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 毫秒
1.
以学生为中心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就必须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动力机制,其构建途径是以市场调节为主,政府引导为辅,通过市场和政府“两只手”的有效调控,促进动力机制的建立;构建具体方式是高校主动服务,学生积极参与,实现高校与学生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2.
高等教育“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简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加入WTO后,在经济全球化推动教育国际化的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中固有的问题更加突出.因此,应按国际通行的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与管理经验进行改革.强调"以学生为本",并将其理念渗透到人才培养模式、教育管理体制以及教育资源管理中将是一种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3.
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应坚持以学生为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首先是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学生应成为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的参与者,承担起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双重角色。学生参与管理,既能给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带来新的理念、变化和成效,又有利于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4.
21世纪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为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我校深入开展了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做了大胆探索,实施了创新人才培养的系列措施,形成了能够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5.
所谓现代大学就是指在经济全球化、以及教育、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的大学以及大学教育。经济以及教育、文化的全球化,不仅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和教育、文化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而且对大学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大学教育的核心是对学生的教育,在全球化以及由此形成的竞争环境下,大学生存和发展的主要标志之一就是大学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在市场当中的竞争力。我们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对现代大学教育在培养学生方面的几个观念问题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以人为本"这个时代主题出发,就"以人为本"在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在办学中坚持"以教师人才为本"和在育人中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论以学生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长期以来缺少人本观念,在目标定位和内容设定上不切合学生实际,忽视学生主体地位,不重视非课堂教育,没有形成全员育人的合力。高校贯彻科学发展观,就要以学生为本,把学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关心、尊重、理解、爱护学生,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贯彻以学生为本,必须加强课堂教育,同时重视非课堂建设,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8.
9.
学生是高校管理的主体。学校管理,育人为本。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要把大学生作为管理的动力主体、发展主体和权益主体,实施人性化管理,充分发挥管理、教育和服务综合优势,努力实施科学管理、民主管理和依法管理。  相似文献   

10.
自古以来,对于教育理念有着许多不同的理解,但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以教师为中心,片面强调教师和教材的作用;二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激发学生内心向学的积极性。不同的教育理念带来不同的教育后果。目前我国以教师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备受人们的批评。而美国以学生为中心的独特教育理念,在美国的人才培养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主导作用。我国要成为科技强国,就应当尽快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实现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传统教科书把真理本质属性定义为"客观性",这一规定无视真理的获得与检验是一个主体创造的过程,是各种主体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而夸大了真理本质属性中的客观性成分.因此,必须全面把握真理的本质属性:从抽象层面上看,真理决不是纯客观的,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从思维具体层面上看,真理决不仅止于是真实的,是真、善、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在高校道德教育中,由于受传统的主体性理论的影响,要么强调教师的权威,要么强调学生的中心,师生关系存在着二元对立;这种对立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高校道德建设的低效化。在新的形势下,高校道德建设应该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做到以人为本,加强道德教育途径与机制的研究。后现代主义通过对传统主体性的批判,提出“主体”的有机性,即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倡导主体间性,以消除人我之间的对立。这种主体间性的理论对克服传统的师生关系模式,建构一种新型交互主体性的师生关系模式,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行为论中,行为在构造上包括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二者存在内在统一的关系,行为的主观能动地反映客观,客观积极地实现主观。作为犯罪成立之规格的犯罪构成,既不能忽视自身评价对象——行为的构造,又不能抹煞行为构造中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因而要将主客观相统一作为重要的方法论,将犯罪构成要素予以体系化,形成犯罪构成体系。主客观相统一原则超越了不同的刑法基本立场的不同内涵,对犯罪构成体系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人的全面发展与现代教育的使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已成为制定教育方针、政策,确立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从当前整个世界教育发展的总趋势以及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的种种矛盾与困惑来看,重新论述和强调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无论是对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还是对重新认识现代教育的使命,指导社会主义教育实践,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儒家道德主体自觉论思想的德育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一贯重视道德主体的个人,将个人的道德状况视为社会的根本,并认为个人的道德水准取决于道德主体的自觉程度,形成了颇具特色的道德主体自觉论思想。这一思想所孕含的主体性道德观以及注重道德修养和道德自觉的精神,对于现代高校道德教育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6.
幸福是对客观生活的主观感受,具有主观性与客观性双重维度。现今建设幸福工程的主流思路,更多的着眼于改善客观维度,而主观维度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心理学大量研究表明,经济收入等客观维度并非如通常所理解的那样主宰着幸福,而主观维度尤其是人格却是影响幸福感的关键因素,但遗憾的是,主观维度的幸福效应长期以来受到低估。政府可以通过大力发展幸福教育,改善个体幸福的主观维度。幸福教育非同于目前普遍存在的异化教育,旨在让人们获得判断幸福、感知幸福与创造幸福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议程的战略核心地位出发,探讨了它与地理学广泛而密切的关系,认为可持续发展作为现阶段我国地理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须从教学内容与方法上变革,以适应我国21世纪地理教育持续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儒家由孔子创立,经由后儒传承并发扬光大,而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主流文化与核心价值体系,其核心观念是“仁”,核心功能为教化。儒家教化是以“人”为逻辑起点,通过礼乐制度及社会文化环境对人的文化化,化性起伪,最终使人人向善,止于至善;当代社会应传承儒学及其人文精神,肯定人的尊严,价值,倡导教化、敬畏生命、尊重人格并重视典礼仪式对人教化作用,同时,为政者及社会各精英阶层应起率先垂范作用。  相似文献   

19.
荀子为儒学大师,主张性恶论,力推人文教化,尤其重音乐教化,试图借助音乐等艺术作品来打造充满人文气息的文化氛围,尊礼崇礼,使人的尊贵得以凸显,人禽有别。同时,他认为人人经过自身的修为都可以成为善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在于自己的把控。这些观点对于推行人文教化大有启示:即要重视音乐等艺术作品及良好文化氛围对人的熏陶与"化"的作用,特别是他的重养人之情、养人之欲观点在当下对于制定规范措施有借鉴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人文精神的内涵与人文教育的实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人文精神”是一个历史发展中的动态概念,从古代到当代,人文精神的历史内涵不断丰富扩大,依次包含了以人为本、个人的自由与尊严、人的精神文化品格和价值观、道德感等层面。与之相应,人文教育的内容就包含了主体性教育、民主和个性教育、人格教育以及传统文化教育和价值观、人生观及道德观教育。人文精神从本质上包括道德精神、哲学精神和宇宙精神。人文教育的实质就是这三个层面的精神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