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空间观念作为中国古代宇宙观中的重要的也是主要的组成部分,许多古代哲人作了各种探讨和深刻论述,形成了与古代西方颇为不同的空间观。基于此,主要论述了中国古代宇宙观中有关空间观念的几个方面,包括:空间观念的形成、无限空间的观念、空间的运动观、生成观及空间时间转化的观念等。   相似文献   

2.
儒家空间观念主要包含在<周易>所体现的宇宙观之中.<周易>中所描述的空间是一个合乎礼制秩序的空间,变动不居生生化育的空间,浑然一体天人合一的空间.它与自然空间并不完全一样,它是古人礼制制度同自然空间规律的融合.总之,儒家空间观念呈现出一种显著的人文色彩,它为绘画空间提供了一种创作的模本,对中国古代绘画中的空问布局、空间形态、空间意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的命运观是由儒、道、墨诸家命运观念与佛教命运观念相融合的产物,它是知命、安命、非命与因果、轮回观念的多样性统一。命运观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思想与行为,也影响着中国古典小说的创作。本文在界定命运观概念基本含义与分析梳理古代传统命运观的形成及内涵的基础上,阐释了中国古典小说命运观的客观存在,分析总结出其独特的叙事特征:以命运发展建构叙事框架、完整性与必然性,并进一步阐释了古典小说中命运观念的悲剧情怀与劝谕世人的审美特征,以此为基点发掘古典文学中所蕴含的独特的审美意蕴与诗学价值。  相似文献   

4.
汉代儒家正统妇女观的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对于汉以前妇女观的相对平等性 ,西汉的妇女观开始走向苛严。在此过程中 ,董仲舒、刘向、班固和班昭分别源于各自不同的身份和立场而形成的有关妇女的理论与观念 ,是促成汉代儒家正统妇女观的建立与强化的关键所在。此后 ,正统儒家妇女观对中国古代女性观念始终起着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天下观"与"文化中国"的历史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永吉  徐长安 《河北学刊》2002,22(6):140-144
自中华文明产生之初 ,它就逐步形成了一种融宇宙观、政治观和文化观于一体的“天下思想”。“天”与“礼”是中国古代“天下观”中的两个核心理念。在中华文化发展历程中 ,“天”被构建成为王朝政权合法性的来源 ,“礼”则成为“夷夏”之间相分相融的主要标准。正是对“天”的推崇和对“礼”的主动认同 ,使中原之“中国”和周边之“四夷”都以正统的中华自居 ,从而共同构建了一个“文化中国”。在近代以前 ,“文化中国”真实地反映了不同民族间的交往与融合 ,最终促成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巡游泰山地府题材是古代小说中极富想象力的部分,也是反映冥界观念的重要资料.此类小说叙写凡人巡游泰山的经历,为中国文学输入新的内容,开创了穿越空间小说之先例;作品精心描述作为死后世界的泰山空间,丰富了古代的地下空间意识.此类小说发轫于魏晋,随着冥界观的成熟转型,在唐代得到全新演绎,焕发出新的活力.它的形成与演变折射了冥界观念的发展历程,有助于考察古代小说题材和探讨冥界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中国早期在历史的发展中产生出了一套和西方迥异的国家观念,这套国家观念是建立在一种身体思维基础之上。古代中国思想家在思考政治问题时常常采用一种身体隐喻方式,即将政治组织的构成或政治现象从身体的角度予以阐释。在此脉络下,早期中国形成了一种身体思维视野下的国家观。这种国家观形塑了传统中国的政治价值、政治制度以及政治行为诸层面。  相似文献   

8.
刘勰原“文”于“道”,认为“文”是“道”的外化,是人对于自然、宇宙、人生的体认,圣人能够因“文”而“明”道.这种观念立足先秦两汉以来中国古代文化文、史、哲融为一体的整体特性,形成了一种有别于现代“纯文学”观念的“大文学”观,它更加全面地反映出中国古代文学的整体特点.  相似文献   

9.
从中国古代社会饮食观管窥中华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伟钧 《阴山学刊》2003,16(6):43-50
中国古代社会的饮食观念,主要体现于儒家礼学思想和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中。中国古代社会 饮食观注重口味和烹饪方法,追求饮食的艺术性,强调和谐的饮食调配原则,倡导节制饮食,都具体地反映出 了中国古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以往文学批评史专著论述古代文论建立时,很少重视观人学对中国文学批评的作用.本文从观入学角度切入到文学批评研究,认为<人物志>通过阴阳五行说、情中形外原理将历来以德性观人、以形体观人联系了起来.建立了观入学的核心体系,对古代诗学中的因内符外论、情性本体论、诗与人同构论、气本论与才性异同论、诗歌创作才能的分类学研究、观人诗学的批评方法等方面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1.
我国社会学自恢复学科建制以来,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在研究方法上仍然存在缺乏统一规范、不够本土化等问题,这就阻碍了学科内的沟通,影响其解决实际问题的效力。通过对483篇有关社会学研究方法论文的统计和分析,可以发现十年来我国社会学研究整体层面的一些优势和不足。  相似文献   

