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请进     
宋朝时,有一位好客的富翁,他在自己家的大门两边贴了一副对联。上联是3个字":话不老",下联也是3个字:"镜中人",横批还是3  相似文献   

2.
三改婚联     
《可乐》2007,(9)
特殊年代什么都有它的印记,结婚也不例外。1974年4月末,有个老贫农的儿子准备"五一"结婚。那时讲究破"四旧",立"四新"。几个亲戚一合计,拟了一副对联——上联:两个节约能手。下联:一对勤俭夫妻。横批:勤俭持家。  相似文献   

3.
幽默与笑话     
《老友》2005,(10)
一对热恋中的大学生毕业后分隔两地,半年后女友转投一款爷怀抱,婚礼上,男子送来一副对联。上联:愿天下有钱人皆成眷属下联: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横批:爱嫁谁嫁谁  相似文献   

4.
康信忠 《老友》2013,(6):1-1
贴对联,往往是逢喜事、遇节日所为,对联内容多半是吉庆的话语,赞美的诗句。而在我的一位老战友家中,厅堂上方却赫然挂着这样一副对联:上联曰"准备明天死",下联为"争取活  相似文献   

5.
春节期间,一位退休老人在单元宿舍进门处贴了一副自撰的对联。上联是:上下楼层相互关照胜亲友:下联是:左右邻舍和谐共处如家人;横批:好人一生平安。此联贴出后,楼内住户齐声赞好,一些从门口过往的人们也不禁止步观看,有的还抄录下来。一  相似文献   

6.
为儿子活着     
李元山 《社区》2005,(10):50-51
我家单元门口有一块小黑板,上面有一副对联,上联:工农学商兵行行息息相关,下联:赵王李刘郭家家紧紧相连,横批:十二户一家。这是在去年年三十晚上,我们单元里的12户人家在一起吃团圆饭的时候,你一句我一句凑出来的,这个横批几乎是异口同声说出来的,因为这副对联道出了我们单元12户人家的共同心声。2003年冬,我们单元12户人家先后入住到这个新开发的小区。刚开始,楼上楼下,进进出出,上班门一开,下班一关门,谁也不理谁。在这环境优美的小区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显得那么淡漠。没呈想,去年的欧洲杯改变了我们12户人家的关系。我是个铁杆球迷,欧…  相似文献   

7.
巧改对联     
从前有个老进士,他的儿子也中了进士。于是他好得意,准备第二天大宴宾客,进行庆祝,并亲自撰写了一副对联,贴于大门外。上联是"父进士,子进士,父子进士",下联为"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夫人"。由于这老进  相似文献   

8.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又称端阳节。现采撷一些与端午(端阳)有关的佳联妙对,与读者共赏。明太祖朱元璋擅长对联,一年端午节,他赐宴群臣,席间出一上联,联云:"端门北,午门南,朝廷赐宴于端午。"上联中的"端门北"中的"端"和"午门南"中的"午"合在一起,恰巧为"朝廷赐宴于端午"中的"端午",要续下联有一定难度。此时,群臣中的沈应思索片刻,对道:"春榜先,秋榜后,科场取士在春秋。"明代时,春榜,也叫甲榜,甲榜取进士;秋榜,亦称乙榜,乙榜取举人。下联以春秋两榜对上联端午两门,同时"春"、"秋"合成"春秋",与上联"端"、"午"合  相似文献   

9.
泽川 《山西老年》2014,(5):42-42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尚未称帝时,有一天,他来到一个戏班子的练艺场门前,见两扇大门上贴了一副奇怪的对联。这对联只有两个字,上联写了个“行”字,下联写了个“盛”字。  相似文献   

10.
正对联又称对了,足互相对偶的文句,由上联(出句)和下联(对句)组成,一般贴于门、厅堂等处,可分类为门联、楹联、寿联、挽联和存联等。据说,中国的第一副对联是后蜀皇帝孟昶撰写的,联曰:"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对联作为一种小型的文学艺术形式,自诞生后,就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书法艺术为我国广大人民所喜爱。1984年,中国楹联学会在北京成立时,日本友人富藤惠秀致函祝贺,他在函中写道:"日语、英语都有对句,可是和中  相似文献   

