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分析了香港九龙巴士公司成功的秘诀;公交优先的道路环境和行人良好的通行习惯;企业内部的严格管理和先进的技术装备;政府的政策扶持。优质的服务又使九龙巴士客流兴旺。  相似文献   

2.
开埠之初就被定位为“自由港”的香港,是“以港兴市”的典型例子,港口的发展为香港经济的起飞和就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香港的产业发展以及与内地的区域合作,又促进了港口的繁荣,并使得香港成为国际航运中心。但目前,在金融海啸、珠三角产业转型、内地港口蓬勃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下,香港港口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本文在回顾香港港口与城市发展关系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香港港口业务增长放缓的原因,并提出着力发展航运服务业,是香港航运中心转型升级、提高香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3.
影响高密度城市的城市更新因素——以香港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港高密度城市发展模式闻名于世。这种模式的形成或是由于城市新的发展需要,或是由于城市更新,后者是目前香港政府为提高公众居住条件和建成环境质量所使用的主要手段。本文聚焦城市更新,旨在突出当前香港城市改造实践中的不足,并从文献中筛选出影响城市设计的主要考虑因素,阐析它们如何能够从各方面支持本地社区发展。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及后期资料分析,搜集和评估了香港专业设计人士与市民的意见,提炼出提升城市更新项目可持续性的关键设计因素。但愿本文的结论能为香港的开发商、城市设计者以及政府官员在日后的可持续城市更新项目中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4.
李玉军 《职业》2013,(32):33-34
在深港两地合作的大背景下,为进一步促进深港两地教育培训方面的合作与交流,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组织了赴港学习培训班,重点学习和借鉴香港在职业类高技能人才培训方面的经验和做法。本文介绍了香港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和教育理念、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管理模式和对人才的培养方式,展现了香港教师的敬业精神及育人模式,并就此展开探讨,对内地的职业教育模式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华智亚 《城市观察》2013,(2):151-158
香港的城市安全建设成效卓著,其中一个成功的经验是广大公众对于城市安全建设的积极参与。为了便利公众的参与,香港当局和相关职能部门设计了个人示范、社区参与、安全教育以及与非政府机构的合作等参与途径。而为了使得公众能够真正有效地参与到城市安全建设中来,香港政府又从经费保障、伙伴关系建设、政府公信力建设、激励制度设置以及促进多元文化平等等方面构建了保障机制。这些公众参与的具体途径和机制对于内地的城市安全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一个外地人到香港呆上几天,"购物天堂"是一个深刻感受,另一个则是"弹丸之地"的香港。交通却十分顺畅。"不堵车是交通最大的人性化。"香港人如是说。九成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出行香港总面积1070平方公里,80%以上都是山地,总人口超过700万,根据香港政府2010年年报,香港公路全长2076公里。2011年,香港私家车加上政府车辆以及其他公共交通车辆,共计630281辆。计算起来,人均道路不足0.3米,每公里道路承载车辆数高达303辆。  相似文献   

7.
香港电影一直在世界电影之林占有重要地位,它为世界电影的丰富多彩贡献了不凡的力量。香港电影的等级划分与其他地区不同,其中的第三级影片里包含了一种被我们称之为情色电影的影片类型,这种特殊类型的电影已经存在和发展了60余年。本文对香港情色电影的发展历程进行探析和讨论,目的在于正确引导观众认识和审视它,希望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找寻其内在的规律及特点。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襄樊市公共客运交通十年来的改革发展,通过加强管理、市场规范化等措施,基本解决了居民乘车难的问题,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  相似文献   

9.
介绍香港地铁的概况,运营管理的结构,人力、物力、财力的科学合理配置,安全与规章制度及重视人才等。  相似文献   

10.
天津构建低碳交通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钰  臧广宇  姚晓东 《城市》2011,(5):21-23
公共交通设施属于城市基础设施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完善程度是衡量现代化城市成熟度的重要标志。随着天津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空间结构呈“摊大饼”的趋势发展,而天津公交出行分担率仅维持在20%的低水平线上。  相似文献   

11.
现今的世界是多种文化并存的世界,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时产生了文化霸权。我们以澳大利亚基督新教与土著宗教的争夺为实例,来分析西方统治者是如何利用文化手段来教化人民。此研究有助于我们在与西方国家交往过程中,处理好积极吸收外来先进文化与保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提高全民族的文化安全意识。  相似文献   

12.
This article seeks to introduce several core insights of existential thought and existential sociology to study why people desist from crime (stop offending). By investigating the internal processes associated with desistance, existential sociology can contribute to our theoretical understanding of this phenomenon. The article demonstrates the usefulness of this approach by presenting a case study of one ex‐offender who has successfully desisted. The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gaining employment and rebuilding familial relationships were important factors in the process of creating a new sense of self. In addition, successful desistance entails developing a sense of what the future may hold for the individual and a sense of how this future can be realized. The implications of these findings for both theory and practice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3.
14.
陆礼 《城市观察》2012,(2):161-167
"公交优先"作为当代全球性的城市交通发展理念,蕴涵着深刻的伦理诉求。城市交通的伦理性源于对最低收入者生存权利的人文关怀,表现为它是一种具有公益性的公共产品;城市交通的公共属性要求在城市交通的规划与发展过程中,重视当代人"可达性权利"的平等性和重点关照性。当代发达国家"公交优先"的普遍经验证明,"公交优先"是中国城市交通发展不可替代的策略抉择。  相似文献   

15.
Ruth Speicher 《Social Studies》2013,104(6):265-269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scribe a group of fifth grade students as they engaged in process drama during their social studies class. The author found that students who engaged in process drama learned to combine texts to understand and create new texts. As they became engaged in the material, students collaborated with each other and became leaders in class while honoring the cultures they studied in their social studies textbooks.  相似文献   

16.
17.
18.
Abstract

This article reports on a three-year study of curriculum change contrasting MSW students enrolled in a new, integrated curriculum with students who had taken earlier method sequence programs. Considerable stability was found in student practice interests and perceived skill levels. Shifts in familiarity with social work practice literature were responsive to the new curricular goals. Modifications of field learning experiences were less visible. Achieving such change is clearly more challenging. The implications of these findings for curriculum design and monitoring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