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中国当代禅宗美学研究概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作为中国古典美学重要组成部分的禅宗美学,开始得到重视和广泛深入研究。本文对十年间取得的丰硕成果,从禅宗美学思想史、禅宗思想影响下的美学思想、文学艺术创作等宏观研究,以及禅宗美学范畴、命题、代表人物等微观探索,作广泛介绍、评述。肯定其开拓学术研究新领域及大量创造性研究成果,亦指出其存在的局限。  相似文献   

2.
禅宗,中国佛教六大宗派之一,中唐以后逐渐超越其它宗派,成为佛教主流。通过与中国本土儒、道两家的不断融合逐渐渗入文化、艺术体系之中,影响着中国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知识分子阶层的精神支柱之一。禅宗所体现出的美学思想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就禅宗美学思想的性质,通过对文人书法形式、风格的梳理,可以理出禅宗与书法本质上的深层次联系以及艺术作品中所反映的禅宗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3.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经过本土的儒、道、释三家重大思想精髓的融合,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本土文化——禅宗文化.在现代设计中融入的禅宗美学思想,用简代繁、用宁静代替喧嚣、用自然代替造作,是禅宗美学赋予设计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4.
世人多从庄子美学 ,来研究其与禅宗美学的关系 ,忽视了老子的美学思想。其实老子美学中的许多思想也值得我们去挖掘。本文旨在将老子之“道”与禅宗之“禅”两种抽象的审美指向加以比较 ,谈谈老子与禅宗两种自然主义审美风格的特点和异同。自然 ,是中国美学的支点 ,也是美的感性所在。窥豹一斑 ,探究古代自然美之特质 ,也能显现出道家和佛家两种审美的意境以及对自然之美的探索历程。  相似文献   

5.
黄庭坚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其禅宗核心是追求“心性”、“顿悟”,且孕育着“脱俗”、“重韵”的美学思想.黄庭坚的书学思想及艺术观点深受禅宗中悟道思维的影响,这是在“韵”的文艺观下所体现的一种“脱俗”思想,并始终贯穿于他的艺术领域中,包括审美思想、艺术理论和创作实践.显然,“脱俗”成为黄庭坚美学思想的重要核心.  相似文献   

6.
论禅宗的生态美学智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禅宗具有丰富的生态美学智慧。缘起论与无我论是它的哲学基础。禅宗生态美学智慧的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禅宗自然观的生态美学智慧 ;(2 )禅宗生命观的生态美学智慧 ;(3)禅宗心性论的生态美学智慧 ;(4 )禅宗认识论的生态美学智慧 ;(5 )禅宗解脱论的生态美学智慧。研究禅宗生态美学智慧 ,对于当前的环境保护与美学建设都有十分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月”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经典意象.禅宗兴起之后,禅学与诗学相互渗透而走向一体化,诗歌由于禅宗而多了一些哲理的情趣和禅悟的启迪,禅宗由于诗歌也多了一些情感的韵味和审美的情怀.月意象在诗禅文化的融合过程中,营造出了一种新的禅境与诗境.禅宗可以借月喻指禅宗的佛性、佛身和圆通之境,月意象在禅诗中可以借助佛理玄机的诗意表达增强诗的审美意蕴,禅宗思想的美学精神深化了咏月诗的情感内涵.月意象在诗境与禅境的相互交融中达到了物我同一的审美观照,为中国古典文化增添了新的神韵.  相似文献   

8.
[摘要]今释是以儒入释的著名人物,是特定时代士大夫的典型代表,是明清之际大变革时代思想开启的先觉者。他又是明清之际的著名诗人、词人,且是书坛圣手,擅长翰墨,尤善草书。在中国禅宗书画美学思想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型中,今释可称为领军人物,他在书学、画学等诸多方面,都有建树,对中国禅宗书画美学思想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提出的一些命题和主张,或者是发前人之未发,或者是发前人之已发,颇多创见和新意,在清代禅宗书画美学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上,太虚是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直接就佛教美学问题发表意见的高僧,他在实际上做了中国佛教美学学科建设的开创性工作.之后,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却无人专门就佛教美学的学科建设问题发表意见.上个世纪80年代末,一些学者重新开始思考有关佛教美学问题.在中国佛教美学研究中,最为活跃、成果突出的是禅宗美学研究,对中国佛教的其他宗派如天台、华严、净土等等的美学思想的研究,则尚未起步.而居士佛教美学在中国佛教美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至今还是一块未曾开拓的处女地.总的说来,作为中国佛教美学的学科建设,目前尚处于草创阶段,需要有志于此的学人来做这项工作.中国佛教美学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研究中国佛教美学的性质、特征、思想体系等,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和把握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品格.  相似文献   

