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翻译的语篇分析学派和德国功能主义学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语篇分析学派和德国功能主义学派同属翻译功能主义学派,都以功能语言学理论为其语言学理论基础,但由于研究重点、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差异,二者既有渊源,又有相异。二者都把语言视为具有交际价值的社会行为,认为翻译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原文语言或语篇的功能。但在翻译过程中,二者对原文和译文目的等因素的强调程度不同而导致二者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汉语和英语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和形制的语言;汉语和英语新闻虽然都以传递信息为主要目的,却在用词、风格等层面存在诸多差异.笔者以汉英新闻翻译为例,论述为了实现翻译功能对等,适度的编译十分必需.在翻译汉荚新闻时,根据对外新闻报道的特点、译者目的和受众类型三个层面进行适当的编译不仅可以提高新闻的接受度,更有助于译文和原文在功能上的对等.  相似文献   

3.
任何一种语言都是该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民族文化也一定会反映在民族语言的不同层面上。谚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是一个民族生产经验和生活准则的概括,是民族心理、价值观念和思想的总结,也是该民族历史人物、事件、神话传说和风土民情的记载。异化与归化这两种翻译策略,其本身没有孰优孰劣的问题,而是一个关于具体语境、时代与译者本人的翻译风格,以及译语读者接受能力等的策略取舍问题。当原语和译语两种文化冲突或一种文化空缺时,用哪一种翻译策略或哪一种具体翻译方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怎样避过文化冲突的雷区,有效地翻译,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一样的美的艺术感受。  相似文献   

4.
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际翻译重原文的意义,力图将原文的含义准确地传给读者,使读者明其意,是为意会;语义翻译重原文的形式,着重于保持原文语言文字的读音或文风,使读者明其声,是为言传。当出现了意义和形式两者并重的情况时,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的结合,无疑是解决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个文化传播者,除了要保证译文被读者理解外,译者需要注意的是尽量保持原文风格。笔者通过对《水浒传》汉语数字成语的讨论,探讨沙博里对汉语数字成语语用功能的翻译。  相似文献   

6.
在这个经济与科技飞速发展,各国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时代,广告,作为国内外商家促进销售与宣传的重要手段,其翻译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不容忽视。针对目前广告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在言语行为理论的指导下,探讨能使译文更好的表达原文效果的广告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7.
基于文学典籍中国古代军事文化在英译译介中文化的流失比较严重,本文从《三国演义》、《水浒传》典籍的原文和译文中分析译介实例,指出文化英译译介问题。  相似文献   

8.
英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学家和翻译教育学家彼得·纽马克在分析和总结其他流派的翻译思想的基础上,并成功借鉴一些跨学科的知识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本文通过研究分析这两种翻译理论,旨在让译者在日后进行翻译时能更加恰当明确地运用相关的翻译方法,从而使得译文不仅与原文所要表达的意境一致,还符合目的语读者的理解习惯。  相似文献   

9.
意大利有句谚语:翻译即叛逆。解构主义跳出了传统翻译研究只注重原文文本的狭隘视野,从另一个角度审视原文和译文的关系,认为是翻译赋予了原著新的生命,是创造性的叛逆。在交流中,语言文化的影响和渗透并非是单向的,而是相互的。杂合是不同语言和文化相互交流、碰撞,最后形成具有多种语言文化特点但又独具特色的混合体。解构主义可以产生杂合,而且杂合还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关联理论是从能力的角度来看待交际,具体说明人际交流中人脑信息处理机制所起到的推理作用,因此关联理论研究的范畴是大脑机制,并非文本产生过程。释义理论又称之为达意理论,该理论认为翻译即释义,是指译者通过对原文的理解运用译文符号对原文作出解释,翻译过程中,并不以语言符合对等为标准,而是追求原文与译文意思及效果的对等。  相似文献   

11.
一、英语翻译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透彻理解原文--基础素质.英语翻译人才首先需透彻理解原文,这是做好翻译的基础.失败的翻译,或者说错误的翻译,往往是译者没有真正"钻进"原文.一般来说,英译汉时译者"进不去"的情况比汉译英多.这是因为译者有时没有或不能理解英语原文,而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人理解汉语一般不成问题.  相似文献   

12.
《野草》一文是夏衍先生于抗战时期写作的一篇寓理散文,曾有张培基先生和刘士聪先生两位翻译大家翻译过这篇文章。众所周知,所有的翻译大家无不具有自成一派的翻译风格,本文中笔者将分别从遣词和炼句两个层次就张培基和刘士聪两位译者的译文进行对比,对他们的语言风格和特色特征进行分析,以对两位译者的翻译风格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13.
翻译过程错综复杂,要将英语原文译成等值的汉语有一定难度。在对比英汉翻译差异基础上,本文通过译文分析进一步探讨了英汉语篇翻译对翻译教学启示。  相似文献   

14.
翻译文学创造过程中的"原文隐形"或"译作之不忠"现象一直是中国译界研究的敏感话题。本文作者试图以翻译的主体性与创造性来分析这一现象,并从改译这一翻译变体的实践来阐述隐形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化误读是指来自不同文化的人在彼此交流时对他者文化的变异理解。它的产生原因主要分为主观动机、客观局限性以及文化差异三个方面。文化误读对翻译的影响主要包括文体风格、民族文化形象和伦理道德等方面。文化误读对翻译的影响不仅包括消极的一面,也存在积极的一面。  相似文献   

16.
翻译中遇到的很多问题用语言学方面的知识无法解决,需要译者通过逻辑的分析,正确地的理解原文并正确的表达。本文通过对关键词,修饰关系的和逻辑层三个层次,讨论在翻译中怎样进行逻辑分析。  相似文献   

17.
语言能真实地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态地域、物质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文化负载词最能体现语言中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个性。由于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巨大差异,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为译者带来很大的困难和挑战。恰因如此,能否恰当地翻译文化负载词成为衡量译作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本文以莫言的小说《生死疲劳》英译本为切入点,审视英译本中对原文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由此挖掘文化负载词的多种翻译方法,包括直译法、音译法、意译法和文化替换法等。  相似文献   

18.
翻译产业化是当前翻译行业的基本要求和发展方向,英语翻译作为翻译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80%涉外经济活动。准确地理解和翻译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英语词句的语用意义,对不同文化的经济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人们的日常交际中,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折射出其特有的文化内涵。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是一种三元关系,即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三者之间进行思想、文化的传递活动  相似文献   

19.
英汉语存在一定的差异,在翻译中不能刻意追求绝对的对等或形式上的一一对等。翻译中需要的对等是一种综合性的关系,属于动态的对等。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灵活地选词并转换表达方式,往往更能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思想内容,更好地实现对等。本文将从语言的特质出发,从语义对等、语用功能对等和语体色彩对等三个方面谈谈廖美珍教授译作《在亚当之前》中的翻译对等。  相似文献   

20.
翻译活动的主体——译者既要以原作者的视角,又要以读者的视角,还要以创造者的视角来再现与传达原作。文章通过比较一些文学作品的翻译,证明要想最大限度地再现原文的艺术美,忠实性和译者的创造性是文学翻译中不可缺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