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叶履森 《社区》2014,(17):5-5
古往今来,或许是因为读书人多,所以做有关读书文章的人也多。谈到读书,有人称其乐,如古人所说的“一卷陶然”,而“红袖添香夜读书”简直就是一种浪漫了,如钱谦益、王闽运等皆是;也有人称其苦,如称读书为“苦读”或“十年寒窗”。宋人黄庭坚称读书既不言苦,也不言乐,说是“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他的意思是说读书是人生的一种需要,譬如人需要吃饭穿衣一样,是须臾不可离的事体。  相似文献   

2.
陵儿 《市民》2006,(5):58-60
有人称廖冰兄为广州的“业余市长”,冰兄则称自己是“公关老爷”。他自1990年75岁从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的职务退下来后,一直没有清闲过,他说:“世上还有那么多人未过上好日子,自己就不敢讲享受,我觉得享受就是受罪。”  相似文献   

3.
朱正一生与书为伴,他的生活就是读书、写书、编书。看了一些地的书,颇多感慨,不是什麽人都可以称之为专家的,但作为鲁迅研究专家,他当之无愧;作为编辑家,他当之无愧;当然,我还知道,他已经写成更好的书,还没有面世,那只好留待以後再说了。《鲁迅传略》问世,朱正年方二十五;无幸被扣“反党宗派小集团”的帽子,才是他二十年坎坷的开始。他写的第一本书是《鲁迅传略》,写书的背後是不堪回首的磨难1950年,朱正从《新湖南报)}调到湖南人民广播电台当编辑。就是在这里,他犯了“滔天大罪”。事情的起因是:抗美援朝时美国搞禁运…  相似文献   

4.
在建党90周年前夕,山西省文联大厦举办的“杜五安书艺理论99书展”,吸引了众多书法爱好者前来观赏。一进展厅“十年读贴描红”、“六十年苦心耕耘”两幅力作格外夺目。琳琅满目的展厅,还同时滚动播放着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陈铎专访杜五安熟背无数,还倒背如流。他自己称自己是个笨人,艺术细胞基本没有,就是靠着苦学苦练,把《草字诀》都翻烂了三本。“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是他的座右铭。  相似文献   

5.
老伴兴趣广泛,读书、写稿、琴棋书画无一不爱。看他每天默不作声忙碌的样子,我常调侃他,说他像个“社会活动家”。他倒也能借题发挥,说能称上“家”的人,身边该有个好“秘书”。 他这话还真说到点子上了。其实,我就是他不折不扣的“秘书”。他粗心大意记性不佳,用的书,写的稿子,都会顺手一扔,常弄得刚读过的书,转眼又不知去向,急得他乱翻乱找,这样一来,耽误时间不说,还搞得心情不愉快。针对这些情况,我给他的书一一编号,一本本记录在书册上,该用哪一本了,一查书册便知。久而久之,这种习惯他接受了,乐得直夸我是个好“秘书”。给老伴当“秘书”可不容易,衣食住行,事事得操心。他看书写稿时,我给他泡香茶一杯,续水也有讲究,不然,他会埋怨你打断  相似文献   

6.
逛书店,选好书,是读书人的特有之乐。茶余饭后,节假日里,逛逛书店,跑跑书摊,即使没有买到自己需要的书,也是一种乐趣;如果能淘到心仪已久的书,则意外之喜不可言表。我平常无甚嗜好,爱买书、好读书占去了大半的业余时间。面对琳琅满目的书籍,不单有淘书之乐,常常又会淘出无奈之叹息。  相似文献   

7.
如果说“语文”是一座大厦的话,那么,每天的阅读就是“砖瓦”,只有不断地添“砖”加“瓦”,才能建造“摩天大厦”。学习语文,没有捷径,无非是读书,积累,再读书,再积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道理极其简单,书读多了,语言词汇积累多了,写文章自然就得心应手了。  相似文献   

8.
2011年4月,我校的教师读书社被镇海区总工会授予工人先锋号称号,成为了全区教育系统第一家获得工人先锋号的学术团体。学校的教师读书社是我调任仁爱中学担任校长后倡导设立的,成立两年半来,充分发挥了“种子效应”,有效地推动了全体教师的读书。  相似文献   

9.
他,勤奋好学,学历实现“三级跳”,从大专到本科再到硕士研究生课程班结业;他追求卓越,教学成为“领头雁”,从县首批骨干教师到县学科带头人进而成为县高级专家;他,开拓进取,是金湖中学的“掌舵人”,由普通教师到教研组长、年级组长、团委书记、政教主任,直到副校长、校长。他就是江苏省优秀校长,淮阴市第四届人大代表,金湖县中学校长孙达俊。 孙达俊从事教育工作近二十年。1998年3月,他担任了金湖县中学这所江苏省首批办好并验收合格的重点中学的校长。他深感自己肩  相似文献   

10.
京城活雷锋孙茂芳的名片上印着雷锋头像,他总是这样“推销”自己:“我叫孙茂芳,遇到麻烦事儿找我……”本是含饴弄孙之年,不打麻将、不出国度假,他还在照顾孤寡老人、帮扶贫困家庭,他的足迹伴随着“雷锋精神”传遍大半个中国,古稀老首长孙茂芳感动千家万户。  相似文献   

