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去年,林鹏同志连续发表两篇文章,认为晋作爰田是“取消公田”、“改八夫一井为九夫一井”、“改在公田服劳役为征取什一之税”。这就是说“八夫一井”、“九夫一井”曾经是井田制递相发展的两个阶段,而晋作爰田就成为划分这两个阶段的界限。  相似文献   

2.
李孟存、常金仓二同志在今年《晋阳学刊》第6期发表的《对〈晋作爰田考略〉的异议》对拙作《晋作爱田考略》(见《晋阳学刊》今年第3期)提出了不同看法.我看了很受鼓励.我认为对这一学术问题展开认真讨论,将会推进晋国史以及春秋战国史的研究.两位作者认为我对晋作爰田一事评价太高了,  相似文献   

3.
《左传·僖公十五年》、《国语·晋语三》都载有春秋时期晋国“作爰田”之事(《国语》作“作辕田”)。历来对“作爰田”的释义异解纷纭,迄无定说。近时有屈友贤先生《“作爰田”注释新探》(载《学术研究》1997.8),结论为:“作爰田”即“作援田”,是晋国开始...  相似文献   

4.
作爰田是春秋时期晋国的重大的社会改革。笔者从背景、内容、性质及影响等方面对此问题作了些初步探讨,兹陈述如下,请同志们指正。春秋时,王室衰微,土地王有,名存而实亡。就在诸侯国的土地转为公室所有的同时,采邑贵族也越来越强烈地要求扩大采地和采地的占有权。其主要表现,就是对公田的垂涎欲滴,蓄意侵夺。在土地王有的所谓“井田制”时代,土地有公田和私田之分。公田的收益权归王室,私田的收益  相似文献   

5.
《春秋左传》载僖公十五年(公元前六四五年)晋惠公六年,晋国“作爰田”、“作州兵”。历史家们认为这是晋国在田税制度和军赋制度上的一次重大改革。然而,它是什么样的改革,具体内容如何,具有何种意义,等等问题,说法很多,出入很大,至今没有定论。本文拟就这个问题略陈管见,以就教于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6.
﹁作爰田﹂注释新探屈友贤古今史学家、注释家,对我国春秋时期晋国“作爰田”的解释,各有所见,众说纷纭。本文试从“作爰田”的历史背景、目的意义及其实施后的反应等方面来探讨,并提出新的见解。一、“作爰田”的历史背景公元前645年,晋国与秦国交战于韩原(今山...  相似文献   

7.
(一) 西周的田,分为公田和私田两种。《诗经·小雅·大田》说:“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诗经·小雅·北山》说:“溥天之下,莫非王土”。西周公田和私田的所有权都掌握在西周统治者的手里。  相似文献   

8.
<正> 一、孔子思想形成的原因(一)春秋时代的需要春秋时代属于过渡性社会——我们认为是从领主封建制向地主封建制过渡的社会。那时候,一部分人看到了时代的趋势,知道这种趋势不可阻挡,因而顺应时势作出某些改革。齐国的“相地而衰征”,晋国的“作爰田”,鲁国的“初税亩”,楚国的“量入修赋”,就是这一系列改革中的荦荦大者。这些改革把土地王有制向私有制推进了一步。法律制度和内容也发生了变革。郑国“铸刑书”,晋国“铸刑鼎”,  相似文献   

9.
春秋时期的晋国和战国时期的秦国,曾经出现过一种叫做“爱田”(“辕田”)的土地名称。它的含义究竟是什么,自古至今歧解纷坛;对它的解释,又往往涉及古代土地制度史上的一些重要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它作一番认真地辨析和探讨。 一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爱田”普遍流行着这样一种看法,即根据“爱、辕、、换,四字音义同也”(《说文解字》段玉裁注),认为“爱田就是换田”。原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古代记载井田制者,当以《孟子》卷三《滕文公》为较早而得其大略,兹即据之摘录于下: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彻者彻也,助者籍也。龙子曰: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赏者、校数岁之中以为常。乐岁粒米狼戾,多取之而不为虐,对寡取之。凶年粪其田而不足,则必取盈焉。《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谁助为有公田。由此现之,虽周亦助也。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半,然后敢治和事。此其大略也。以上主要记载了夏代每夫50亩的贡法,商代刀亩的助法,周代…  相似文献   

