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6 毫秒
1.
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有一位外国面孔的老人,尽管已是耄耋之年,但她自始至终以饱满的精神参加了会议,她就是我党早期革命领导者李立三的夫人、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李莎。李莎一生得到了很多,也付出了代价。她为爱情敢于冲破世俗观念,1936年嫁给了李立三,1946年冲破国界,来到了中国。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李莎还是出于对中国共产党和李立三的高度信任,以及多年来培养起来的浓厚感情,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最后毅然放弃了自己祖国的国籍,成为了一名名副其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李莎在中国的60和70年代吃到了一些苦…  相似文献   

2.
金秋时节,北京迎来了来自奥地利、比利时、加拿大、法国等17个国家的50位“外国功臣”——“友谊奖”获得者。9月29日,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王忠禹、全国政协副主席李贵鲜和张劲夫在北京友谊宾馆向他们颁奖。次日,获奖专家与家属一同前往人民大会堂接受朱镕基总理的接见,出席在那里举行的国庆宴会。一 50位“外国功臣“中,有几位已是本刊的老朋友。国家外文局聘请的加拿大专家李莎·卡尔杜齐在中国已经生活了10年,本刊曾先后两度对她的事迹进行介绍。她本人还被选为今年第10期杂志的封面人物。印有李莎头像…  相似文献   

3.
《今日中国》杂志法文部的改稿专家路易斯,卡提欧(LOUISECADIEUX)来自加拿大的魁北克省,但是她把中国当成了自己真正的家,并且已经定居7年了,亲眼看到了这个城市的发展和变化,亲身感受到了这个城市的魅力和活力。“如果可能的话,我愿意一直生活在北京,时间越长越好,”她言语间流露出对北京深厚的感情。 1994年,卡提欧第一次来到北京,她就被这个城市的热情和人们积极向上的气质所吸引。当时她是作为访问学者来华研究中国企业的。虽然以前她对中国知之甚少,但是她很快被中国人的智慧所吸引。于是她第二年又来…  相似文献   

4.
今年,是李莎在华任教50周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家外国专家局、北京外国语大学等有关部门,将在5月15日为她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以感谢她对我国教育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李莎和李立三结为夫妻共同生活了30余年,风风雨雨悲欢离合,尝尽了人生的酸甜苦辣。本刊特刊此文,以飨读者。李莎和李立三风风雨雨共同度过了30年。虽然没有“渴枯石烂”、“地老天荒”之类的盟誓,但他们的爱情是巩固、永恒的。众所周知,李立三是1930年在国内犯了“立三路线”错误之后,由共产国际召到莫斯科作检查、接受批评的。正是这个时候,李莎与他认识了。说…  相似文献   

5.
莫瑟尔非常清楚地告诉记者:"我今年64岁,其中有一半时间都是在跟中国打交道,这点让我非常高兴。在近30年间,我来过中国205次。"  相似文献   

6.
茅为蕙的家族显赫,人人都是一部书。她本人上小学前就演了7部电影,还在多次国际钢琴比赛上屡获大奖。近年来,又活跃在中国20多个城市的音乐舞台上。  相似文献   

7.
即便迈进2005年,在中国大陆的普通人看来,英格丽·张,依旧是个奇奇怪怪的名字,既非外国人的,也肯定不是中国人的。这是一个中西合璧的奇异姓名,但它所代表的却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华人,只不过她旅居英国、拥有加拿大国籍,而且20多年的欧美经历亦颇为神秘而传奇。英格丽·张具有商务形象设计师、人格心理咨询师和畅销书作家三重身份,她学习和生活横跨欧美亚三大洲,学业及事业皆由理工科转入人文科学领域,甚至还经历了从生命边缘而再生的体验。据她解释:“英格丽”是一位德国朋友为她取的。“这是一个北欧女名,英格丽·褒曼就是这个名字的象征,这…  相似文献   

8.
他是少有的集记者、作家、导演于一身的明星,他的印刷作品不仅在美国颇受欢迎,连续50多周蝉联畅销书榜首,创美国出版史上奇迹,并获英国“年度图书”大奖;他的影像作品不仅缔造了全美纪录片卖座的票房神话,还在两年之内分别捧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和戛纳电影节的金棕榈大奖,被他讽刺,谩骂过的人有总统,大富豪、大财团。他的名字叫迈克尔·摩尔。  相似文献   

9.
接到采访赵九生先生的任务后,我上网了解他的信息,可是所得资料甚少,仅仅知道他是巴西中国工商会驻北京的首席代表、<中国对外贸易>杂志理事会的副理事长、巴中(北京)投资咨询公司总裁,巴西华侨.另一些具有轰动效应的事却也和他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第一单巴西牛肉进口到中国;成功地组织了大量的中巴经贸代表团互访;第一次把22名中国孩子送到巴西学习足球;第一次把巴西的桑巴舞团带到中国表演;第一次个人出资资助巴西学生到中国学习汉语……,这个采访对象顿时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相似文献   

10.
2000年,在中国人还对PMP非常陌生的情况下,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I)与国家外国专家局培训中心合作推出了PMP在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次考试.这一年,有316名中国考生参加了考试,通过者为8 8人,通过率27.8%.  相似文献   

