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湖北省广水市是一个劳动力输出大市,常年在外务工经商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近20万余人,其中绝大部分民工集中在沿海经济发达省市.今年以来,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东南沿海一些出口加工型企业减产或停产.在这些企业打工的部分广水籍民工出现失业现象,陆陆续续有人开始返乡.据广水市人力资源市场统计资料显示,截止10月底,返乡农民工达1000人左右.  相似文献   

2.
张军 《职业时空》2005,(18):64-65
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都将存在着庞大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如何将庞大的理论劳动力转化为现实劳动力,无疑是一个难题。而教育培训是使我国农村劳动力顺利转移、合理流动和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途径。劳动力市场与教育培训的关系对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问题西方理论界讨论得比较多,对有关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分析具体有人力资本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等。这些理论分别从不同的方面与角度探讨了教育培训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一)人力资本理论该理论认为教育是解释在劳动力市场上获取收入最主要的变量,一个人的教育成就与其终生的工资收入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而劳动力市场是媒  相似文献   

3.
“刘易斯拐点”下的契机——浙江企业用工荒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后再也没有富余劳动力了。该理论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刘易斯在人口流动模型中提出。简而言之,在“刘易斯拐点”之前,是人求工作,不涨工资也会有源源不绝的劳动力;在“刘易斯拐点”之后,是工作求人,不涨工资就找不到合适的员工。  相似文献   

4.
家庭禀赋、家庭决策与农村迁移劳动力回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石智雷  杨云彦 《社会学研究》2012,(3):157-181,245
在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情况下,中国"民工潮"和"民工回流"、"民工荒"并存的现象,一直是困扰国内外学术界的难题。本文根据湖北和河南两省的农户抽样调查数据,建立农村迁移劳动力回流决策的影响因素模型,从家庭决策的视角分析了家庭禀赋对迁移劳动力回流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家庭人力资本越丰富,劳动力越容易选择留在农村就业或者回流农村,但是家庭人力资本值达到一定程度后,农村劳动力又倾向于外出就业。家庭社会资本有助于迁移劳动力外出务工,但是随着家庭社会资本值的增加,那些家庭社会资本更为丰富的家庭的劳动力则更愿意回流家乡就业。丰富的家庭经济资本同时可以产生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家庭经济资本可以为外出务工提供物质支持,但是丰富的家庭经济资本又会促使迁移劳动力回流农村,总体来说后者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负面影响逐步显现。尤其是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极其严重。在金融危机大背景下,众多企业倒闭,有些企业由于规模的缩减和生存的需要,裁掉大批农民工。这使得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愈加严峻。因此,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农村劳动力开发转移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基层政府在农村劳动力开发转移过程中的作用也更加突出。本文通过文献法、实地观察法、案例研究法等方法探讨了农村劳动力开发转移中存在的各种具体问题和解决的一些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6.
我认为,相对于我国劳动力总体上供过于求的基本情况,当前的"民工荒"只能算是局部的、短暂的现象,但却不能加以轻视.从某种角度上说,"民工荒"是中国劳动力市场未来矛盾与问题的先兆.改革以来的30年,我们主要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占领国内外相应市场,但是,金融危机的冲击却展现了我国低层次产业结构的危险.有些企业开始进行了产品与技术结构的提升,但是却马上遇到了劳动力市场结构的不适应,在众多寻找职业的民工中,缺少的正是熟练的技术工人.正是这局部的、结构性的"民工荒",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有关问题并作出防微杜渐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王秋霞 《职业》2015,(4):54-55
20上13年中国高校毕业生已经达到699万,被称为“史最难就业季”。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727万人,相比2013年增长28万人次,再创历史新高,被冠以“更难就业季”称号。据悉,2015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还将增加,国内外经济增速趋缓,提供的新岗位极为有限;国内市场预期差和企业转型升级,企业对劳动力需求下降;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结构失衡。以上三方面因素将使2015届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相似文献   