11.
"爰田"或作"辕田",是春秋战国间晋国和秦国实施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土地制度.学术界长期以来把这种制度解释为"换田"或"换地换房",往往自相矛盾,越说使人越糊涂.根据史籍记载,考察这种制度产生的背景、原因,在晋、秦两国的实施情况及其在历史上的重大影响,并根据字书解释,考证"爰"和"辕"的真正意义,可以看出,"爰田"实际上是由于当时的形势需要而制定的为"引"导和结"援"而"上下相付"的赏田,从而正本清源,恢复历史的真实面貌.  相似文献   

12.
《江西社会科学》2018,(2):138-147
周公作为元圣,过去学界多认为西周礼乐的制作,始自周公。清华简《系年》明确记载周武王创制籍田礼,创制的目的是以收获物祭祀上帝,抢夺祭祀权,实现天命的转移、政权的更迭,则西周礼乐的制作,在武王时代已经发轫。和"公田"对应的概念是"私田",籍田属于祭祀田,与公田的性质明显不同。《系年》称帝籍为"千亩",《令鼎》称"諆田",名称的差异,说明西周籍田不止一块,而是存在众多块。千亩为天子祭祀上帝之专名,晋国作为诸侯国,不可能享有祭祀上帝之礼,自然也没有千亩之地名。千亩在周武王时期才有其名,所谓千亩在夏朝末年自山西传至镐京的说法,是不可信的。宣王千亩之战与晋穆侯千亩之战当为一次,其结果不同,可能与史官取材的视角、所持的立场有关。从商代设立籍田,商王亲自观耤,到周武王创制籍田礼,天子亲执耒耜,展现的是质文代变,由"殷质"到"周文"不断转进的文明历程。  相似文献   

13.
(一)“坐客满堂,视钩各异” 《楚辞·招魂》在极力铺写“六博”赌戏热烈紧张之时,为什么突然插进这么一句:“晋制犀比,费白日些”。这引起了很大的争论。〔汉〕王逸《章句》(简称王注)说:“言晋国工作簿棋箸,比集犀角以为雕饰,投之(白高)然如日光也”。这个显然是望文生义的解释甚至控制和影响了现代的一些注解:“晋国所制作之博箸之器,以犀比刻之,(日费)然有光如白日也”。“犀比,可能是犀角制成的另一种赌具。这两句是说,除了六簿而外,还有这种玩意,大家玩起来,费了整天的时光”。  相似文献   

14.
<正> 我国古代的史学源远流长。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它有自己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形式和特点。本文就此问题试作一些初步探讨。 (一) 《文心雕龙·史传篇》曰:“史者,使也,执笔左右,使之记也。”章学诚《文史通义》云:“夫史所载者,事也。”“史为记事书”。刘知几《史通》议:“为史之道,以传古今”。“夫史之称美者,以叙事为先。”这都说明,古人历来都把记事作为史学的基本属性。这种说法对古代史学的初创时期并无错误。因为记事的出现,标明人类已由野蛮向文明的迈进,说明人类对周围的环境、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已经有了一定  相似文献   

15.
刎颈之交:比喻同生死共患难之交。典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交”。又京剧《羊角哀》,也讲的是羊角哀与左伯桃刎颈之交的故事。 知音之交:晋国大夫俞伯牙出使楚国,行舟至马鞍山下,抚琴自娱。樵夫钟子期窃听,琴弦中断,  相似文献   