11.
读闲书     
雷颐 《社区》2010,(20):4-4
阅读是非常“个人化”的事情,不论读书多少,每人都有自己的偏爱,无法强求一律。我最喜欢的,则是读“闲书”。但什么是闲书,却难以界定。我认为,凡是读对自己没有用的书,就是读“闲书”。  相似文献   

12.
斋缉 《山西老年》2012,(10):24-24
中国共产党内一直有着读书的良好风气,热爱读书乃至成为藏书家的"读书种子"大有人在。胡乔木就是其中一位著名的"书迷"。据他的女儿胡木英回忆,胡乔木对生活的要求并不高,他把看书当做了最大的乐趣,读书对他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即"父亲的生活很简单,不工作的时候就看书,各方面的书都看,历史、自然、哲学、文学,古今中外的书都看,还有政治方面的书也看。”至于读书方法,胡木英说,她父亲看书很快,挺厚的书没两天就看完了;也有看得慢的,比如思想史、哲学方面的;“有时候父亲是几本书同时看,比如在床头、桌头扣下来,折起来的,就是看到半截的。”  相似文献   

13.
高尔基说得好: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可见,书籍对人类是多么重要。非常幸运的是,我出生在一个书香浓郁的家庭里,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小书迷。我们家真是书的海洋,书柜、抽屉里塞满了书,连厕所、衣柜里也有不少书。我爱读书,爸爸、妈妈都爱读书。闲暇之时,我们很少看电视,玩电脑。一家三口都在客厅里静静地读书,各得其乐。有时,遇到一本好书没有读完,连觉也睡不踏实。于是,我趁爸爸、妈妈熟睡后,偷偷爬起来挑灯夜读。为此,我没有少挨妈妈的批。周末,我经常去社区的托福书店看书,一看就是大半天,妈妈形容我就是一个“不可救药”的小书迷。  相似文献   

14.
“多读书才能教好书”自古以来得到大家的认同。但是,有关教师读书情况的调查显示,当前不少教师很少读教科书以外的书.究其原因。我想有几方面:  相似文献   

15.
他人的评价     
薛老师是因为爱孩子而做教师的,薛老师是因为爱读书而教孩子读书的。或许,我们很多人这辈子都不可能成为特级教师、名师,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成为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就像薛瑞萍老师那样的—“大量地、高品位地读:自由地、诚实地抒写;勇敢地、大胆地思考—这,就是我磕磕碰碰一路走来的,越来越坚定的语文学习之道。”  相似文献   

16.
卜大道 《社区》2009,(8):10-10
加藤周一写了《读书术:快捷有效的读书技巧》(中国青年出版社),在这本书里,加藤周一别开生面的推荐是“不读”的读书术——以“不读读之”,这对那些日理万机的同志最有实用价值,但加藤周一心里想到的却是年轻女子。他说,年轻女子都希望自己不仅美貌,而且还要像是一个知识女性。但一个女子如果花太多时间读书,那就没有时间去化妆了。因此她们尤其需要掌握“不读术”。  相似文献   

17.
作文训练必须走出依赖教师传授技法的误区,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体悟,形成“悟”性,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悟”性就是机智,就是对作文之道的心领神会,只有在长期的写作训练实践中仔细体悟,才能逐渐形成。古人云:“音不通千曲以上,不足以知音。”写作亦然,只有自己动手多写,才能有切实的认识和感受,才能熟中生巧。我们必须注重扎扎实实的作文训练,切忌高谈阔论,纸上谈兵。一是在材料选择中启发“悟”性。中学生作文最大的毛病是选材不新,立意不深,他们不善于从日常生活素材中提炼出一个较有深度的主题来。我们要让学生学会思…  相似文献   

18.
年过花甲的南京钟山学院原动漫系教授贾美孙,是一位非常特殊的爱“龟”人.10多年来,他从全国各地收集到200多个古今中外的龟形艺术品。在自家居室建成了金陵首家“奇龟陈列馆”。他不仅收藏的“龟”奇奇怪怪,而且藏“龟”的经历也颇具传奇色彩。  相似文献   

19.
吴晗同志《谈读书》一文,针对有些“学生、教师、也有编辑工作者等等”常提的问题“怎样做才能读好书,作好学术研究工作呢?”谈了他自己读书与做研究工作的经验。他主要谈了三个问题:一是方法问题,二是先后问题,三是工具问题。谈得深入浅出,条理清楚,读了很受启发。 现在有点上进心的人每谈到读书,往往有“悔之晚矣”的感触,因为十年浩劫,使我们损失了许多时间,少读了许多书;现今,“书到用时方恨少”,所以不少人在如  相似文献   

20.
方琦 《北京纪事》2010,(10):66-69
此人就读于北京一所传媒类高校,为人善良,长得也喜性儿。他最大的爱好就是摄影,他的“名言”是:要把相机视为自己的女朋友,要爱她爱她再爱她,这样拍出来的照片才会越来越美。此人姓雷,名雨晨,因为行为有时不同寻常,入送绰号“雷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