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浙江农民生活消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消费理论和消费函数方法,研究了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农民生活消费的主要发展变化,特别是运用线性拄展系统模型(CLES模型)比较深入系统地研究了全省农民生活消费与收入及消费内部构成的规律性变化特征,得出了有利于推进农民合理消费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2.
城市化已成为世界各国社会发展的潮流。对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发展来说,城镇对农村是否具有“拉力”作用?本文通过对西藏拉萨、泽当近郊农民生活方式影响的调查,指出城镇在我国西部民族地区乡村生活方式变迁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加强城市化进程是这些地区的当务之急,也是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后发战略”之一。  相似文献   

3.
农民进城兼业是我国农民就业模式的一次重大变化,也是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它不仅提高了农户的收入,对农民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及行为模式也发生着多方面的影响,因此,它既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了解进城农民的工作状况对改善城市的社会环境、融洽进城农民与城市居民的关系、维护进城农民利益及制定有关政策均有重要的意义。工作满意感是衡量进城农民工作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我们采用了问卷和个案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北京的进城农民进行了调查。被调查者共237名,涉…  相似文献   

4.
我国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带来了农村经济的繁荣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农村土地承包的推行和乡镇企业的大量崛起,为农民在原居住地谋求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伴随着人口流动的加快,使更多的农民有机会走出原来狭窄的生活圈子而接触城市文化,原有城乡严重隔离的封闭格局逐步被打破,昔日的农民正以一种全新的身份和姿态出现在城里人面前。与以往相比,今日农民除了对吃商品粮的“国家户口”仍怀有某种程度的向住和追求(户籍制度没有给农民提供安全感和保障感)以外,城市早已不再是这些乡下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天  相似文献   

5.
乡镇企业是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的事业。目前,苏州农村乡镇企业中的青年职工已达百万以上,这些青工,除了少量的回乡中学生和复员退伍军人外,绝大多数是陆续从农业战线上转移过来的青年农民。这些“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年轻人,在经历从农民转向工人、从传统习惯转向现代意识的过程中,其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悄悄变化。不  相似文献   

6.
生活方式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课题。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密切相关。马克思说,生产方式不仅应当从它是个人肉体存在的再生产方面加以考察,它在更大的程度上是这些个人的一定的活动方式,表现他们生活的一定形式,他们的一定的生活方式。因此,我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五个方面从历史的角度用社会学的方法论述了建国以来中国农村生活方式发展变化的实质及其规律,初步探讨了政治经济和生活方式的关系,并对生活方式发展变化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旨在服务于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正在引起人们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认真研究生活方式与道德观念的相互关系,探讨道德因素在生活方式变革中的作用,是伦理学研究面临的一项新的课题。生活方式是人们生活和活动的稳定形式,它涉及人们在社会生活、政治生活、职业生活和婚姻家庭生活中的价值目标,也涉及人们的行为、品德和思想方式。个人的生活方式之间尽管有着巨大的差别,但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生活方式,从总体上看是一种典型化的东西,它与个人的生活方式处于多样性的统一之中。为了阐明一定社会的生活方式,必须透过生活方式的多样性,把握反映事物本质的典型方式的内容和演变。在我们社会里,经济体制的改革,给了经济、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工作以极大的推动。在社会生活所发生的显著变化面前,原有生活方式的许多方面已与社会生活的发展不相适应。因此,改变原  相似文献   

9.
潘桂仙 《社科纵横》2009,24(6):93-95
近代中国农民生活贫困化是不争之实,究其原因有多方面。从劳动者素质看:生产技术的墨守成规无法保证农业生产活动的高效;文盲半文盲的普遍性成为农民摆脱贫困难以逾越的樊篱;思想观念的落后狭隘直接推动着农民贫困的积累。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讲,提高劳动者素质是改变农民生活贫困状况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社科纵横》2015,(11):24-30
基于江西省余干县一乡村的农民调查发现,欠发达地区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较高,但精神文化生活简单。他们对自身情况除了经济状况外其他均较为满意,但对外在的政治、风气和环境等满意度偏低。综合分析得知,欠发达地区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对收入期望高,而政府宣传教育工作并不到位,农村风气及环境问题不容乐观。究其原因,持续深入而广泛的农民流动及其酿成的农民心态与"物质万能论"思想主导是关键。因此,一方面要发挥基层组织的纽带作用,重新将农村基层群众团结起来。在保持和巩固江西省生态优势的基础上,继续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收入水平。另一方面更要注重物质文明的发展与精神文明进步的平衡,在实现经济富民的同时不忘文化强民战略。同时加强人文教育,提升农民素质,化解社会焦虑,培育幸福心态。  相似文献   