10.
通过史蒂夫·乔布斯的苹果公司“残缺苹果”的图像符号与禅宗美学因素的关联,溯源到“垮摔派”著名诗人加里·斯奈德的禅宗思想接受、对寒山诗的阐释以及再创作,反思中国禅宗美学对美国“新文化”的艺术审美和科技美学创意的历史作用,阐明了禅宗关学中“残缺”的审美观念时美国诗歌与科技文明审美理念的潜在塑形与视觉冲击功能。重在申明东西方文明历史交流与融合是推动艺术与科技美学观念创新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1.
中国美学文献学学科建设,除了有关该学科的基本原理的研究外,就是要从中国美学文献的新发掘、新阐释的具体实践中,为学科体系的构建总结经验、探索规律、充实内涵、提升理论。禅宗诗学有它丰富的内容、独特的风貌,它是中国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受到重视,应进一步加以发掘、整理、研究。不论是中国禅宗诗学资料的发掘、整理和研究,还是理论阐释,都是前人未曾涉猎过的课题,都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对于中国诗学原理研究和中国诗学史研究,都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深入开展禅宗诗学研究,有助于推进中国美学文献学学科建设工作,推进中国美学学科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12.
张节末编审在其所著的《禅宗美学》(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9年 12月出版,24万字)中提出:中国美学史上发生过两次大的突破,从庄子美学经玄学美学到禅宗美学。禅宗美学所贡献于中国人的,是一种极其细巧精致、空灵活泛和微妙无穷的精神享受。禅以空现重新塑造了中国人的审美经验,使之变得极度的心灵化。本书以此为脉络,具体而细致地考察了禅的人格观、自然观、情感、境界、意境等。作者始终从最基础的禅的感性经验入手,运用还原式描述的方法,不仅准确地勾画出禅宗现象空现出现的哲学史、美学史转换线索,而且成功地揭示了禅的感…  相似文献   

13.
法眼门庭、应病施药与禅宗美学皮朝纲法限宗在中国禅宗五家中最为晚出。此宗在宋初极其隆盛,后即逐渐衰微,到宋代中叶,法脉即断绝,其间不过一百年。其开创者文益可称之为转益多师的典型,因而此宗家风的简明处类云门,细密则似曹洞,在禅学思想上无甚大发明。但它在对...  相似文献   

14.
苏轼的美学思想有其继承性,也有其开创性,对宋以及后代的美学思想有深远的影响.他反对晚唐五代唯美主义形式主义的倾向,主张文学有益于现实人生.他不同于宋代的理学家,理学家否定文学艺术的美学价值,把文学作为宣扬儒道的工具.苏轼以敏锐的美感观察生活,追求生活中自然之美,把文学作为揭示生活、表达思想、讽谕现实的手段.他在总结自己和许多著名文学艺术家的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卓越的美学思想.在研究苏轼美学思想时,不难看出他的美学观受到了中国古代哲学尤其是老庄和禅宗思  相似文献   

15.
禅宗思想的主要内涵有“自性论”、“顿悟说”以及它的语言观。在本质上禅宗不是宗教。在18、19世纪抵制西方宗教在东方尤其是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作为东方文化的精髓,对西方哲学和美学的发展尤其是对中后期的发展起到了直接的、深层次的、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日本的古代建筑、服饰、文字、语言、律法无不渊源于中国。中国禅宗思想对日本艺术设计的自然观与美学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它本身已经成为日本文化的精髓,在古代手工艺设计中得到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对于中国古典美学的研究都是在西方意识美学的理论视野下进行的,以至于中国古典美学的真正精神一直处于"失语"状态。近年来有别于意识美学的身体美学的出场,为我们体认中国古典美学提供了新的范式。有别于西方美学的视觉中心主义,中国古典美学是心身兼修、身物一体的美学;这种与物一体的美学通过道家之"忘"、儒家之"养兴"与禅宗的"禅定"等方法,在道家之"妙"、儒家之"兴"、禅宗之"悟"中得以实现。从身体角度透视中国古代美学,对于当代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学术界对汉地禅宗退出藏区的原因一直存在误解,敦煌出土文献为我们对此作正确分析,提供了契机。我们认为禅宗退出藏区的主要原因是,禅宗在传播过程中,由于自身的原因,不能同藏区传统文化相融合,不能满足吐蕃统治者政治上的需要。这对我们研究外来文化的传播,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9.
张孝祥的思想颇多禅宗随缘妙悟的成分。其禅学思想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宋代浓厚的的禅学氛围和禅宗学说;二是张孝祥家族笃信佛教的传统。张孝祥与禅宗的重要宗派临济宗的高僧多有交往,并崇信高僧大慧宗杲的学说。而其家族对佛教有虔诚的信仰,张孝祥自小耳濡目染,深受其影响。  相似文献   

20.
梁实秋的诸多散文显示出他对禅宗思想的兴趣。本文从分析梁实秋作为一个传统士大夫型文人的文化构成以及自由主义文人的立场入手,探讨了中国禅宗籍以影响梁实秋的途径,并在此基础上揭示禅宗思想对他的人生态度和艺术创作所产生的一系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