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行政诉讼类型化研究在国外研究比较成熟,已经形成比较系统的理论化体系。而我国的行政诉讼类型化研究起步较晚,近年来随着我国行政诉讼理论与实践发展的需要,越来越来的学者开始关注这一制度设计。我国行政诉讼类型化制度的构建旨在更好地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救济,维护其合法权利。行政诉讼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划分不同的类型,按照当事人的诉讼请求为基本标准,并在此基础上,细分具体的类型,以进一步完善我国行政诉讼类型化理论与立法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丁梅 《理论界》2009,(6):95-96
随着我国法制建设进程加快,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现行行政诉讼制度在实践中暴露出一些问题.能否解决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行政诉讼制度的发展,也和整个中国行政法治的前途息息相关.修改行政诉讼制度势在必行.我们应从中国实际出发,借鉴国外经验,修订行政诉讼的基本原则,扩大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放宽原告资格,简化被告认定,完善证据规则,推进中国行政法治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3.
张燕  罗云 《江西社会科学》2008,(10):183-186
自1989年<行政诉讼法>颁布以来,我国行政法制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们依法行政意识普遍得到提高.然而,当前行政诉讼效率相对低下,相当一部分行政案件久拖不决,极大地影响着行政诉讼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在行政诉讼领域设立简易程序将有助于行政诉讼效率的提高、诉讼成本的节约、司法资源的有效配置.  相似文献   

4.
虽然《行政诉讼法》对我国法治建设贡献良多,但因无法适应现实需要而有必要进行系统性修改。修改《行政诉讼法》应正确把握行政诉讼定位,加强行政诉讼对当事人的救济功能,强化其救济制度属性。在此定位之下,应通过调整受案范围、原告资格与被告确定安排,敞开行政诉讼之门;完善行政诉讼审理机制,提高行政诉讼审理的有效性和效率;调整诉讼不停止行政行为执行制度、完善一审判决等,加大对当事人的保护和救济力度。  相似文献   

5.
我国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立法衔接的设置缺乏统一标准,既无助于行政纠纷及时化解和公民合法权益的维护,甚至还会引发行政权与司法权的相互侵蚀.建议在借鉴国外模式经验的基础上,遵循<行政复议法>与<行政诉讼法>衔接的共性规律,取消行政复议终局型、重新设定行政复议前置型、严格限定迳行起诉型并大力推行自由选择型.  相似文献   

6.
行政诉讼法修改的基本立场需要以立法目的为指引。对行政诉讼法修改的方案有"大改"和"小改"两种,我们对行政诉讼法修改采用"大改"的方案时机已经成熟。对行政诉讼法的修改,大致可以从诉讼主体、客体、证据、程序和审查依据5个方面着手。完善行政诉讼法,除了修改条文外,司法解释、指导性案例、单行的制定法等也是不可或缺的修改进路。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我国行政诉讼的现状不容乐观行政诉讼案件少,行政案件撤诉多,诉讼活动审判难,行政裁判执行差;这些困境根源于"观念上的严重滞后"、"制度上的先天不足"与"环境上的不尽如人意";因此,我国的行政诉讼,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8.
行政简易程序选择权是行政案件繁简分流改革中的重要理论问题。从性质上看,行政简易程序选择权是诉权的延伸和审判权的下放。从诉讼经济原则的角度上看,法官主导简易程序选择权更具有成本优势。行政简易程序选择权背后隐藏的个体正义与社会正义的冲突值得关注。在个体正义迈向社会正义存在逻辑缺陷和路径障碍的情况下,通过社会正义的分配实现个体正义和社会正义的融合不失为可行之举,而《行政诉讼法》应当对简易程序的价值嬗变作出回应,通过适当扩大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和简化简易程序的审理程序,从而达成行政简易程序公正与效率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浅议我国行政诉讼的原告资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任何诉讼都有其自身的原告和被告,行政诉讼也不例外,有其自身的原告.原告资格,据<布莱克大辞典>的解释,是指某人在司法性争端中所享有的将该争端诉诸司法程序的足够的利益,其中心课题是确定司法争端时起诉人的影响是否充分,从而使起诉人成为本案诉讼的正当原告.  相似文献   

