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3 毫秒
1.
历史与时间:斯宾格勒的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与时间:斯宾格勒的观念刘莘历史是时间展开的过程,时间是历史的内在节律,历史及其意义只有在时间中才得以呈现,因此,时间作为历史之所以可能的条件,与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与之相应,历史的时间问题当然也就成了历史哲学的传统问题。在斯宾格勒之前,黑格尔早就...  相似文献   

2.
历史是自然和人类社会发展运动的过程。离开了时间,就无所谓历史。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和空间以外的存在,同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①列宁也说:“马克思的方法首先是考虑具体时间具体环境里的历史过程的客观内容。”②广义说来,任何学科都有自己的年代学,特别象天文学、地质学、人类学、考古学等,历史科学是同年代学关系最密切的学科之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是以辩护与批判的态度看待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形态)。马克思站在整个人类价值的历史高度,着眼于资本主义的世俗合理性和历史合理性,基于工人阶级的价值立场,考察资本主义的价值性,这是一种人类学范式的思考方式。以此种方式看待资本主义,就具体化为:作为其前提的资本原始积累的二重性;作为其过程的劳动之异化和社会关系之物化;作为其结果的社会时间之节约和人的全面联系与发展之可能。  相似文献   

4.
历史意识的迷津:后现代历史观批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邹诗鹏 《学术研究》2003,2(1):14-20
后现代历史观以直观的形式呈现了这一时代历史意识的危机。后现代哲学试图通过颠覆牛顿时间观从而破解主体主义历史观,但牛顿的时间观并没有直接支撑起历史主体性。后现代哲学颠覆历史意识的策略一方面是使时间非价值化,另一方面又赋予“现在”以时间永恒性乃至超越时间的延宕性,使之替换或取消“历史”及“未来”,但“现在”的自我迷恋恰恰遮蔽了正待历史性生成的人的历史。后现代关于历史的终结的思想并没有走出欧洲中心主义困境。  相似文献   

5.
史与典籍所纪唐五代诗人的生平仕历常有错讹及疏漏。本文就皮日休、崔安潜、封彦卿、纪唐夫、何仲举诸人之仕历行迹的错讹缺漏,如皮日休与陆龟蒙初相识之时间、纪唐夫赋诗送温庭筠之时间及官中书舍人问题,黄损及第年等,参诸史书笔记及诗文,以可靠的历史资料,辨其讹误,补其缺漏,还其历史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6.
历史叙事学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是,历史对象应在多大的内容范围里得以自成单元,或者说,历史运行应在怎样的时空坐标里予以测度裁量。本文拟以时间框架问题为轴心,对此作一初步的讨论。1、历史机点的时间指向日本著名文学评论家唐木顺三(1904~)曾经指出,“历史文学受历史认识的方法之制约,可大别为如下几种”,一是“将过去作为过去来把握”,二是“在与现在的关系中把握过去”,三是“在与未来的关系中把握过去”①。这三种主体指向以时间的“断头”何在作为区分标准,确实深合历史学专注于时间演讲的本性。所谓将过去作为过去来把…  相似文献   

7.
从历史和时间相关的角度看,时间向度是进入历史理解的钥匙,这个钥匙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是存在的,但是后来在马克思主义传统中消失了.其表现为:从所谓的历史唯物主义中,它制造出一套"无人身的理性"之普世的历史社会学公式.它一般地摄纳了对时间的线性理解,坚持目的论历史解释,坚持历史同质主体、同质时间的信仰.在生产方式矛盾运动中寻找历史变化的持续、向上的进步因素.线性进步的历史,照后现代主义的理解,是一种吹牛皮者们所从事的事情.结果,历史唯物主义又被带回到在原则上业已澄清的成问题之处!当然,对线性进步的历史观的批判早已有之,我们无须对后现代主义的话死搬硬套,在马克思那里,进步就是有限度的,对历史的唯物主义领会的任务本身就带有对线性历史进步概念的内在限度的批判.  相似文献   