11.
论中西传统生活方式基调的跨文化差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活方式文化差异的基点在于价值观念。文章从外向与内向、分离与整体、冒险与重生、罪感与乐感等方面论述了中西方两种传统生活方式跨文化差异的基本特征。指出,中西特有的地理、社会条件形成的文化原始定向,对中西传统生活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评价中西生活方式基调的跨文化差异,应坚持科学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应立足宏观,从历史长河的动态变换中给予全面的具体的价值定位。现时代,应从人类自我完善的角度促进中西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交流与沟通,达到优势互补,促进人类共同繁荣与进步  相似文献   

12.
古往今来,社会的演进、发展,往往同生活方式的更新代谢紧密相联;人们也往往通过生活方式的变化,体察、思索、领悟着社会变革的真谛。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一个大变革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给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革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这场社会变革,使人们特别是走在变革潮流前面的青年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  相似文献   

13.
武汉市居民生活质量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以武汉市千户居民家庭生活质量调查数据为依据,采用客观指标与主观指标相结合的方法,定量地考察了当前城市居民家庭在经济收入与消费、居住环境与条件、市内公共交通、人际交往、闲暇娱乐等方面的基本状况,描述了城市居民对城市社会环境、对个人的工作与职业,以及对家庭生活各方面的总体评价。同时还对目前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一定的分析,提出了进一步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界定和分析劳动生活方式与劳动方式两个概念的异同、劳动生活方式与人生价值、社会主义目的的相关性,论述了劳动生活方式在生活方式系统中的地位。指出劳动生活方式是一个主体性范畴。它的着眼点是研究在一定的劳动条件下所形成的劳动主体的劳动态度、观念、心理和劳动活动的行为特点及规律。主体劳动态度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并受客观与主观因素制约。由于现阶段职业劳动具有两重性,完善劳动生活方式必须改进劳动内容,增强职业劳动的吸引力;美化劳动环境和条件;协调劳动集体的人际关系和心理氛围,从而优化劳动组织,促进劳动主体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略论当前我国公众生活方式的价值取向包雷所谓价值取向,是指利益主体根据自身的信仰与需求所采取的思想、行为的走向。人们选择何种生活方式,是由他们对生活方式的价值取向所决定的,即由他们对某种生活方式系统存在或消亡的意义及其对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的理解所决定...  相似文献   

16.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已经清楚地表明,在努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同时,自觉地促进社会的经济、政治、社会生活、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各系统的协调发展,是顺利地推进改革和持续稳定地发展国民经济、实现社会良性运行的重要保证,也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创立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文明健康科学生活方式的先决条件。本文仅就生活方式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几个理论问题谈些看法。  相似文献   

17.
农业比较利益偏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文章主要论述了农业比较利益偏低对农民生活的影响 ,它不仅影响着农民的物质生活 ,而且严重影响着农民的精神生活。从而阻碍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一、生活方式及其发展规律为了获得对生活方式的正确理解,我们有必要揭示生存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关系。因为生活方式及其发展规律蕴含在这三者的关系之中。生存方式是生物的存在方式。生物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与周围环境进行的不断输入和输出所凭借的条件和采取的形式就被一般地称为生存方式。而人类由猿发展而来的过程,也是生存方式的长期演化过程。由猿的需要变为最初人的需要和猿的能力进化为最初人的能力,人类具有了这样独特的生存方式:劳动作为独立的谋求生活资料的手段而与直接满足需要的过程这两者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日益明显地区分开来了,人类与其生存环境进行输入和输出的全部过程被分为生产和生活两部分,于是这两部分各自所凭借的条件及采取的形式也就独立开来了:一个是生产方式,一个是生活方式,从这种意义上说,生活方式就是指人们直接地满足需要的活动所凭借的条件和采取的形式(包括社会形式)。  相似文献   

19.
进入新世纪以来,由土地开发、征地纠纷等引发的农民维权现象较为普遍,有些甚至升级为重大群体性事件,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面对这些冲突,农民维权方式先后经历了"日常抵抗"、"依法抗争"和"以法抗争"三种行为模式的演变。作为转型期农民维权的新方式,"以舆抗争"有其自己独特的产生原因和维权步骤,也有自身其正、负两方面的社会效应,需要全面把握。"以舆抗争"的出现并不会完全取代传统维权方式,而是会在特定的维权情境中以最优的效果和其他维权方式进行组合,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内越来越常见的维权方式,更加有力地表达农民的权利诉求,实现权利的维护。  相似文献   

20.
一、选择生活方式的价值标准研究的意义价值标准是生活方式的构成要素,是人们选择生活方式的前提。生活方式作为人们生活的基本模式,反映了个人、社会集团以及整个社会在一定的价值标准支配下,消费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特征。诚然,决定人们生活方式基本特征的因素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生产力发展的一定水平决定了人们进行社会生活所需要的物质条件的水平,从而决定了人们生活的基本内容和形式。然而,生活方式并不等于物质生活水平。在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下,人们对怎样安排自己的生活是经过一番选择的。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