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正> 一、封建社会的抑商政策和轻商思想 在我国历史上,封建统治阶级对商业一直采取抑制政策。抑商是为了重农,抑商与重农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历史上往往把两者结合在一起,称之为“重农轻商”或“崇本抑末”。这里的本,指的是农业和与农业相结合的家庭手工业;末,开始指的是手工业中的奢侈品生产和流通,后来又扩大到所有的民间工商业。当然,封建统治阶级的重农,並不是重视农业,也不是重视农民,而是重视依靠剥削农民所得的地租和赋税。  相似文献   

2.
先秦儒家商业观探索王善禄在史学界,一个较为普遍的看法是儒家思想重农抑商。事实并非如此,笔者认为,至少在先秦儒家思想中,商业与农业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一、商同农一样,是人类全部生活需求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商业乃是人类经济生活发展到一定程度而出现的一个必然...  相似文献   

3.
清代前期,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的恢复经济生产的手段,尤其是在农业生产和商业发展方面。通观清前期的生产发展制度,重农抑商思想贯穿始终。从专卖制度、从商资格、商税征收等几方面论述清前期的抑商政策,剖析清政府重农抑商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实质。  相似文献   

4.
中国奴隶社会时期推行过重视商业发展的政策,重农抑商思想是在进入封建社会后才逐渐形成的。西方奴隶社会的商业政策比较复杂,政治上存在过压制商人的行为,主要表现为禁止商人参政。经济上往往对商业采取鼓励和保护政策。  相似文献   

5.
论中国古代法中“重农抑商”传统的成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法律困辱工商业者、限制私人工商业发展,这是中国古代“重农抑商”传统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一传统的形成,直接由“农”、“商”对封建国家的“利”、“害”属性所决定。从政治经济方面讲,私人工商业对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社会结构的稳定有着经常性的危害,它常导致小农经济瓦解。从伦理方面讲,私人工商业是对封建等级秩序、“均平”秩序、俭朴秩序的经常性破坏因素,它易导致社会尊卑贵贱紊乱。这两方面的原因决定了封建国家以“重农抑商”为国策  相似文献   

6.
论古代雅典的商贸活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古代希腊也同古代中国一样重农抑商。在希腊 ,有身份而受尊敬的人宁愿从事农耕而不愿去经商。雅典的侨民活跃在工商业 ,他们在作坊做工 ,进行商贾贸易 ,经营银行。古典时期的雅典 ,除农业和其它食品生产外 ,很难说有现代意义上的“工业”和“商业”。把古代雅典经济置于工商业发展基础之上的说法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7.
明代统治者对工商业的政策是复杂而又多变的,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简单地以重农押商来概括明代工商业政策既不符合历史实际,也无法解释其问政策变化的情况,更无法说明明中后期社会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新现象。文章试图通过从制度、制度环境和明中期出现的社会现象入手,对明王朝的重农押商政策和举措进行分析,以探究其政策的内在逻辑和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8.
战国秦汉时期 ,商业的发展与繁荣 ,使人们可以充分认识到商业的客观作用 ,有利于重商观念的形成。与此同时 ,“重农抑末”政策的推行 ,工商业者的兼并行为 ,以及由“重义轻利”观念所引发的鄙视工商业等因素 ,则促进了轻商观念的发展。这样 ,在重商与轻商观念的嬗变发展过程中 ,除个别时期 ,如西汉中期 ,重商观念稍占优势以外 ,其它时期则一直处于劣势。  相似文献   

9.
重农轻商为同处农耕文明世界的早期中西产业思想共同的基调和取向。重农的合理性蕴含了轻商的合理性。可是,轻商的合理性在早期中西方之间呈现出重大分化。早期西方产业思想保持了一般轻商观的历史合理形态,在中国,一般轻商观却演化出极端的抑商主张并主导了秦以后的古代产业思想。抑商主张是否合理只能通过动态的比较研究给出判断。在思想史内来检讨,抑商主张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思想的根本原因在于其逸出经济思想的范畴将产业关系政治化。  相似文献   

