《塔洛》中表达了"现代性"进程中个体的身份焦虑,这种焦虑同时也表征了藏族在当代现代性进程中的个体割裂所造成的困顿。《塔洛》作为藏语电影,丰富了我国少数民族电影的表现形式和内容。更重要的是《塔洛》《清水里的刀子》等少数民族电影的出现,进一步丰满了以汉语为主流的"华语电影"的文化版图。在当代文化背景下出现的少数民族电影,正被电影产业推动着、冲击着传统的"华语电影""少数民族电影"等电影理论观念。《塔洛》和"2017华语电影展"的出现表明了海内外学者、电影导演、观众正试图通过多元对话,逐步促成一种中国电影"文化机制"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上海在推动早期中国电影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与其文化息息相关。本文首先对"海派文化"概念进行概述;其次分析海派文化成为早期中国电影文化土壤的原因;最后探讨了海派文化对早期中国电影审美特点的影响。期望本文能够为早期中国电影研究起到一些具有价值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胡谱忠 《中国民族》2012,(Z1):80-86
2004年后,中国电影出现了与西方"少数族裔电影"对话的一种电影。这种电影具备如下特征:由非国有电影机构投资,主创人员具有少数民族身份,影片的主题多聚焦在少数民族文化可忧虑的生存状态,或隐或显地表达了对"现代化"的质疑与对民族文化的反思情绪。更有一种在电影对白方面的"自觉"——坚持使用本少数民族语言。影片在美学上还有了一种视听结合的新奇:过去只在外国电影里才会使用的中文字幕,这次在看一部少数民族题材的影片时必须使用。此后,这些电影都被称为"母语电影"。  相似文献   

6.
当今世界,电影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长久以来,中国政府在维护社会结构和产业利益的双重诉求下,对电影信息资源的全球流通一直保持谨慎的态度.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影坛的张艺谋在中国原有的电影格局中撕开了一条裂缝,向西方展示了一个与以往经验不同的中国景象,从而吸引了西方对中国文化的注意力,形成了"张艺谋电影"以及"谋女郎"等重要的文化品牌.张艺谋的成功是中国影坛的一个传奇,因此"张艺谋现象"也由此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他通过对中国民族文化的个性化叙述,在短短的十几年中,开拓出了一条国产电影走向世界的成功之路,成为中国电影的品牌.  相似文献   

7.
试为冯小刚所导演的电影中最基本的喜剧策略做出"讲段子"的概括和命名.并从当前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冯小刚电影的故事框架、叙事手法、语言风格等角度进行了分析和证明,并对这种策略的电影本体意义和文化意义作了不同程度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作为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手段,农村电影在全面提高农村居民文化素质、道德修养、思想认识的同时,也能够补齐农村地区文化软实力的短板,促进"中国梦"的实现。然而由于当前农村电影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制约了农村电影的进一步发展。基于此,本文试图探寻可行的对策来繁荣农村电影市场,促进农村电影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电影作为一种常见的艺术形式,成为文化输出与文化交流的主要渠道。近年来,国内电影市场日益成熟,引进了大量的英语电影。片名是电影的灵魂,好的片名翻译往往可以给观众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在片名翻译时,直译法、音译法较为简单,而音译法则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特殊元素,让影片译名表现出更加浓厚的"中国风"。回顾近年来引进的英语电影,其中不乏一些优美甚至是惊艳的中文译名。本文介绍了几种常见的英语电影片名翻译方法,随后就翻译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的运用策略和现实映照展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0.
"审美文化"在19世纪西方社会提出以后诸多问题就成为学人讨论的话题:审美文化属于哪个阶层的文化?审美文化如何产生?审美文化与其他类型文化的区别和联系,等等.这些问题因不同学科背景的学人的智慧对深化审美文化研究均做过贡献.  相似文献   

11.
作为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手段,农村电影在全面提高农村居民文化素质、道德修养、思想认识的同时,也能够补齐农村地区文化软实力的短板,促进"中国梦"的实现.然而由于当前农村电影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制约了农村电影的进一步发展.基于此,本文试图探寻可行的对策来繁荣农村电影市场,促进农村电影发展.  相似文献   