8.
皮广洲 《职业》2016,(1):17-19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实施回归创业工程,推进农民工返乡创业,是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为准确掌握全省农民工返乡的整体状况、总结成功经验、查找存在的主要困难、探索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新举措,湖北省劳动就业管理局通过组织全省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采取与返乡创业人士座谈、深入返乡创业企业实地考察、走访工商税务部门等方式,对全省农民工返乡创业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9.
钟可 《老年世界》2006,(8):22-23
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和城镇从事各种工作尚有1.2亿人,这些人当中大约有80%没有受过职业技术培训,另外,农村目前有1.5亿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但大约只有10%的人接受过职业培训。这是农民工进城的第一个难题。第二个难题是.农民工离开农村后,很难再参与农村的政治活动,成为若即若离的边缘人;  相似文献   

10.
民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渗透到各行各业,曾经是一个被冷落的人群,但自2004年起,劳动力市场已开始由纯粹的买方市场向卖方市场转变,企业用工出现结构性、行业性和季节性的短缺现象。在这种背景下,对民营中小企业民工短缺现象进行调查和分析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1.
《新京报》3月22日刊文称,西南5省的旱情牵动人心,有关方面为保农作物产量不遗余力,一些地方已出现大批民工返乡抗旱的情况。  相似文献   

12.
李友霞  邓晓东 《职业》2011,(19):71-71
5月4日这一天对湖北省广水市原麻纺厂双下岗职工张齐华一家来说可算是高兴的一天。一向生活困难的这个家庭有一人解决了就业问题。近年来,广水市把促进零就业家庭实现再就业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通过开展系列就业援助活动,帮助"双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人实现就业。该市落实社保补贴政策。对破产企业中办理了失业登记、  相似文献   

13.
政策     
近几年来,尽管经济高速增长.中国仍遭遇空前的就业压力。官方统计显示.今后几年,中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加上上年转留的1400万下岗失业人员.需要安排就业的达2400万人.再加上农村转移到城市的1000多万劳动力.每年需要就业的劳动力高达4000万人。  相似文献   

14.
民工争夺战     
人口红利的远去,让民工荒连年来成为东部企业堵心的事。今年,堵心的不只是东部,随着东部众多省份开展的产业转移,越来越多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向中西部转移,一些传统的民工输出地也开始闹起了用人荒。  相似文献   

15.
钟霞 《职业》2011,(25):63-63
一、仪征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特点 1.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帮助更多农民走出去 培训券制度是国家对农村劳动力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一种补助方式,也是各地开展农民培训的主要方式。目前,仪征市19家定点培训机构以实施培训券制度为抓手,不断加大培训工作力度,全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在培训日常管理中,重点抓好第一堂课的督查,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城市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农民工返乡创业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出现的一个新趋势。充分挖掘农村优势,文章阐述了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意义,并给出了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李友霞  王珍 《职业》2012,(1):93
广水市广水街道办事处解放社区失地农民李记成接受了广水市里的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后,很快被深圳一家电子厂聘用,月薪3800元。据统计,广水市像李记成这样经过免费职业技能培训,掌握了就业“金刚钻”,满怀信心走向市场揽到“瓷器活”的失地农民达1000多人。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就业中的劳动力市场排斥——社会性别视角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2003年迎来第一个高校扩招年后,大学生就业问题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在目前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形势下,劳动力市场排斥表现为对大学生的生理排斥与个人经历排斥。同时还表现为大学生的自我排斥。在男女大学生面临共同的劳动力市场排斥过程下,女大学生还要面对特殊的劳动力市场排斥因素。  相似文献   

19.
青年民工的素质缺项与精神保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年民工占整个农村流动劳动力中的大部分,他们是农村中的重要劳动力,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后备劳动力资源。但青年民工的低素质状况严重阻碍了他们在城市的发展。其素质弱项主要表现在:受教育程度低下,劳动技能贫乏,竞争能力弱小,自我保障意识空白,二等公民心态,职业生活不确定状态,生活满意度评价水平低,城市生活障碍等。精神保障正是通过教育的、文化的、维权的、心理的服务,解决青年民工技能低下、竞争不力、行为失范、习惯不良、心理灰暗、人格缺陷等素质问题,从而提高素质,增强竞争力,最终达到自我保障。  相似文献   

20.
潘敏 《职业时空》2009,5(9):3-5
通过对农村劳动力“单向”流动产生的负面影响的分析,提出要在城乡互动中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双向”流动。在当前,完善政策措施和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保证农村劳动力“双向”流动的最好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