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产力"概念的社会哲学意义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全世界开展的科学技术革命、日趋尖锐的思想斗争,使我们又回过头来讨论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2.
曹富英 《社科纵横》2009,24(3):142-143
构建和谐社会有赖于教育的和谐。以人为本是和谐教育的永恒主题;民主法治是和谐教育的内在要求;公平正义是和谐教育的两大基石;和谐教育是诚信友爱的教育、充满活力的教育、安定有序的教育。  相似文献   

3.
人们在把某些在科学中具有普遍意义的范畴引入哲学中来的时候,往往采取一种简单套用的方式。我认为,哲学必须由具体科学来丰富和发展自身,但是,这决不意味着可以直接用具体科学的内容来取代哲学本身。任何具体科学的范畴要进入哲学,还必须通过哲学的批判。否则,具体科学中的范畴是不可能获得哲学层次上的一般性规定的。本着这样的原则。本文对已经被一些学者引入哲学中来的几个具体科学的范畴进行某种再认识。 一、系统和要素 现代科学技术所提出的最高形式的认识方式。便是把科学要把握的对象客体当作是一种系统来进行分析。乃至系统研究和…  相似文献   

4.
论自然科学概念向哲学范畴的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发展的全部历史表明:自然科学是哲学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自然科学每一最新成就,都不断为哲学提供新材料和新“能源”,充实和丰富哲学的内容,推动着哲学的发展。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现代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及其日益加速向哲学领域的渗透和转化,自然科学作为哲学基础的这种作用,更加突出和具体化了。本文试图从一个侧面即自然科学概念向哲学的渗透和转化,探讨当代哲学发展的这一特点,并以此说明,自然科学乃是哲学概念、范畴的主要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5.
特征是一个高于本质的哲学范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特征是一个高于本质的哲学范畴茅生荣我国学术界对特征有不同看法。有的认为它不是一个哲学范畴,有的认为它是一个低于本质的哲学范畴,有的则认为它是一个既包括现象、也包括本质的范畴。本文认为,根据哲学范畴的意义和确认标准,特征是一个哲学范畴,它是在由“抽象上...  相似文献   

6.
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从整体上正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和核心目标;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全局;要走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之路;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政治和组织保障;要积极发展县域经济。  相似文献   

7.
试论和谐社会中的虚实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在人们一般都将和谐社会的范围限定于现实世界之中,这其实是很不全面的.在网络时代,虚实和谐是和谐社会与社会和谐的重要内涵.虚实和谐指的是虚实之间即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相对平衡状态."多元"与"平衡"是虚实和谐的两个基本要求.实现虚实和谐的最大障碍是虚实冲突的存在.虚实冲突既表现为虚拟对于现实的侵蚀,也表现为现实对于虚拟的控制.要从虚实冲突走向虚实和谐,就必须防止网络世界成为"网络利维坦",同时也要防止现实世界成为"现实利维坦".  相似文献   

8.
试论高校图书馆和谐文化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红兰  董诗顶 《社科纵横》2011,(11):127-128
本文拟从和谐思想、文化概念出发,探索高校图书馆和谐文化的组成成分。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人为本”为中心,在人文精神的指导下,以和谐管理为基础,通过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而构建高校图书馆和谐文化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9.
党家政 《社科纵横》2008,23(4):152-154
高校和谐校园建设要紧紧围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个核心价值.为此,高校必须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领导,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着力解决学校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同题,这是建设和谐高校的基本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10.
聂继红 《唐都学刊》2008,24(3):33-36
生态伦理源于生态环境恶化,是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发生尖锐矛盾引起生态危机的深刻人性反思.生态伦理的本质是尊重生命,善待自然.日益凸现的生态危机使人类在承受自然的惩罚中深刻意识到确立生态伦理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此,生态伦理的现实蕴意要求人类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非公企业的劳资关系也日趋紧张,并呈现出一种冲突加剧、资方单边获利、劳动者权益明显受损的失衡格局。鉴于此,构建和谐劳资关系,应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科学的政绩观,发挥政府的主导性作用;确立和保障劳动者权益,建立健全劳动法律制度;推进工会制度性转换,增强工会组织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强化劳动标准执法,引导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从而实现政府、企业、劳动者以及社会力量多方参与的合作共治,促进劳资关系走向大体均衡。  相似文献   