12.
郑茜 《中国民族》2012,(Z1):64-67
自上世纪末以来,云南一直致力于电影对其地方文化与民族文化进行新的自我阐述与影像塑造,"红河三部曲"堪称其中最为引人瞩目的现象。同由红河拍摄的另一部电影与"红河三部曲"之间构成了一种内在逻辑,以另一种方式构建了一个关于云南的影像文本。这部电影就是《别姬印象》。  相似文献   

13.
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电影作为一种常见的艺术形式,成为文化输出与文化交流的主要渠道。近年来,国内电影市场日益成熟,引进了大量的英语电影。片名是电影的灵魂,好的片名翻译往往可以给观众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在片名翻译时,直译法、音译法较为简单,而音译法则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特殊元素,让影片译名表现出更加浓厚的"中国风"。回顾近年来引进的英语电影,其中不乏一些优美甚至是惊艳的中文译名。本文介绍了几种常见的英语电影片名翻译方法,随后就翻译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的运用策略和现实映照展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迅速,网络大数据对电影的影响也不断加大。豆瓣平台更加方便快捷的传播方式,更趋近于现代生活的节奏,逐渐成为影评文化的主流。通过对2010-2015年豆瓣高分电影的大数据分析可知:单部影片类型多样化将成为电影类型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小成本电影逐渐成为电影市场的主要力量,宣传营销将成为电影取得佳绩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文化遗产与电影传媒的"联姻"是古老文化遗产焕发新活力的有效尝试和重要途径,用新的方式将古老的文化呈现在人们的生活中,让具有文化科技双重含量的文化电影产品脱颖而出,是文化遗产传承与传播的重要方式。本文以影片《大鱼海棠》为例,在对电影《大鱼·海棠》的创意、内容、特点以及影片中"神之围楼"与福建客家土楼的对比分析之后,深入分析文化遗产元素在影片中的运用,探索电影如何有效地记录文化遗产元素、有效地表达其中赋予的民族内涵,并通过影片内容展示与传播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藏族题材电影作为民族电影的分支,也作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电影发展浪潮中的一环,呈现出与主流电影文化既有密切关联又富于独特个性的复杂形态。本文将藏族题材电影分"十七年"时期、改革开放至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21世纪以来四个阶段进行梳理和分析,总结和归纳其在形式和内容上的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创意资本更为深入地发展成为"美学资本","美学资本"与"日常生活审美化"、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IP开发及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的相互融合,促使具有高经济价值的碎片IP,以资本集聚的方式构建系统性的IP产业链,构建起相对完整的"资本美学"体系,对文化产业链的生态环境产生质的影响.笔者从"资本美学"的视角,以文化IP改编电影为例,探析其对文化产业生态链的影响及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创意资本更为深入地发展成为"美学资本","美学资本"与"日常生活审美化"、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IP开发及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的相互融合,促使具有高经济价值的碎片IP,以资本集聚的方式构建系统性的IP产业链,构建起相对完整的"资本美学"体系,对文化产业链的生态环境产生质的影响。笔者从"资本美学"的视角,以文化IP改编电影为例,探析其对文化产业生态链的影响及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9.
安燕 《中国民族》2012,(Z1):50-55
无论是对于"十七年"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集中表述的民族团结、阶级斗争主题,还是对于新时期以来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彰显出的传统与现代的冲突,整体研究都显现出成熟的学术研究气象。但与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意识形态、风俗、日常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神话学视野,却始终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研究中遭遇冷落。可能的原因是:电影学术界对少数民族神话和神话学的陌生,以及神话叙事在电影表  相似文献   

20.
对电影《花腰新娘》的人类学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把电影《花腰新娘》作为人类学"文化批评"的一个文本,将其看做现代传媒文化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阐释,并从人类学的角度对这种阐释做了分析.文章考察当地人(花腰彝)如何解读电影中关于他们的文化和生活的信息,如何表达他们对其中的意识形态的态度,又如何围绕媒体来组织他们的社会文化活动及经济活动.文章同时提出了民族文化传媒化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思考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