8.
民国时期澳门在国人心目中是什么样的形象,时人有哪些关于澳门的历史记忆,历史和地理教科书应当是讨论这些问题比较好的出发点。就历史教科书而言,明末澳门被葡萄牙人入据不仅是新航路开辟以来中西正式接触之始,也是中国有租借地之始;就地理教科书而言,在现代领土主权观念已经有所流行的民国,澳门的“租借地”性质承载着国人对现实地理的想象和对屈辱历史的反思。二者分别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呈现澳门对近代中国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比较历史学理论框架的初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从集体认同的概念出发去研究专业历史学家和他们的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会成绩斐然.历史认同从根本上而言是变化结果的积累,或者可以说历史认同是对"该认同"和"非该认同"的辨别.历史再现方式比较合适的做法不是把相互对立的角度或参考标准整合在一起,而是将相关的角度或参考标准整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一种连贯和公正的历史再现方式."历史认同"的概念应被定义为"时间变化维度上的认同".尽管空间和时间作为区分依据在实际操作中有一些问题,但空间和时间维度仍然是历史学中最常用的分类维度.  相似文献   

10.
<正> 《邓小平文选》中除了八篇一九七五年的作品之外,收入了邓小平同志一九七七年至一九八二年九月的作品三十九篇。这段时间,正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经历伟大转折的时期。不言而喻,掌握历史之舵在这个时期是极为重要的。这一路程我们已在党中央的领导下胜利地走了过来。一九八二年召开的党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对此已作出了系统的总结。谁都知道,胜利是来之不易的。经过十年动乱之后,党和国家的命运走向何处,如何把握历史航船之舵,这不仅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事情,而且是所有党和国家的主人翁——全体共产党人、全国人民都应该努力学会和自觉掌握的。《邓小平文选》集中反映了邓小平同志在这段历史的急剧转折关头是如何力挽狂澜掌握历史之舵、打开中  相似文献   

11.
胡伟希 《社会科学》2013,(10):106-115
人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作为人之精神性存在的历史,称为"纯粹历史"。人类由于有"自我认同"的需要而使纯粹历史成为可能。纯粹历史不是以往人类历史上的种种活动与事件的客观记载,而是关于人的精神性存在之真实叙事。纯粹历史区别于通常的历史在于它是关于人的"自我认识"的历史。纯粹历史以人类生活之意义作为历史验检之尺度,其叙事标准是历史中的"道义";纯粹历史坚持历史之"未完成性",人类历史之前景在于人类自己。  相似文献   

12.
魏晋文学中的悼时之悲是先秦两汉文学悼时之悲的历史延续。建安文学的悲时是在人的客体性与主体性激烈冲撞的历史情境中生发的,因此,以建功立业的方式超越有限的人生,是其人格上的终极关怀。正始文学从“道”的层面对时间进行审视,更富有哲学的深刻,尤其是阮籍所建构的“大人先生”人格体现了对时间的绝对主宰意识。陶渊明作为一个阅尽人世沧桑的文人试图以委运随化的方式消解由悲时引起的精神激荡,但时间的不可抗拒性又使他焕发出“金刚怒目”的情怀,因此,人生的悲剧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  相似文献   

13.
王晓毅 《文史哲》2002,(2):141-146
郭象的历史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独树一帜:否定了宇宙发生过程的存在,认为世界没有绝对的“开始”和“时间”,人类社会不存在必然性历史退化,仅是世时各异。圣人治国之“迹”不同,而以无心顺应时代变化的治国之道“所以迹”却是相同的,因势利导实施礼乐教化、刑名法术甚至军事征服,都是无为。圣人之间不存在优劣之分,面临乱世的后王治国难度更大。为了扭转西晋玄学的虚无主义倾向,郭象以黄老历史哲学误读《庄子》,将该书注释成积极入世的经典,其中可能受到佛教的某些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4.
论何休《公羊解诂》的历史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休在其《公羊解诂》中将春秋二百四十二年分为“所传闻”、“所闻”、“所见”三世,并把它们作为历史的缩影,认为历史应该是由“衰乱”、经“升平”,最终达到“大平”目标的进步过程,三世在时间上是前后连续的,在空间上是内外扩展的,最终目标是天下一统、人类大同。“一统”论与“张三世”、“异内外”相结合,进一步论证了历史在空间中延展和时间上延续的统一。一统之能够实现,关键在于它是发乎本性的,即以仁爱之心,由内而外,自近至远,推己及人,将仁政在空间上从“本国”推广到“诸夏”并最终扩展到“天下”,在时间上从“衰乱”世推进到“升平”世,并最终推向“大平”世。何休的历史观是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历史哲学。  相似文献   

