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韩小凤 《东岳论丛》2012,(11):88-92
列宁在登上俄国社会政治舞台之初,总体上将俄国界定为一个半农奴制的国家,这意味着他实际上承认俄国面临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和行将面临的革命是一种一般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后来,他的这一定位逐渐发生了变化.首先是在1905年革命期间,他将俄国革命界定为工农民主革命,超出了一般资产阶级革命的范畴;继而在一战发生后,提出了西方资本主义已经彻底腐朽、就要发生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从外部条件上模糊了俄国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之间的界限;最后则是在二月革命发生后,认为俄国已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并具备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条件.通过理论演变过程中的这三次大跃进,列宁最终为在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合法性支撑.  相似文献   

2.
"文化滞差"下的创新与价值的位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毫无疑问 ,我们的人文社会科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世纪的转折点上 ,理论的创新则成为一个人们关注的聚焦点。“当威廉·奥格本在 192 2年出版的《社会变革》一书中提出了‘文化滞差’这个概念的时候 ,这个术语很快就成为知识分子中间一个重要的日常用语。”一言以蔽之 ,“文化滞差”就是“‘文化’落后于科技和工业的发展。”[1 ]各个国家的社会发展是不平衡的。从空间上来看 ,它形成了世界范围内的“文化滞差” ;而就时间上来看 ,一个国家内因为社会变革所引起的物质与精神的断裂 ,则形成了历史环链上的“文化滞差”。历史往往是有惊…  相似文献   

3.
1921年,随着俄国人民的国内战争取得胜利,苏维埃国家也从军事上、政治上得到了巩固。与此同时欧洲革命形势退潮,西方各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摆脱了经济政治危机,巩固了政权。这样,就出现了苏维埃俄国同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并存的局面。这以后,苏维埃俄国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正确地分析复杂的国际斗争形势,妥善地建立和处理同各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4.
社会质量理论是建立在“人的本质是社会存在”基础之上的,由社会参与和社会交往形成的社会关系质量是其本质所在,具体包括三个面向:一是作为理想社会愿景;二是作为社会发展范式;三是作为社会评测工具。国家与社会互动关系是欧洲社会质量建设的动力源。在西方国家,规定国家与社会互动原则的基本制度框架已经成熟。但是在社会质量建设的行动过程中,依然内嵌着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一是社会质量增强与国家能力削弱之间的矛盾;二是社会欧洲与主权国家之间的内在张力。这种矛盾对于反思欧洲社会质量理论本土化具有重要价值。社会质量理论本土化的要义或许不在于通过指标体系的调整对中国或区域的社会质量状态进行评测,而在于其对“社会性”的追求给予中国社会建设所刻画的指引,这才是欧洲社会质量理论给予我们最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俄国知识分子与西方知识分子有着明显差别。俄国知识分子的共同特征是关心社会问题和国家命运,具有批判精神,同情劳动人民。他们在俄国现代化进程中,较早接受了西方的先进文明和思想,当他们以西方文化视野观察俄国落后的专制制度时,产生了强烈的批判意识。他们与政府对立,以人民利益的代表自居,希望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但这不仅没能得到专制政府的认可,也没能得到依然保持着传统思想的民众的支持,在国内陷入孤立。俄国赶超型现代化的特殊历史进程,使俄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存在着许多致命的弱点,充满了矛盾性和乌托邦性,在其思想深处还没有完全摆脱宗教意识。  相似文献   

6.
西方消费社会在根本上是缓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稳定性和实现繁荣增长的一种方法和工具,这使其与共同富裕在短暂地相向而行之后逐渐走向背离。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虽然曾因社会建设的相对滞后出现了消费社会化与共同富裕目标之间的暂时性背离的情况,但我国所坚持和强调的共同富裕目标使得我国消费社会与共同富裕之间始终保持目标一致性。在中西方社会共同面临贫富差距和环境问题的当下,这种中西方消费社会的差异,不仅让我们窥见了西方社会责任消费发展既有路径中对“自律市场”的执念及其所导致的显著局限性,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我国在社会责任消费发展问题上所具有的优势,这一优势体现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强国家”传统以及需由国家力量推动的隐性社会责任消费发展的可能性路径之中。  相似文献   

