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全球化进程改变了华侨的生存状态,从而对他们的生存身份产生了新的影响,对他们的身份归属和文化认同带来新的特点。过去,华人侨居或移民海外一般是为了逃难,如躲避战乱或灾荒,逃避政治迫害;现在,华人侨居或移民海外往往是因为正常的经济交流、贸易活动和技术移民。过去,许多国家要求华侨华人完全接受居住国的文化;现在各国都不同程度地接受侨民的多元文化性质。过去.华侨华人不是落地生根,就是盼望落叶归根;现在,他们却在两种文化之间自由游弋,成为不同文化之间联系的天然纽带。过去,华侨华人对祖国的感情更多地是基于祖国的积贫积弱而盼望中华民族的复兴;现在,对祖国的感情更多来自对祖国蒸蒸日上、繁荣发展的自豪感。  相似文献   

2.
华侨华人与侨乡的社会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经济、文化模式的演进过程和结构设计。从历史和现实两重角度对华侨华人与侨乡的关系以及华侨华人的存在对侨乡社会的意义进行考察 ,可以看出华侨华人的作用和影响主要体现在侨乡社会转型期 ,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华侨华人与侨乡社会的关系会呈现一些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在日本社会尤其是研究华侨华人的学界,新近出现了“老华侨”“新华侨”的称呼。对新、老华侨的称呼、定义和范畴的规定等等,学者们尚未取得一致意见。很多被归属于“新华侨”里的人们,也并不认同这个称呼和分类。但是这种分类的出现本身,则标示出老一代移民和新一代移民已经有了巨大的文化特征上的变异。笔者试图通过对日本的“新华侨华人”年节习俗以及饮食生活等文化的行为表象的观察和分析,读取其文化深层的要素,建构日本华侨华人文化融合与文化认同的模式类型。  相似文献   

4.
《华人时刊》2004,(1):29-29
意大利上海联谊总会(COHUNITA’DI SHANGHAI IN ITALIA)是在意大利登记注册的公益性的民间社团联谊组织。其宗旨是联络旅意上海籍华侨华人的乡土感情,推动与旅意中国其他地区联谊组织和旅意各华侨社团的联系、交流,进一步弘扬爱国爱乡、团结互助的精神,传播中华文化和独特的海派文化,广泛团结中国其他省市籍的华侨华人,加强与台湾、香港、澳门同胞的友好交往,为加强旅意华侨华人和世界各地同胞问的联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中国海外华侨华人遇袭事件屡屡发生,其安全问题已不容忽视。而福建是中国著名的侨乡,长期以来有着对外移民的历史和文化,福建人在海外遇袭事件中显得较为突出。要解决和保障华人华侨的安全和利益就必须对海外华侨华人遇袭事件的性质做出界定,并站在人口迁移的角度对福建海外华侨华人遇袭原因进行分析,从政府、海外华人社团和海外华侨华人三个层面提出建议,为保障海外华人华侨的安全和利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略论广南政权的华侨华人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南国时期,大批华侨华人流寓越南南方,他们为南圻的开发和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为广南国的壮大立下了汗马功劳.随着形势的发展,广南政权对华侨华人的政策经历了从安抚到压迫,从拉拢到排挤的过程,华侨华人也顺应了历史潮流,逐渐融合于当地.  相似文献   

7.
正吉羊辞旧岁,金猴报春来。在猴年春节即将到来之际,来自海内外的9位华侨华人书画家代表泼墨挥毫,齐聚一堂,共贺新春。其中,中国文化艺术研究中心主席、广州越海书画院院长陈志雄先生向《华人时刊》热情推荐了9幅墨宝,并代表艺术家们为海外华侨华人朋友送上新春祝福。陈志雄说:"多年来中国  相似文献   

8.
海外闽南华侨华人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思想的继承者、传播者、创新者。闽南侨批多维度多侧面地呈现了闽南华侨华人的中华文化认同感。闽南侨批流露的汉语情结,凝聚了闽南侨胞对中国语言文字的文化认同;闽南侨批书写的奋斗人生,彰显了闽南侨胞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认同;闽南侨批构筑的家国观念,表明了闽南侨胞对家国一体同构观念的政治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9.
王赓武教授的华侨华人史研究以东南亚华侨华人为中心,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涉及东南亚华人移民的宏观上的理论问题.王赓武认为,华商形态是东南亚华人移民的基本形态,对它的研究有助于了解整个中国移民历史的全貌.随着华人移民地位的提升,他们的身份认同发生了变化,华侨和华人的概念将消失.  相似文献   