15.
牟宗三在借鉴中西传统历史哲学,尤其是王船山和黑格尔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历史哲学。以精神实体来探讨历史的发展演变,是牟宗三历史哲学的主要致思理路。并由此发现中国历史是"综合的尽理之精神"和"综合的尽气之精神"的表现,西方历史是"分解的尽理之精神"的表现。这是中国历史中没有产生科学、民主和宗教的根本原因。中西历史的未来在于中国"综合的尽理之精神"和西方"分解的尽理之精神"之融合。牟宗三的历史哲学从其方法论意义上来讲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李大钊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人物.他跨越了中国近代史上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思想也随之不断发展变化.本文所说的李大钊的早期思想,是指辛亥革命至俄国十月革命之前这一时期的思想,具体时间是指1911年10月至1917年.  相似文献   

17.
陈新 《江海学刊》2013,(1):155-160,239
时间作为一种形式,是历史学不可回避却又不易感觉到的要素。关于时间的分析,历来被哲学家所重视。20世纪以来,有关时间观念的历史学应用也逐渐增加,尤其自布罗代尔的长时段理论出现之后,科泽勒克以史家身份对时间进行了更为系统的理论思考。最近10年来,西方史学理论家对于时间的考虑形成了一个相对集中的主题,值得我们关注。国际权威的史学理论刊物《历史与理论》编辑的第1辑虚拟刊"关于时间的新形而上学"为分析这一问题提供了核心材料,透视科泽勒克、鲁尼亚、罗斯等人对于时间问题的思考,可以认为,这些思考强化了我们对于历史时间的关注,也促使有关历史时间的意义之网能够渐次展开,但它还不足以构成一种关于时间的新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18.
赵海瑞 《北方论丛》2015,(2):148-152
“经济新常态”一提出就引起了普遍关注,但只有在“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想”的高度,才能看到这一范畴是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中国化的时代表达。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现实是历史的出发点,落脚到世俗世界的世俗结构和世俗存在,这就是“经济”这一现实之根;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现代社会“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的流变特质,“新”是对基于“人类发展历史时间空间坐标”之辩证思维方法的强调;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生成历史”的内在逻辑和规律性,“常态”是在“流变世界寻求确定性”之马克思独特“历史理性”方法的自觉运用。习近平总书记精准地抓住了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基本原则和内核,并且进行时代化中国化通俗化的语言范式转换,因此,“经济新常态”由于具有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深刻蕴含而高屋建瓴。  相似文献   

19.
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丁丁、罗卫东和叶航三位先生关于“历史视角的经济学”的讨论 ,脉络丰富 ,旁涉甚多。作为隔岸观火者 ,不见得旁观者清 ,却有加入战团之心。这样一个所谓评论 ,当以凑热闹视之。看重历史视角 ,盖因我们在最宽泛意义上把历史看作一个几乎无所不包的状态、事件和过程的“宇宙” ,一切人类社会的经验现象和事件事实以及它们在人们心中的种种反映尽在其中 ;无论从一观察者还是置身于其中者的角度看 ,历史的复杂或厚重都呈现为圣奥古斯丁所感叹的“时间”维度。一句话 ,历史是开放的、动态的。而作为描述或解释人类决策行为的微观经济学 ,即使是…  相似文献   

20.
安置过去:历史空间理论的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去是人类活动所有地点的总和.人类的所有活动都需要地点以使之富于意义.过去无法存在于时间里,只能存在于空间中.呈现过去的历史也呈现了人类活动的地方(场所).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说,对过去的认识与地图相关:是一幅与时空坐标相对应的历史地点的图示.文章把"安置过去"作为历史空间理论的基础,认为"安置过去"把"过去"从时间中提取出来,把它安置在物质化的场所中,并且断言:任何符号体系中的历史都是有关这些场所的图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