16.
“[王]大令众人曰田其受年十一月。”(《续》2.28.5)是一条为人们所熟悉并被经常援引的甲骨卜辞。到目前为止,历史学界对于“■田”的认识是一致的——“■田”就是协力耕田。这种认识的主要根据是郭沫若同志在《由周代农史诗论到周代社会》中所提出的“■田”就是“大规模的耕耘”①的论断和《说文解字》中许慎对“劦”字所作的说解。从我们现在所掌握的甲骨卜辞材料来看,“田”的“”字作协力解释是甲骨卜辞中  相似文献   

17.
一什么是井田的剥削方式呢?《周礼·地官司徒第二》说:“九夫为井,……以任地事而令贡赋。”农民种井田要“贡赋”。《国语。齐语》说:“桓公曰:‘伍鄙若何?’管子对曰:‘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井田畴均,则民不憾。’”春秋时期齐国的管仲把“相地而衰征”与“井田畴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井田”也要“相地而衰征”。韦昭注“相地而衰征”云:“相,视也;差,衰也,视土地之美恶及所生出,以差  相似文献   

18.
《卫风·有狐》,古今说家持论不一。或曰寡妇欲嫁鳏夫;或曰怨女求旷夫;或曰贫妇见剥削者衣华贵之衣,而伤夫劳役无衣;或曰男女幽会;今人多以为属妇以夫从役于外,而伤夫无衣之作。窃以为均难浃畅。理由如次: 一、“狐”。前人说解此诗,均泥于《说文》:“狐,妖兽也”之释,实误。据考,在先秦人意识中,通常认为:①狐是一种狩猎对象,它的实用价值在于毛皮;故《诗》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七月》)、“狐裘蒙戎”(《旄丘》)、“锦衣狐裘”(《终南》)等语。②狐是一种具有高尚品德和具有神性的“灵兽”;《礼记·檀弓上》说:“古之人有言曰:‘狐死正丘首,仁也’。”《白虎通》说:“狐死首丘,不亡  相似文献   

19.
<正> 杂徭是唐代赋役制度中最复杂的问题之一。但国内论者较少,现试作初步探讨。一唐代前期的赋役制度,基本的有四项:“一曰租,二曰调,三曰役,四曰杂徭”(《唐会要》卷83《租税上》);杂徭是其中的一项。杂徭,唐代文献又称“轻徭”、“夫役”、“夫”、“小徭役”等。《唐律疏议》曰:“丁谓正役,夫谓杂徭”(同上书卷28《捕亡律》《诸丁夫杂匠在役及工乐杂户亡者条》)。又说:“其小徭役谓充夫及杂使”(同上书卷13《户婚律》)。所谓“夫”属于小徭役之一种。杂徭是一种所谓轻徭役、小徭役,服役年龄比正役早。《敦煌掇琐》上辑琐三十载:“你道生胜死,我道死胜生。生即苦战死,死即无人问。十六作夫役,廿(二十一)充府兵。”夫役即杂徭。从十六岁起,就要服杂徭,二十一岁起服正役,充当府兵。《唐大诏令集》卷74《亲祭九宫坛大赦天下敕》载:“比者,成童之岁,即挂轻徭;既冠之年,便当正役。悯其劳苦,用轸予怀。自今已后,天下百姓,宜以十八以上为中男,二  相似文献   

20.
新近刊布的《前凉咸安五年(375)隗田英随葬衣物疏》是吐鲁番地区出土最早的衣物疏,从中新发现了“大女+夫姓名+妻姓名”的身份描述方式。“大女”一词沿用了汉晋以来对成年女子的称呼,与唐代的“大女”含义不同。纸质的《隗田英衣物疏》正处于木牍向纸张过渡的时代,既保留了木牍衣物疏的书式特点,又体现了纸质衣物疏的变化趋势,是中国“简纸过渡”的时代标本。本文以长时段的视角,考察不同时代、地域及书写载体的衣物疏书式,尝试刻画中国“简纸过渡”时代的一个具体侧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