7.
一十九世纪初期,俄国的农奴制度严重地阻挠社会向前发展,俄国的经济较之同时代的欧洲资本主义国家落后很多。封建贵族阶级中有些知识青年受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教育和资产阶级启蒙主义思想的影响而反对本国的农奴制度。1812年反对拿破仑入侵的卫国战争以后,全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思想加强了,对于沙皇政府的反动统治更加不满了。农民起义在各地不断发生。阶级斗争的日益尖锐化促进了民族自觉和民主主义思想的发展。不少从国外战场上作战回来或是从国外学习回来的贵族阶级的知识青年把俄国和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比较时,深深地感觉到自己国家  相似文献   

8.
李述森 《东岳论丛》2007,28(6):18-22
关于俄国革命的性质,列宁曾存在过三种看法,即一般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工农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俄国的国情及所处的国际关系体系并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但列宁的思想却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列宁思想变化的实质是对俄罗斯国家的角色定位问题。列宁不断提升俄国革命的层级,体现出的是俄国马克思主义者对国家的角色定位与客观现实的日益背离。自身角色定位过高是俄罗斯民族的宿疾,19世纪俄罗斯主流社会思潮曾强烈地表现出这一特征。毫无疑问,俄国马克思主义者并没有摆脱这一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在世界文明的发展史上,道德与进步之间的矛盾是必然存在的。每一个社会进步都意味着一定的旧道德标准的丧失,在这进步与丧失之间,人们心灵所经历的震颤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果这种矛盾是一个社会自身文化发展的自然产物,则这种观念的倾斜持续不长一段时间后就会趋于新的平衡。英、法等西方国家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历史过程就明证了这一点。然而当我们把视线移向中国近代,会发现情形与西方迥异。  相似文献   

10.
李述森 《东岳论丛》2012,33(7):113-117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整体上仍是一个前资本主义的国家.这样的国家面临的长期历史任务应该是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列宁在登上社会政治舞台之初曾承认这一点.然而由于受到俄国强大反资本主义传统的影响,他很快又走上了急于在俄国消灭资本主义的道路,其提出的一些重要理论观点,比如资产阶级革命不能由资产阶级而只能由无产阶级来领导、民主革命须与社会主义革命联结起来、主张暴力革命而反对改良、俄国民主革命与西方社会主义革命互相促动等等,都明显地体现出这样一种思想倾向.  相似文献   

11.
张玲玉 《兰州学刊》2010,(12):129-132
汉萨同盟的形成源于德意志北部商人共同防御贸易风险的需要,最初只是商人之间的联盟,13世纪开始发展成为城市之间的联盟,形成遍布北欧诸海岸、远达俄国和芬兰的庞大商业帝国。汉萨同盟的成功除了利益的驱使,更重要的是商法的自治传统。汉萨议会和四大商站的实践表明商人们可以在没有政治力量存在的情况下建立自我管理的组织,处理讼争,达到公平和正义。在不断的商业和法律实践中,汉萨同盟形成了德国法律史上最统一、稳定,地理面积最大的法律圈。  相似文献   

12.
左少兴 《云梦学刊》2010,31(5):28-33
俄国德·谢·利哈乔夫院士说:"俄罗斯从来不是东方"("Россияникогда не была Востоком")。古代罗斯,在其历史发展初期(公元9世纪中叶),位于东欧平原一隅;后来(从16-17世纪直到19世纪)她逐渐"东扩",以至"地跨欧亚两洲"。尽管如此,莫斯科公国和俄罗斯帝国在历史上不曾是也不可能是"沟通"东西方文化的"桥梁"。联系东西方文化("中西文化交流")的是欧亚大陆上的"丝绸之路"。因此,所谓俄罗斯人与"东方人"、"东方民族"在"民族性格"、"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在"价值观、社会观、人生观等方面"彼此"接近"、"近似"、"相似",甚至"同出一辙"(代替"如出一辙")以及诸如此类说法,纯属牵强附会,不经之谈。  相似文献   

