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国古代散文写作领域里,极少留下女性的足迹。传统的散文观念以及女性在社会中的角色地位,都导致女性对这种文体的疏离。直至本世纪初,这种与女性隔绝了两千多年的文体才随着“五四”思想解放的钟声出现并开始成长起来。“五四”时期女性散文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首先是因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女性作家群,“五四”“人的发现”与“女性的发现”使得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压制之下的女性文化意识苏醒过来,产生了一批受过现代高等教育的女性。这批青年知识女性接受了人的解放和个性解放的思想,力求发现自己作为人的价值和尊严。她们…  相似文献   

2.
激进派女权主义的理论主张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激进女权主义理论,提出一种对待男性、对待平等的更为合理的理解.这种理论从责任和义务这一对概念范畴出发,认为男性和女性不是截然对抗的,而是相互依存的,男女平等事业或妇女解放的可能出路是承认和尊重男女差异,并赋予女性生育这一特殊义务以相应的权利,让男性与女性携手共同缔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相似文献   

3.
方方的小说着眼于初步获得解放的女性 ,从人物的生活经历、文化观念和意识出发 ,深入地揭示了女性生存的错位状态 ,讲述了女性追寻精神家园而不得的悲剧命运。她分别描写了女性对待精神家园的三种态度以及由此所采取的三种姿态 ,但由于女性强烈的自我遮蔽 ,这种追寻都无一例外地成为“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种要求的暂时必然不能实现”的悲剧  相似文献   

4.
最近,某市城调队分别对男性、女性进行一次抽样调查,题目是:“你理想的伴侣应符合什么样的条件?”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婚姻家庭观念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对自身价值的新认识。 女性理想中的丈夫 参加抽样调查的1000名妇女  相似文献   

5.
<正>一、对“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 的重新理解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一生中的两项最重大的发现之一。马克思、恩格斯在《费尔巴哈》中指出:“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对这段论述的理解,人们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认为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说明的是实践是人类观念的现实的物质基础——实践是观念的现实的物质对象、观念发展的客观动力、检验观念真理性的标准,也是观念为之服务的客观对象;说明的是观念的唯物主义的客观性,认为它同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另一段论述,即必须把作为观念的现实对象的“事物、现实、感性……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是一致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文学的女性叙事,从其一开始便“听将令”而盲从于男权话语的思想启蒙:它先是追求婚恋自由,接下来主张职业女性,再后来又倡导革命女性.新女性形象几乎完全是按照男权意志的主观想象,去随意调整自己必须去承担的社会角色,最终都只是以消泯自身性别的“解放”要求,去无条件地臣服于男权话语的政治诉求.因此,中国现代文学的女性叙事,虽然反映了女性解放的心灵呐喊,同时也揭示了她们自觉皈依的思想矛盾,这种奇特现象无疑寓意着众多耐人寻味的复杂因素.  相似文献   

7.
女性形象的文化心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燕 《社会科学》2005,(12):105-111
女性形象决非女性本身,它是男性的一种文化构想物,是男性塑造者根据自己的体验、理解和欲求创造出来的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的“语言符号”。所以,这种形象不再被看成是单纯对现实的复制式描写,而是特定的社会文化心理的投射。在这种意义上,形塑者的深层心理及其所属的社会文化便构成了女性形象研究的重要层面。  相似文献   

8.
试论六朝家庭伦理观念的演变刘振华六朝时期,一方面是南北分裂时间较长,全国的经济、文化重心逐渐南移;另一方面是社会动荡不安,思想相对解放。就婚姻家庭及其伦理观念而言,也经历了一个上承两汉、下启隋唐的演变过程,从一个侧面上反映了六朝这一特定历史时代的社会...  相似文献   

9.
一个世纪以来的女性解放是以对“家庭”的逃离与背反为前提的。与此相关的是,女性解 放所面临的异化:女权主义者对男性、家庭、生育等采取反抗和拒斥的态度,更有甚者,有的“新”女性变 得神经脆弱,视“男性”和“家庭”为仇敌。可以说,女性在个性解放的同时也迷失了自身。马莉散文不仅为 当前的散文创作提供了新的质素,而且为五四以来的中国现代新文学和新文化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王秀臣 《北方论丛》2001,1(4):95-102
解读张雅文的作品每每令人感动。小说《趟过男人河的女人》以女性的独特视角,从人性的角度分析了女性的生存处境及其生存意义。女性争得自身平等、解放的途径首先在于女性自身生存意识的觉醒,但女性问题又不是女性自身可以解决的问题,男性同样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女性主义”只有和“女性关怀”联系起来,构建起一个和谐的两性世界,才是真正理想的境界。  相似文献   

11.
对女性解放问题的研究方兴未艾,各种观点、各种思潮、各派见解,都在女权、妇女运动、女性解放的旗帜下汇流、交融、撞击,“黎明潮”、“亚当的困惑”、“现代女性应是超贤妻良母”、“理想的女性与女性的理想”等,将讨论推向高潮。讨论的现状令人忧喜掺半。喜的是它表明民族在思考,新女性在崛起;忧的是,就接触到的材料而言,不少同志探索的不是女性解放的道路、规律、模式和价值目标,而是热衷于亚当与夏娃的对立和权力的分配,这种讨论有将问题引向歧路的危险。值此,我想就女性解放研究中的方法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以就教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12.
文章运用还原研究的方法 ,返回到陈独秀“五四”时期理论建设原始形态中去 ,对其功利主义和审美论的文学观念进行理论探讨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陈独秀两种看起来自相矛盾的文学观念统一于“人的解放”的新见解。文章有意识地将陈独秀与“五四”一代人的理论倡导和实践联系在一起进行考察 ,企盼借此为人们认识和理解陈独秀以至整个“五四”新文学理论建设中的“二律背反”现象 ,提供一个通解  相似文献   