10.
重农抑商是我国封建社会历代王朝的一个传统政策。不论王朝时间的长短国力强弱、皇帝的作用大小,都把重农抑商政策作为治国之道。在历史上,西汉时期抑商的政策显著,作用很大,并对后世影响较深远。西汉为什么要抑商汉初,由于秦王朝对农民战争的残酷镇压和楚汉相争带来灾难,百姓大量死亡或大部逃匿,史载;“人相食,死者过半”曲逆城“秦时三万余户间者兵数起,多亡匿,今见五千余户”,“时大城名都民人散亡,户口可得而数才十二三”“天子不能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面对社会经济凋蔽的现实,汉代统治者不得不“承敝易变”,革除秦汉暴政,代之以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和约法省禁的政策。尽管汉初也实行重本抑商政策,但由于农业、手工业迅速恢复和发展,天下统一,道路畅通,关梁山泽之  相似文献   

11.
杜甫在夔州寓居两年多,留下430多首诗篇,其中不少篇章述及当州物产、农业、手工业及商业、交通等。杜甫夔州诗反映,唐代夔州农业整体水平滞后,手工业稍有可称者,然一枝独秀的则是商业,这也正好反映了唐代整个重庆地区经济开发的实况。  相似文献   

12.
王欣 《南都学坛》2002,22(1):1-10
汉初封国经济的发展表现在两个方面 :在农业生产中 ,铁农具进一步发展 ,生产技术进步 ,作物品种增多 ,产量提高 ,农业人口增加 ,养殖业发展 ;在手工业方面 ,诸如冶铁、铸币、制盐、纺织等行业都取得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封国所处的优越地理环境和王国政府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推行共同促成了封国经济的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13.
西汉前期主要有 1 0个诸侯王国。王国经济在农牧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并对西汉经济、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是扩大内需,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保持社会稳定,建立公正、平等、有序社会的必然要求。本文以城乡发展的六大反差论述了西部地区实现国家这一重大战略的紧迫性,并提出了西部地区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的总体思路和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东汉王符撰写的政论著作《潜夫论》共三十六篇,其中《务本》、《浮侈》、《爱日》等篇专论经济。针对东汉和帝、安帝时期政治昏暗、贵戚宠臣穷奢极欲,从而引发虚伪游手浮食众多、本末不足相供的现状,王符提出农工商均可富民的经济观点。认为农工商各有本末之分,强调"夫富民者,以农桑为本,以游业为末;百工者,以致用为本,以巧饰为末;商贾者,以通货为本,以鬻奇为末",只要各务其本、各抑其末,就会最终实现"富民","成太平之基,致休征之祥"。  相似文献   

16.
西汉盐铁会议围绕工商业实行官营还是民营的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贤良文学们对工商官营政策进行了尖锐的批判,认为国家实行工商官营破坏了贵义贱利教条,违背了农本工商末观念,且经济绩效低下,带来了各种不良后果。他们强烈要求废除工商官营政策,积极倡导实行工商民营。贤良文学们的主张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对于我国当前经济体制改革和宏观经济政策制订,仍不失其历史借鉴价值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成立后,朱德虽身居党和国家重要领导岗位,但他仍然关心和惦念着陕西人民,并就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这些思想主要有: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多种经营是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实基础;注意发展手工业是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长久之计;发展和扩大对外贸易是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出路;技术革新是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正确处理军用工业与民用工业关系是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特点。  相似文献   

18.
农业区工业化的一般理论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工业化有原生和次生两种发展模式,不管是哪种发展模式,工业化的起点都是农业.采用高度抽象的分析方法,研究在纯农业的基础上工业从农业分离为独立产业以及由传统手工业转变为现代大工业所需要的各种条件,给出欧洲为什么会发生产业革命而中国没有发生产业革命的综合解释,为研究农区工业化和经济社会转型奠定理论基础,这对工业化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世纪中东经济的发展及其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中世纪 ,中东出现过短时期的经济繁荣 :耕地面积和作物种植面积增加 ,农业技术有了创新 ,商业保持优势 ,纺织业、造纸业、玻璃制造业等手工行业得到发展。中东传统经济呈现如下特征 :其一、农、牧、商各业并重 ;其二、经济活动受伊斯兰教经济思想的支配 ;其三、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其四、总体上属于粗放经营、自给自足的经济类型。  相似文献   

20.
中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后,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毛泽东在复杂的历史背景下,大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在这一探索过程中,有挫折,有教训,更有许多伟大的创新。我们今天反思这一历史过程,对于我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