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坚持共同富裕与允许、支持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是我党制定的一项富有创新意义的政策。这一构想是邓小平同志1978年提出来的。今年初,小平同志在南巡谈话中站在历史的新高度,又重谈及共同富裕与部分人先富的关系问题,并提醒全党要解决好社会主义条件下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的新矛盾和新问题。这既是一项较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当前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 一、共同富裕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指出:“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体,一是共同富裕。……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也正是为了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富裕起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 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人依靠勤奋劳动先富裕起来,是党的富民政策的一部分。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就是要消灭剥削制度,发展生产力,消灭贫穷,使全体人民过  相似文献   

3.
本文系统地论述了邓小平同志:“先富带动后富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构想,指出了正确理解和掌握这一构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论证了在我国现阶段消灭贫穷落后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性及具体途径,同时对地区共同发展问题也提出了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4.
富民政策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目标要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此,邓小平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新一届中央集体又进一步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我们相信,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我国经济一定会迎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共同富裕的美好明天.  相似文献   

5.
共同富裕是广大劳动人民追求的社会主义的伟大理想和奋斗目标;是区别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优劣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如何实现共同富裕,由于历史条件所限马克思恩格斯等没有作出详细的论述,邓小平同志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卓识,具体提出了先富带动后富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构想,科学地阐述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条件是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的步骤是鼓励和支持一部分地区一部分单位一部分人通过合法经营和诚实劳动先富起来,先富带动越来越多的人致富,最后达到共同富裕。这一伟大构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重大贡献和丰富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之一。  相似文献   

6.
一邓小平同志关于沿海与内地发展的思想是邓小平关于共同富裕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邓小平同志指出:“共同富裕的思想是这样提出来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①从总体上看,按照经济地理的统计,我国沿海地区较之内地经济客观上存在着发展的更大优势。所以邓小平同志的这一思想是从我国实际国情出发提出的实事求是的发展思路。这一发展思路在如下四方面具…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和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构想都明确提出要消灭贫困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实现全民的共同富裕。两者相比较 ,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构想超越了孙中山的民生主义 ,表现为 :一是选择了“部分先富”的道路 ;二是坚持社会主义这个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 ,而这两点都建立在对中国国情的正确认识上 ,脱离国情正是孙中山民生主义的致命伤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如何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在长期实践中提出共同富裕论中的先富理论、特区理论和"两个大局"构想以回答这一问题.这正是他非均衡发展的经济思想的集中体现,而这种非均衡发展是以达到均衡状态为目的的.深入研究邓小平同志这种非均衡发展的经济思想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尤其是现在的西部大开发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两个大局”对东西部地区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构想,继承和发扬了我们党关心和重视西部地区建设,特别是民族地区发展的优良传统,将它纳入"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远景目标,也是世纪之交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先富"与"共富"思想的实践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入分配是生产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重要环节.正确处理收入分配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问题.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条件下,实行多种分配方式,以及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鼓励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分配理论.这一创新理论正确地指导了我国分配制度的改革,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为我国找到了一条通向共同富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对长期处于贫困和落后的边疆民族地区而言,既是难得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文从"治穷先治愚"的观点出发,分析在长期的贫困现实中形成的"亚文化",对民族地区发展的影响,并提出重塑这种"亚文化"的构想。  相似文献   

12.
共同富裕不仅是一种理想和道义要求,而且是社会主义的目标,是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原则。发展生产力的价值取向和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逻辑基点。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与共同富裕是手段与目标的关系,前为手段,后为目标。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邓小平关于东西部共同富裕“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的理论基础 ,揭示了共同富裕的深刻内涵 ,并对“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的形成过程及其基本内涵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4.
共同富裕是党的坚定立场和追求,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这一目标不仅是执政理念的体现,更是实践的重要内容。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选择部分地区先行示范。浙江的国家级试点政策为全国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探索路径。通过对“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案例的持续性考察,可以为共同富裕话语体系的构建提供微观基础。浙江的实践探索为理解共同富裕话语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有助于深化对共同富裕目标的认识以及保证政策实施的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15.
世纪之交,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作出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战略决策,启动中西部大开发伟大工程。这一决策的理论依据,就是邓小平的“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全面领会邓小平“两个大局”和共同富裕的思想对于贯彻实施西部大开发工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十九大以后,“共同富裕”成为新时代党和人民的重要话语,并逐渐成为社会热点话题和学术重点问题,这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新的语境:一是共同富裕已从远大理想变成中国人民切实的奋斗目标;二是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已经先富起来,中国已进入“先富带后富”的时代;三是新自由主义全球蔓延加剧了价值错配和贫富分化,缩小贫富差距已成为全球性议题。在新时代推动共同富裕应当进一步协调效率与公平,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转向“兼顾效率与公平”;用追求平衡而充分的发展方式,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建立更加公平的财富分配机制,筑牢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此外,还要避免陷入“平均主义”、“涓滴效应”、“慈善陷阱”、“福利陷阱”等误区。  相似文献   

17.
解决东西差距要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道路。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现在不能削弱发达地区的活力,也不能鼓励吃‘大锅饭’”。“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两个大局”思想的内容是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各方面的条件 ,东部地区先加快发展 ,然后带动和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 ,最终实现全国各地区共同繁荣和共同富裕。它要求我们讲政治 ,讲大局 ;处理任何问题 ,都要有利于大局 ,要坚持大局优先 ;要优先发展东部 ;小康目标实现后 ,要把中西部的开发与发展提到议事日程 ,战略高度 ,这一思想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论和谐社会理论对"共同富裕"思想的承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共同富裕是构建和谐社会题中应有之意.邓小平关于实现共同富裕起点的科学判断,关于实现共同富裕途径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关于防止两极分化的思考,为我国挣脱平均主义枷锁、摆脱贫穷、走向共同富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思想继承、丰富、发展了邓小平共同富裕的理论,赋予共同富裕丰富的社会特征,赋予发展更丰富的内涵,赋予共同富裕以直接的现实性,推进了邓小平实现共同富裕的未竟事业.  相似文献   

20.
从"非均衡发展"到"协调发展"--简析江泽民的区域经济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现全国各个地区共同富裕繁荣,是我国历代领导人追求的目标.江泽民作为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他先是坚持非均衡发展思想,继而实施各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提出了一系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思想,从而使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又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