11.
记不清是几年前去古都开封,在朋友陪同下游览了刚建成不久的清明上河园。在模拟修建的一条宋街的一个中药店铺的大门两侧,赫然挂着一副对联,上联是:但得世间人长寿,下联是:不惜架上药生尘。我看了心  相似文献   

12.
无锡有个梅园,据说此园原为民族资本家荣德生先生的私家花园。园内一副对联尤为醒目。上联:发上等财 结中等缘 享下等福 下联:择高处立 就平地坐 向宽处行 这24个字,充满了人生哲理,充分表现了荣德生老先生从商处世做人之道。  相似文献   

13.
心灵的散步     
苏州留园有副对联,上联曰:读易取变,读书取正,读庄取达,读骚取幽,读汉文取坚,最有味卷中华月。下联曰:与菊同野,与梅同疏,与莲同洁,与兰同幽,与海棠同韵,定自称华(花)里神仙。  相似文献   

14.
缪士毅 《山西老年》2010,(12):46-46
我国是梅花的故乡,不仅遍植梅花,而且在联苑中有不少对联与梅花有关,在这踏雪探梅时节,倘能品味一下与梅花有关的对联,则更添赏梅的情趣。明代才子解缙曾撰有一联:"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上联中的"蒲"、"桃"恰与"葡萄"谐音;下联的"梅"、"桂"又与"玫瑰"谐音。同时,"蒲叶桃  相似文献   

15.
饶泉生 《老友》2015,(3):47
楹联亦称楹帖、对联、对对子。对联与对对子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各有特色。对联一般要求两个字以上,上、下联为一副,且受平、仄限制。对对子只要对仗工整,一般不受平、仄限制,上下句字数相同即可,如古对今、头对颈、东西对南北、鸟语对花香、白鹅伸颈对乌龟缩头等。对联如"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为一副,有上、下联之分,而对对子可以多人参与。另外,对联是个人文化  相似文献   

16.
文慧 《老友》2014,(3):57-57
正抗日战争时期,南京城里有一位爱国老人叫灵谷。他擅长写楹联,但是不轻易为人撰写。1940年,汪精卫成立伪政权。此时,伪警察厅长申省三亲自上门请灵谷老人为汪精卫写贺联。灵谷先生略微思索,挥笔写了12个字:昔有盖世之德,今有罕见之才。申省三接过对联非常高兴,称赞对联写得好,说汪精卫有德有才。一些爱国志士和文人不相信灵谷老人会为汪精卫歌功颂德,都在捉摸其中的秘密。正当大家疑惑不解时,一文人惊呼:"这是反联,妙极!"原来,灵谷老人是用谐音法巧骂汪精卫,上联"盖世"谐音"该死",下联"罕见"谐音"汉奸"。灵谷老人撰联的真实意  相似文献   

17.
说起华罗庚,人们都知道他是闻名中外的数学家。其实,他对中国古典文学也有很深的修养,语言功底颇为深厚,是位善撰对联的高手。1953年,华罗庚参加中国科学院组织的由著名科学家钱三强任团长的出国考察团。途中,一行人少不得谈古论今,有说有笑。华罗庚见钱三强教授兴致颇浓,触景生情,口出上联一则:三强韩赵魏此联可谓绝妙,数字、人名、国号切合得天衣无缝。“三强”既指战国时期韩、赵、魏三个强国,又隐喻着代表团团长钱三强的名字。华老的上联难倒了大家,在座诸人百思不得下联。结果还是华老自己抛出了下联:九章勾股弦“九章”一语双关,既是…  相似文献   

18.
何时是了?     
这里录有一副对联: 东收费西收费费费不清; 左交钱右交钱钱钱无数。 横批是:何时是了! 不用说大家也明白,这是对目前社会上泛滥成灾,几乎搞得民怨沸腾的乱收费现象的一种讽刺。 乱收费早已成为大众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从城市到农村,针  相似文献   

19.
赵红雁 《老友》2009,(3):17-17
60年前,在我出生的那个山区小镇,人们把理发唤做"剃头",理发的地方叫"剃头铺"。有些剃头铺两侧门柱贴有对联:敢问天下头颅几许,且看老夫手段如何。横批:顶上功夫。对小男孩来说,剃一次光头的感  相似文献   

20.
拍错了马屁     
邹党如 《老友》2013,(12):57-57
从前有一县官,见一户人家门前贴了一副对联:上联是“数一数二的大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