12.
我们已经看到,当代人的行为引起了资源消耗、核废料、环境污染以及基因改变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后代人的利益,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威胁。一种超越时间纬度的未来世代权利因此出现,其核心是“当代人有责任使当代人和后代人的需要和利益受到充分的保护”。现在,对于作为一种新型权利的未来世代权利如何保护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法哲学问题。人类共同体理论能够为未来世代权利提供坚实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3.
“日常生活美学”批判与“超越性美学”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美学发生了日常生活美学与超越性美学的对立。日常生活美学肯定大众文化,主张审美回归日常生活,建立以感性快乐为本质的新的美学原则;而超越性美学则主张审美超越日常生活,应该对大众文化进行审美批判。现代性分裂为世俗现代性和反思现代性,世俗现代性沦为感性异化,而审美属于反思现代性,是对世俗现代性的批判。因此,要吸收后现代主义的合理因素,重建超越性美学。对大众文化,应持一种辩证的态度:一方面,肯定其合理性,承认日常生活审美化丰富、美化了人们生活;另一方面,警惕感性异化,坚持审美的超越性,开展对日常生活的审美批判,建设精英文化。  相似文献   

14.
经营城市:提高城市竞争力的新理念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城市的发展不能长期依靠“负债经营” ,要逐步实现“以城养城”。经营城市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理念的创新 ,我们不但要善于建设、管理城市 ,而且要善于经营城市。提高城市竞争力主要是指提高城市经济竞争力和城市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根本条件取决于城市的软、硬环境 ,更重要的是创造良好的软环境 ,降低交易成本 ,建设法治经济和信誉社会。  相似文献   

15.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作者的生平事迹、著作等论述中存在着某些疏误乖违。本文依据地方志、别集序跋、小传等相关的文献资料,对《提要》所论及的作者,如陈轼、彭师度、姚菱、储掌文、汤斯祚等,从他们的科第、仕历,到作品的著录、版本、卷数、存佚等,均一一作了订正和考辨。  相似文献   

16.
福柯的美学主义涉及到人自身及其生活领域中的一切"美学态度"。此一美学无疑就是一种把人自身及其生活视作艺术品来看待并实践的"精神性"的、实践的美学。其植根于人自身的自由生存实践,或"自我技艺学"之实践之中,因而亦可称之为"自我技艺学化的美学",就是"‘自身的文化’的生存美学"。  相似文献   

17.
执政价值观是执政主体对执政活动的一般价值的政治伦理判断,其内容主要包括对执政活动的价值目标、价值标准和价值模式等的认识或评价。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价值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党的执政基础的合法性、执政活动的有效性和执政行为的规范性是评判党的执政价值的三个最为重要的量度。“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方式,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价值模式。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念形成特点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凤奎 《社会科学》2001,38(7):13-17
以新的视角研究政治信念 ,特别是对 8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念形成特点进行研究 ,对于共产党人在新世纪强化理论创新、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一信念是人们对于某种学说、原则、理想的真诚信服和执著追求的态度。信念包括政治信念、道德信念和生活信念等 ,其中政治信念是人生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那么 ,今天为何去探索共产党人政治信念形成的规律与特点呢 ?其必要性与紧迫性就在于 :在社会主义运动暂时的低潮时期 ,在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 ,我…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发展经济学论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方发展经济学虽然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但它不能作为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指导理论 ,所以我们必须研究中国的发展阶段、发展战略、发展道路、发展目标、发展动力、发展主体和发展方式。以此关注中国的经济问题 ,总结中国的改革经验 ,预测中国的发展趋势。目的是建立和完善当代中国发展经济学体系。  相似文献   

20.
少数人作为道德王国的成员,其尊严也应得到尊重。伦理精神与少数人权利保护存在于统一的社会秩序之中,我们要在善恶因果律中把握少数人权利保护,在价值合理性中彰显少数人权利保护,在生态整合中体现少数人权利保护。在道德哲学层次,少数人的权利保护已不再仅仅是道德规范的实现,也涉及到伦理精神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