10.
17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中期,华侨华人规模较大地移居越南.越南封建政府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华侨华人政策,并逐渐细化,使对华侨华人的管理有例可循,有法可依.越南封建政府对华侨华人政策的变化,主要是以其国家利益为核心,同时受中越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文首次论述了定居中亚、西亚华侨的历史与现状。作者分析了华人移居中亚和西亚的历史因素,着重指出了华侨在开发这两个亚州地区的巨大历史功绩,论证了华人由“落叶归根”向“落地生根”演变的发展规律,文章还强调了中亚西亚华人在传播中华文化与促进祖国与这两地区诸国在文化、经济、政治交流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作为继承中华文化的典型代表,唐人街是海外华侨华人传统文化认同的坐标。日本唐人街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弘扬了中国传统的节日文化,并且传播了中国优秀的传统艺能。  相似文献   

13.
“华侨”、“华人”可以说是具有普遍性的现代用法。本文对“华侨”、“华人”一词的缘起作了一番考证 ,对华侨、华人的概念与定义的不同解释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分析 ,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指出当今发生了从华侨到华人的话语变异。  相似文献   

14.
“华侨”、“华人”可以说是具有普遍性的现代用法。本文对“华侨”、“华人”一词的缘起作了一番考证 ,对华侨、华人的概念与定义的不同解释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分析 ,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指出当今发生了从华侨到华人的话语变异。  相似文献   

15.
华文教育是我国侨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指的是对海外华侨华人青年施行的中国语言文化教育。它的一个突出特点 ,就是要将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贯穿于教学和管理中 ,使受教育者在学习中国语言文化的同时 ,接受中华文化的熏陶 ,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因此 ,对华侨华人学生的教育与管理 ,其方式方法既区别于国内的大学生 ,又不同于纯粹的外国留学生  相似文献   

16.
"华人文化诗学"意味着华文文学批评重心的转移,即从重视中国文化/文学对海外华文文学的影响研究到突出华人与华文文学主体性的转移,从中国视域为主导的批评范式转向以华人为中心的"共同诗学"与"地方知识"双重视域的整合."华人文化诗学"主张从纯审美研究视域转向文化政治阐释.  相似文献   

17.
近代以来,众多中国人移居日本并落叶生根,成了远离祖国的华侨华人。他们在适应日本社会文化、习俗的同时,始终怀有浓厚的中华情结,并试图努力保持、延续中华传统文化。但是,这种愿望与努力随着居住年代的增长而逐渐薄弱,被日本文化同化则在所难免。笔者在日本对华侨华人被同化现象进行了问卷分析及社会调查,反映出中华文化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对延缓华侨华人被同化的进程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上半期,数万中国自由移民陆续进入古巴。受华侨华人人数变化、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古巴政治经济形势变化等影响,古巴华侨华人经济经历了起伏兴衰。古巴华侨华人经济体现出鲜明特征:一、华侨华人商业高度集中在"衣食"领域;二、华侨华人商业地理分布范围极广;三、华侨华人多从事小商业,资本额不大;四、华侨华人经商者不断增多,但仍以做工为主。  相似文献   

19.
孙中山曾称赞“华侨是革命之母”。是的,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华侨。但华侨有没有经费可以提供?他们为什么愿意向孙中山提供?这些,需要从华侨的经济状况和孙中山的革命活动两个方面,分别加以考察。华人出国,到辛亥革命时,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华人出国,不是殖民。华侨和当地人民都是当时西方殖民主义者、资产阶级掠夺和压迫的对象,同是受害者。但随着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转变,劳动力相对过剩现象日益严重。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资本主义各国先后转而采取限禁华工入境、掀动排华暴行的政策。世界上曾多次发生西方殖民主义者大规模屠杀华侨的事件。  相似文献   

20.
东南亚华侨华人数量的新估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20年来,对东南亚华侨华人数量的估算相距甚大,导致对世界华侨华人数量估算的分歧.根据历史统计数据,参照人口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长率的因素,并充分考虑新移民对东南亚华侨华人数量的影响,可以估算,东南亚华人华侨总数约3348.6万,约占东南亚总人口的6%,约占全球4543万华侨华人的73.5%.其中,20世纪80年代以后进入东南亚的中国移民及其眷属至少在250万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