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当代社会的个体化趋势是一种无法避免的现象,网络时代的到来使之不断加剧;同时它也是一种全球性现象,并与国家和地方情境紧密关联。个体化趋势在促进个性解放的同时,亦引发多元性的社会整合问题。造成个体分化不断加剧的深层原因是传统价值的陨落和现代价值的缺位,因而通过表象整合弥合分裂的价值体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邓景茹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3):76-77,83
学文本的审美要素由表象要素和非表象要素构成,译者在对原作翻译过程中,要正确把握表象要素,解读非表象要素,真正理解原作的审美意境。译者要通过对原文的审美阅读,在译文中形而上质地再现原作的质感之美。 相似文献
3.
群体分化与文学变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贺仲明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6(1):73-77
群体身份是影响作家创作的一个重要因素。 2 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中国社会出现了强烈的群体分化 ,其中既有文化间的鲜明对立 ,也有现实中的利益悬殊。这时期的文学创作也呈现出强烈的群体变异特征 ,它既体现在作家创作题材的选择和评判上 ,也体现在艺术审美风格方面。 相似文献
4.
盛唐时期胡姓士人的文学活动对于胡姓士族文学群体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安史之乱后,大历时期是胡姓士人的成长期,贞元、元和时期,胡姓士族文学群体已经形成并举足轻重。胡姓士人群体堪称是中唐政事与文学空间的中流砥柱,与山东士族、关中士族、江南士族鼎足而立且毫无愧色。贞元、元和时期的文学活动场域与德行、政事、言语建立不可分割的联系,胡姓文学家族从地方进入台阁,从边缘到核心,进入文学活动的中心地带。唐人选唐诗选本采摭胡姓士人诗作入集发挥了保存文本的文化传承功能,突出了中唐胡姓士人的创作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学史意义。胡姓与其他家族联姻是民族融合的组成部分,基于此产生的文学活动便具有了特殊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5.
当代文学观念的变革、重建,不能停留于文学主体性和文学价值论的探索,还应当推进到文学本体论的构建上,即:文学本体和人的生命本体相关联,把文学放到人生存发展的根基上,与人的自由解放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在重建文学本体论的思考中,首要步骤就是使本体论的研究中心从本体回到存在本身,文学作品在言说存在中显示出作家的某种终极关怀,从而使现实本身显示出真正的超验本性. 相似文献
6.
文学批评的根本特性与功能是文学评价,它既关联着文学本身的价值内涵,也关联着批评主体的价值观念及其价值标准.文学评价应是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只有将个人审美趣味与社会价值诉求契合起来,才能使文学批评的价值功能得到更为充分有效的实现.文学评价的有效性在于其应有的价值判断,以及由此形成的足以影响现实的价值导向.文学评价标准的形成机制,一是基于对文学特性及价值内涵本身的理解;二是离不开从对以往文学经典的认识评价中形成的某些价值标准和审美规范的传承与借鉴. 相似文献
7.
8.
唐颖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Z1):165-167
中庸文化对中华文明影响深远,然而在其流传过程中却异化出伪中庸文化并对国人思想及行为方式产生误导。文章将以心理学的视角,运用组织行为学关于权威影响、个体认知、群体意识、群体规范、群体压力、从众及其克服及个体独立性建设等理论,从价值观和方法论两个角度对伪中庸文化背景下群体意志进行探讨,并提出通过个体价值重塑减弱甚至消除伪中庸文化的影响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考察人类的选择行为,应当区分个体和群体的理性和非理性选择,而界定理性或非理性选择,应当以主体是否进行理性思考和发挥认知为判断依据。文章在梗概比较主流经济学与行为经济学的选择理论的基础上,通过解析个体的风险态度,对个体选择行为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大数定律”解说了金融市场和非金融市场中的群体选择行为。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以来流行于文坛的"后新时期文学"是一种不同于"新时期文学"乃至整个经典文学的全新文学-文化事件。这一事件的出现,既标志着中国文学在"后新时期"的各种文艺思潮和复杂社会语境中的巨量发展,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现代性历史进程和民众生存生活的深刻变迁,并与一种全球性的新型世界观和一种新的社会重构认同及价值迁延相关联,是这诸多社会文化症候在文学领域的操演。基于这一认识,"后新时期文学"的价值就不在于它"是什么",而在于它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相似文献
11.
论六朝佛学对中国文论精神的升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文论具有丰厚的人文精神蕴涵,然而这种传统的精神蕴涵到了汉魏之际,面临着新的问题。中国传统的儒道思想以及玄学观念无法满足人们的精神解脱,需要新的宗教精神的介入。佛教在这时候适应当时人们的需要,对于文论的精神价值作了深化,影响到文艺理论领域,使汉魏以来的文论精神蕴涵具有多元交融的特点既有儒家思想的延续,亦有道家与玄学的创辟。两晋之后,佛学从宗教境界的层面,提升了中国传统文化与文论的思想境界,使文艺精神具有了更深的形而上意蕴,对文艺理论问题的思考愈趋深邃。显示出中国古代文论的精神价值体系多元共生、互相融补的特点,直接促成了《文心雕龙》的诞生,并且影响到唐宋时代佛学向禅宗方向的转化。深入探寻这种成因,是了解中国古代文论人文底蕴与精神蕴涵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激活其现代价值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以20世纪中国家作家的小说创作为考察对象,纵观近百年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艺术形式发展变化,论述20世纪中国作家的形式感追求、小说创作实践、文学表现形式在新世纪的发展可能性,将有助于更加全面地了解和认识20世纪中国文学的特点与得失,以及作家在艺术探索道路上付出的艰辛和走过的漫漫历程。 相似文献
13.
先秦时代声色之美和形式之美基本上没有独立的价值和地位。这种情况在汉代发生了重大变化:纯粹意义上的形式美开始成为自觉的追求;对声色之美和形式美的展现和追求在更大范围内展开;声色之美和形式美因素成为审美接受和评判的标准。从这种新变化、新发展、新趋势的总体来看,可以概括为:美的升值。它与审美走向自觉相同步,并成为其重要表征。 相似文献
14.
文学主题的特性常常是社会形态格式的表征,忧生意识是宋词的文学特质。本文试图从创作时代的社会特性出发,本依词人心灵世界的构建来追溯宋词忧生意识的种种表现,寻找文学创作的根由以及作品和作家价值所在,为宋词的欣赏和文学的创作提供思考的指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