10.
《行政诉讼法》修订之结构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9年制定的《行政诉讼法》建构了以具体行政行为为调整对象的一元诉讼模式。该诉讼模式已不能有效解决当下的社会自治纠纷、行政合同纠纷、抽象行政行为纠纷,也难以有效维护公共利益。为回应公共行政发展的需求,在修订《行政诉讼法》时,应跳出具体行政行为的一元思维框架,在对公共行政类型化处理的基础上,确立多元诉讼的结构模式,根据不同类型诉讼的内在要求,确立不同的诉讼规则。  相似文献   

11.
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的现行法律规定过于原则,导致理论与实务争议颇多,不利于第三人制度的有效实施。行政诉讼第三人的类型化分析是走出这一困境的有效途径。在行政过程论的视野中,以"行政主体——行政行为——行政相对人"为基本结构,可以将第三人划分为行政主体层面的第三人、行政行为层面的第三人和行政相对人层面的第三人等三种类型,这一...  相似文献   

12.
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一直是我国行政诉讼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尤其是行政诉讼第三人类型的划分更是学界研究的重点,而关于其类型划分争议也颇多。借鉴德国行政诉讼第三人类型的划分,完善我国行政诉讼第三人类型划分的研究。根据第三人与案件处理利害关系及其在案件审理中的作用,可将行政诉讼第三人分为独立第三人,准独立第三人和辅助第三人。  相似文献   

13.
人民陪审制是一颇具历史性和政治性的审判制度.但在目前,它不仅与我国行政诉讼结构存在冲突,而且也与行政诉讼客体的审查要求不相适应.为了完善这一制度,首先应设立陪审员名册,由人民法院从各行各业有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的人士中聘任陪审员.其次,专家陪审应主要选用于那些专业性强、技术复杂的行政案件.第三,行政诉讼应转变职权主义的庭审方式,采取庭审当事人主义原则.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颁布20年来我国行政诉讼实施现状进行系统总结,对实施行政诉讼制度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不足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并针对行政诉讼的制度空白提出了弥补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主义行政法制建设的加强,对行政诉讼实行检察监督也日益重要。本文在分析我国行政诉讼检察监督权运作缺陷的基础上,对任何从立法上构筑有效的监督体制提出了有关原则和监督方式的设想。  相似文献   

16.
苑晓光 《理论界》2007,(6):75-76
从法国国家参事院的建立算起,行政诉讼制度存在已经有200多年历史。20世纪以来,行政诉讼类型化越来越成为一种发展趋势。本文对德美行政诉讼类型进行比较,以期对我国行政诉讼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7.
行政诉讼一审判决典型体现了行政诉讼的特点,与对原告的救济直接相关。现行《行政诉讼法》以行政行为为中心确定判决形式的制度安排,无法适应司法实践的需要,不能为当事人提供充分救济,且规定粗疏。行政诉讼应以当事人的诉讼请求为基点安排一审判决,增加确认判决和禁令判决,扩大变更判决和履行判决的适用范围,调整和细化撤销判决的适用条件。  相似文献   

18.
《行政诉讼法》第1条的规定确定了该法的价值定位,是我们修改《行政诉讼法》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关于《行政诉讼法》的价值定位,目前学界的观点主要包括“权利保护说”、“权力维护监督说”、“二元说”、“纠纷解决说”等.其中,“权利保护”应是《行政诉讼法》的真正价值所在.围绕这一价值定位,《行政诉讼法》的修改应当遵循无漏洞权利保护原则、实效性权利保护原则和利益平衡原则,并在这一系列原则的指导下开展相关内容的修改工作.  相似文献   

19.
行政诉讼证明标准完善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行政诉讼案件事实判断的科学性、正确性,涉及行政诉讼证明标准问题.根据《行政诉讼法》规定,我国采用证据确凿标准.在分析我国行政诉讼证明标准的局限性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行政诉讼证明标准多样化的设想.  相似文献   

20.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它关系着行政相对方的权利受救济的范围与程度,关系着行政权在怎样的空间上接受司法权的监督和制约,进而体现一个国家的法治建设水平。我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应该重构,除国家行为外,其余行使行政权力的行为均应接受行政诉讼法的规范和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