11.
正2014年是北外俄罗斯专家李莎来华执教68周年,恰逢李莎教授100岁寿辰。3月19日下午,在李莎教授100岁生日来临之际,"中俄友谊使者——李莎教授来华执教68周年"座谈会在北外隆重举行。来自俄罗斯驻华使馆、国家政府机关、中俄文化交流机构的领导以及李莎的亲友、学生等共同庆祝这一具有纪念意义的时刻,并为老寿星送上生日祝福。李莎教授原名叶丽萨维塔·基  相似文献   

12.
美籍语言专家苏姗·苏古露古苏女士是沈阳市阿里发苏姗语言培训中心的创办者,作为一名外籍教师,她不仅仅把知识传授给中国孩子,更多的是把爱洒向那些需要帮助的中国儿童。在沈阳生活的13年中,苏姗付出的是爱与辛劳,收获的是异国人们对她的敬佩与赞许。1992年,年仅23岁的苏姗随一个访华的世界和平组织来到了沈阳,被“分配”到东北大学外语系任教。这位美国南方姑娘不仅很快适应了中国北方的寒冷气候,而且还很快适应了异国他乡的工作环境。苏姗教学认真、努力,因此同学们既喜欢课上与她讨论问题,又喜欢课下与她结交朋友,而她也同样把这些学生…  相似文献   

13.
子枫 《人才瞭望》2017,(19):90-91
2017年6月初,在上海、苏州举行的中国国际技能大赛上,重庆集训队的教练聂凤培养的一位学员获美发项目组冠军.两年前,她也是技能大赛赛场的一名选手.2015年在巴西,聂凤一举夺得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美发设计行业冠军,成为"世界第一剪",不仅代表国家实现了该项大赛金牌零的突破,还成为亚洲参赛国家65年来第一个世界冠军.2016年,聂凤在重庆五一技师学院被破格评为副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相似文献   

14.
1982年,我担任会计与企业管理系系主任时,有一个新来报到的数学系毕业的女研究生,她就是目前已在中国人力资源研究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廖泉文女士。从那时起.她一直努力于教学科研第一线。我于1987年为廖泉文女士首本专著作序时,就写过“作者在科学上锐意开拓.锲而不舍,勇攀高峰,其未来学术成就诚未可限量也!”时近十七载,确如我当年所预言,她出了不少开拓性成果。  相似文献   

15.
上世纪70年代,介入神经放射学在全世界正处于刚刚发展阶段,皮卡尔就怀着对中国的浓厚兴趣,来到中国讲学,并带来了介入神经放射学这一当时最先进的治疗理念和技术。30年来,皮卡尔15次来到中国手术、指导、讲演、办学习班。其有—万多人次在其讲演和指导下获益,数十名中国医生在他的帮助下进修深造。  相似文献   

16.
11年前,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的方影林和他的同事们开始向被称作“第四医学”的美容整形事业进军。11年来,方彰林领导的美容外科医院异军突起,越干越红火,不仅叫响了京城,而且还走向了世界。他们为14万余名患者做了各类整形美容手术,均获满意效果。还免费回复咨询信件10万余封,培训了400O多名美容外科医技人员,编著出版了26部医学美容专著和美容科普书籍,获得了20多项军队科技成果奖。他力表苦的人寻来美好的生活方彰林给找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北京一名常年风吹日晒的建筑工人,已过不惑之年,只因相貌子佳,婚姻屡屡…  相似文献   

17.
2000年8月29日,对73岁的著名翻译家文洁若来说,是一个非同寻常的日子,日本外务大臣河野洋平在北京向她颁发了“日本外务大臣表彰”奖,当她从河野洋平手中接过奖状和银杯时,她的眼睛禁不住湿润了。心中无限感慨。在近半个世纪的人生岁月里,她一直在默默无闻地从事着日本文学研究和翻译工作,从而成为我国至今个人翻译日本文学作品字数最多的人,她准确、严谨的翻译风格被同行们誉为“一个零件也不丢”。她根据日文、英文原著翻译出版了14部长篇小说,18部中篇小说,100多篇短篇小说,把川端康成、井上靖、水上勉、三岛…  相似文献   

18.
11月13日,国家外国专家局副局长张建国在北京给苏珊·萨布莉亚·坦芭肯女士(Susan Sabriye Tenberken)颁发“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最有影响的海外专家”奖牌。苏珊两岁时就被诊断为色素性视网膜病变,12岁的时候完全失去了视力。高中毕业后,她考上波恩大学,主修中亚语,即蒙古语、汉语、古代和现代藏语。在藏语课上,她是班里唯一的一名盲人学生,而且当时藏语并没有专为盲人设计的盲文,苏珊就自己设计了比较可行易学的藏语盲文。  相似文献   

19.
100年来,清华大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在清华17万毕业生中,很多成为了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世界上首获诺贝尔奖的两位华人,杨振宁和李政道先生也曾在清华学习。在清华培养的人才中,还有钱学森、朱光亚、钱三强等著名学者,他们为中国的科学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耶鲁以清华大学为荣,因为耶鲁从清华大学建校初期就与清华有紧密联系,清华的前5任校长有4位部曾在耶鲁学习过。  相似文献   

20.
陈文 《人才开发》2001,(8):42-45
她是美国一位颇受人尊敬、桃李满天下的教育工作者,很多年前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使她深深地爱上了中国,且从此以能成为一名中国人、能在中国工作和生活作为自己矢志不渝的追求。然而,年复一年,她的这个愿望却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能实现。终于年过花甲的她毅然放弃了在美国的地位和薪俸,到中国做了一名没有任何报酬的志愿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