13.
郑师渠 《河北学刊》2008,28(1):76-81
陈独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总司令",其超人的敏锐与非凡的定力集中表现为:在"五四"前,在认明中西方国情差异的基础上,他选择了欧洲19世纪理性主义的理路,借重柏格森生命哲学的某些论点,高扬科学与民主的旗帜,却拒绝照抄欧洲的现代性反省,从而成功地掀起了新文化运动的洪波巨浪;在"五四"后,则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启发,得以反省欧洲"近代思潮"即19世纪的理性主义,转而皈依马克思主义,从而实现了个人思想上新的飞越,并直接推动了新文化运动向宣传社会主义新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陈独秀在"五四"后反省"近代思潮"存在的"黑暗",并重新肯定了反省现代性的某些重要观点,诸如重视人类情感的作用与宗教的价值等等,这本身即说明了,在欧洲,反省现代性思潮与马克思主义存在着某种共同点。但是,陈独秀毕竟对欧洲反省现代性思潮缺乏足够的理解与重视,他虽转向了唯物史观,却依然未脱民族虚无主义的倾向和固守"科学万能"论,就反映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4.
郑师渠 《河北学刊》2007,27(6):108-112
陈独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总司令",其超人的敏锐与非凡的定力集中表现为:在"五四"前,在认明中西方国情差异的基础上,他选择了欧洲19世纪理性主义的理路,借重柏格森生命哲学的某些论点,高扬科学与民主的旗帜,却拒绝照抄欧洲的现代性反省,从而成功地掀起了新文化运动的洪波巨浪;在"五四"后,则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启发,得以反省欧洲"近代思潮"即19世纪的理性主义,转而皈依马克思主义,从而实现了个人思想上新的飞越,并直接推动了新文化运动向宣传社会主义新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陈独秀在"五四"后反省"近代思潮"存在的"黑暗",并重新肯定了反省现代性的某些重要观点,诸如重视人类情感的作用与宗教的价值等等,这本身即说明了,在欧洲,反省现代性思潮与马克思主义存在着某种共同点。但是,陈独秀毕竟对欧洲反省现代性思潮缺乏足够的理解与重视,他虽转向了唯物史观,却依然未脱民族虚无主义的倾向和固守"科学万能"论,就反映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中后期 ,英俄在中亚的角逐进入巅峰 ,帕米尔成为英俄争夺的焦点之一。 1 878年清政府收复新疆后 ,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在帕米尔地区的防务。但由于清政府对帕米尔政策的失误 ,导致英俄 1 895年抛开清政府单方面签订条约 ,划分双方在帕米尔的势力范围。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泛民族主义随着民族主义的兴起而出现。泛民族主义在东欧斯拉夫地区,形成了泛斯拉夫主义。在19世纪中期以后,为沙皇俄国实行大民族利己主义的工具。泛斯拉夫主义的本质与性状在1877—1878年俄土战争中,得到充分的展示。大民族与小民族的利己主义,在这场战争中可一览无余。  相似文献   

17.
尤晓红 《北方论丛》2006,2(1):144-147
独立后的俄罗斯积极推行法律制度变革,以此回应及推动社会转型。对苏联时期违宪审查制度进行反思的同时,俄罗斯也在探寻适合自己的违宪审查模式。随着“法治国”与市民社会理论的兴起及公民宪法观念的萌生,俄罗斯建立宪法法院的条件也日益成熟,而“三权分立”原则的确立以及俄罗斯司法机关无力承担违宪审查职责则使得俄罗斯宪法法院的建立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18.
俄罗斯与欧盟最近发生一系列纠纷.其原因是双方战略目标有所不同、国家利益发生碰撞和价值观念存在差异.但俄欧双方具有广泛共同利益,彼此不会因此闹僵.如经谈判达成协议,在闯过难关之后,俄欧双方的"伙伴合作"关系有可能登上新的高峰.  相似文献   

19.
俄罗斯的日本学研究始于18世纪初,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以研究日本民族和日本地理为主日俄战争结束后,俄罗斯加强了对日本政治、经济和历史的研究。十月革命至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开始有目的地将日本问题作为东方学的重要学科进行研究。90年代后,俄罗斯的日本问题研究有了很大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相似文献   

20.
李海坤 《北方论丛》2015,(5):99-103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企业主阶层为代表的社会慈善活动,占据了俄国慈善事业的主导地位,俄国企业主在传统济贫、社会助养、教育、医疗、宗教等广泛的社会领域,进行了规模巨大、形式多样的慈善活动。其动机既有传统宗教伦理的道德导向因素,也有新兴资产阶级追求个人名誉、渴望社会认同和获取经济回报的现实利益诉求。企业主阶层的慈善活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调节社会再分配的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调和尖锐的阶级矛盾、改变俄国社会普遍的反资本主义情结,其自身最终也随着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而消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