13.
赵迎 《东岳论丛》2012,33(5):31-34
作为“以塑造男性角色、观照男性世界、思考男性本质而著称的男性作家”,海明威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以及他对于女性的态度一直是评论界争论不休的焦点.本文以海明威的小说《伊甸园》为例,通过分析海明威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个人的生活经历,旨在阐释海明威不是一个对女性世界麻木不仁的作家,也不是一个所谓的男权崇拜者,他是一个具有双性视角的作家,并在解决两性冲突问题上做出了难能可贵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柏拉图的美学把“美”作为一个外在于现实生活的独立世界,作为一个客观的认知对象来进行理性的分析和审视,是研究“美本身”的知识美学。用知识逻辑要求审美逻辑,这种错位使柏拉图的美的世界与生活的世界处于尖锐的矛盾和冲突之中。而孔子的美学则并不去分析美的本质,他只是讲人应该怎样做才是美的。在孔子那里,美不是一个可以分析的知识对象,而是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使孔子美学具有浓厚的现世情怀和生命意蕴。  相似文献   

15.
一、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婚姻家庭道德的现状其一,传统的婚姻家庭伦理观念不断受到挑战、逐步弱化,新的伦理观念的影响不断扩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思想文化领域的多元化趋势的加强,家庭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了重大转变,个人的自我意识增强。这一切使得在自然经济基础上,以家庭利益为主,以“孝”为核心的传统的婚姻家庭伦理观不断受到挑战、弱化,尤其是在广大城市和经济发展较快的农村。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第一,随着个性的解放、自我意识的增强,自由恋爱、自主婚姻不仅普及于城镇,而且在广大…  相似文献   

16.
葛延峰 《晋阳学刊》2004,(6):109-110
女性是当今广告中几乎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广告中的女性“似于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生物,而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1]。有一品牌内衣的广告词家喻户晓:“做女人挺好”。在这里,“挺”不是副词,而是动词,是昂首挺胸的“挺”。这一句简洁的双关语将女性置于被男性欣赏、注视的地位,男性和女性的关系被视为主/客不平等的关系。我们知道,男性在欣赏女性时,应尊重女性的独立的人格,而不能用传统文化来约束女性,将女性置于对象/被动地位。可见,今天女性主体地位依然缺失。西方女权主义者认为,男权社会规定的女性要么是“美貌、忠贞、温驯、富于…  相似文献   

17.
魏宏霞 《理论界》2007,4(10):115-117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经典著作。在提出妇女解放的论断,论述妇女解放的条件,指出妇女在经济上解放的途径,证明妇女地位低下不是固有的而是生成的,必然会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以及从爱情婚姻解放的角度论述妇女解放会带来全人类的解放等方面都具有巨大的先进性。但其妇女压迫私有制起源论等受到西方女权主义者的质疑,西方女权主义者对妇女压迫起源等的新解中存在着性别急进等问题。恩格斯在消灭私有制、解放全人类的理论体系中对妇女解放的论述,既展示了其理论的巨大魅力,又形成了其理论中作为生命体的男性女性缺席,因而在论述细节上有欠具体。  相似文献   

18.
古往今来对死亡的解释可谓多矣,但海德格尔的死亡之思却能在众多的死亡哲学中独树一帜.原因就在于海德格尔是从存在论的角度来领会死亡的。存在论上的死亡不是一个事件.而是此在从存在之日起就开始承担起来的存在方式。从这个角度来说,此在的生存既可以说是“去存在”,也可以说是“去死”,但是“去死”并不意味着去实现死这种可能性.而是在对死的领会中.领会此在自身,进而让死亡之光亮烛照生存之道路。  相似文献   

19.
通过延续《红楼梦》里“僧”和“泪”的扮相,《断鸿零雁记》开辟了一个阴性的文化空间。在此空间中,弱化、感伤的男性表面上对女性充满尊敬和爱意,但这种情感的付出实际要求女性做出“对等”的反应。她们或死节或开明的形象,正是这种反应的表征,投射的是传统的男性同性社交欲望。这种欲望充满自恋色彩,试图在时代的变动中通过对家庭关系的展演,来促发男性知识分子回返传统道德秩序的意愿。破碎的家庭、飘零的个体,以及寻而不得的“幽灵式”的(女性)美德,有助于在公众中引发一种同情感。但是,向大众开放自我,引发同情,绝不仅是个人的展示,而是表演一种能够为大众所接受或需要的人格形象。在这个意义上,满布小说的“哭泣”是一种情感劳动。它是组织现代社会生活的一种非常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0.
革命不是激进主义的产物 ,而是从客观上已经成熟了的社会危机和历史转折中发展起来的。晋商衰败的主要原因不在革命 ,应从中国近代史的大背景中去分析。革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革命有破坏更有建设。革命不等于反社会。不理解革命就不理解我们现在的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