12.
中国哲学曾以"觉解"范畴浓缩了儒、释、道的传统,并且将其凝练为民族自我意识的思维方式。作为现代民族主体性的中国表达式,当代哲学语境中的"觉解"不仅来自于它的历史,而且来自于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现代反思。它拒绝了用外在的、永恒的本质限定民族主体的形而上学方法,在认定民族本质的多重性和多样性前提下,力求从民族生存方式的历史变化中去把握民族的历史的和具体的本性,以此来体现学术方式和生命智慧相融合的思想欲求。在这种欲求中,它的目力所及是民族主体的生长空间,它的内容是民族主体在当代社会中所获得的主体性。在民族主体性的现代觉解中,"民族"被视为在自我追求中不断否定自身、超越自身的自由自觉的存在,而"民族主体性"则被理解为如何在民族特质的时代标定中会通他族智慧、书写族群身份、构筑和彰显人类精神的基本过程。  相似文献   

13.
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生成于中国人民自我解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逻辑,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实践理念与中国历史实践相结合的实践力量的呈现,另一方面是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突破计划经济模式的社会主义实践形态的客观必然,体现了历史发展规律性与合规律性逻辑的实践性统一。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不是个别偶然的历史事件,是对世界现代化旧模式的超越,蕴涵着深邃的哲学范畴逻辑,在价值论上解构了“西方中心主义”的单极与独断,在历史观上创新了世界历史交往和文明交流互鉴原则,在认识论上拓展了对社会主义文明的认识成果。  相似文献   

14.
文章认为,针对理性的工具化、哲学的科学化、主体的客体化三大倾向,现代西方哲学的现象学、存在主义、科学哲学以及法兰克福学派等都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返本求源,以求寻找到理性的根据、哲学的根基以及主体性的存在家园。然而,唯有马克思主义的辩证理性、理论思维以及实践本体论,才是解决上述三大悖论的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15.
黄青坚 《探求》2006,(Z1):6-8
当代中国,政党是国家政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主体.在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的政党政治中,执政党掌握国家政权,参政党参加国家政权及其管理,政党是国家政治生活当然的轴心.中国共产党人和各民主党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中流砥柱,他们在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中肩负着双重的历史重任,中华民族之伟大复兴端赖于斯.因此可以说,政党和谐是和谐社会建设的轴心.  相似文献   

16.
人与自然的和谐包含内在和谐与外在和谐两个层面。内在和谐是外在和谐的前提和基础,外在和谐是内在和谐的表现和结果。  相似文献   

17.
自我和谐是构建心理和谐的基础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心理和谐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指标之一。主观幸福感是社会和谐的心理指标,心理和谐是健康心理的本质特征,表现为身心和谐、知情意的和谐、人格的和谐等。自我具有调节心理和谐的功能,自我和谐是人格和谐的核心特征,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延伸自我、创造自我则是自我和谐的四个构成要素。建立恰当的参照系、确立适当的期望值、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塑造积极的人生观是促进心理和谐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8.
远在古代,哲学家和艺术家就力图表现人的思维方法和感情,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表现形式,从而创造了具有高度文明的思想.今天,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和社会知识的发展使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类文化的表现形式就不能永远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而置这些现象于不顾.尤其是哲学,它不安于现状,在层出不穷的新事物的引诱下跃跃欲试,于是便出现了形形色色的世界观、伦理学-政治学理想和美学流派.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反映人的根本要求的人道主义.人的问题,每个人的人格,人活着的意义……人所遭受到的不幸与当今人类所达到的高度文明以及所享受的优厚福利形成鲜明的对比和冲突.在这种情况下,研究人道主义就显得更加重要和适时.现代人道主义的第一种形式是"语文学人道主  相似文献   

19.
人际和谐与社会和谐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和谐(Harmony)不是相同,而是不同的事物或相反的事物的和合;相同是相同的事物的重复相加和积累。只有不同的事物、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异相合、相反相成、相辅相济,才能生生不已,万物常新,充满活力。所以周太史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  相似文献   

20.
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党内和谐与社会和谐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相互关联性和互动性.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是一条切合实际、现实可行、易于见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之路,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