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清高宗弘历即乾隆皇帝(1711—1799,1736—1795在位)即位以后,热衷朝廷修史活动。究其原因,乃希望由官方垄断历史编纂,再由他扮演历史判官,操纵其中的笔削褒贬①。除编纂史籍外,弘历还要重修前代的史书,使它们能“传信示公”,为当时多民族共存的政治环境服务(详第四节)。就前代的史书来说,弘历最关注的是《辽史》《金史》和《元史》,三史的重修工作,历时十余年才完成。弘历即位初年,便已指摘辽、金、元三史“不及前代,而《元史》成于仓粹,舛谬尤多”②。不过到了乾隆十二年(1747)三月,朝廷刻成二十一史,弘历才对三史作…  相似文献   

2.
童力群 《南都学坛》2002,22(3):55-58
雍正十年十一月至雍正十一年四月 ,早被革爵圈禁的纳尔苏 ,派嫡幼子福静向隋赫德索银三千八百两。事前有“曹家人”到平郡王府“行走” ,事后有雍正帝及宝亲王弘历为之开脱。曹家得银后可摆脱困境 ,捐纳州同。因此 ,对曹兆页家的穷困问题 ,有必要作通盘的思考 ;对“曹雪芹从乾隆九年开始创作《石头记》”的定论 ,大可怀疑。应大破“自传说” ,大立“他传说”。  相似文献   

3.
宋徽宗赵佶始创画面题诗以后,这种风气,在南来并没有盛行起来,直到元代,其风大昌。有的画家,甚至每画一幅必题诗其上。王士说过:“倪云林每作画,必题一诗。”(《带经堂诗话》卷二十三)所以,元代题画诗比较多,顾嗣立《元诗选》、陈邦彦《历代题画诗类》,较为集中地收录了这类作品,各家别集中亦可检得。元代画面题诗蔚然成风,这与元代画学鼎盛密不可分。董其昌在《画掸室随笔》中说过:“元时画道最盛。”张丑《清河书画航》也说:“近世谈画,例推元人为第一流。”元代画家于绘事毕工时,兴到神来,每每挥毫儒墨,题诗于画上一…  相似文献   

4.
在教学小学语文第六册《画杨桃》(人教版)一课时,我组织学生汇报交流“发现或读懂了什么?”有一位学生说:“我发现了课文第一幅插图中的两个杨桃长得不一样。’’  相似文献   

5.
黄宗羲与《明史》编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宗羲与《明史》编纂赵连稳清朝“定鼎燕京”伊始,即于顺治二年(1645年)下诏开馆修(明史),中经康熙、雍正两朝,至乾隆四年(1739年)刊行,历时90余年。万斯同以布衣身份参与编修、审定、总揽其成,“阴操总裁之柄”,梁启超评论此事时说:“现行的《明...  相似文献   

6.
请从下列两题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1)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访:装饰了别人的梦(卞之琳《断章》)。的确,风景.有自然的也有社会的,有艺术的也有文化的、历史的,只有与人相得益彰,才能融为一幅和谐的画。个性的生命赋予风景以灵动。请以“有我的风景”为题作文。[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汪金友 《中华魂》2013,(20):26-27
著名画家俞仲林举办了一次个人画展,展出的那幅《牡丹图》被人买走了。过了两天,俞先生接到了一个陌生人打来的电话。那个人在电话里说:“前天,在您的画展上我买了一幅画,能不能退掉?”俞先生问:“哪一幅?”对方答:“就是那幅《牡丹图》。”接着他又说:“那图上有一朵牡丹花正好被画在边沿上,只有半朵。  相似文献   

8.
虚实相生,是艺术创作的精妙技法。在小说创作中,“虚”的重要形式之一便是“留白”。“留白”意指在运笔中出于艺术需要而有意将某一人物、场景省略或弱化,造成一定的“空白”而达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效果。沈从文在《边城》中恰到妙处地运用了“留白”笔法,从而使小说产生了广阔的想象空间,给人以回味无穷的感受。《边城》的每一节可以说就是一幅风情人物画,“留白”既是每一幅画面中的独具匠心之笔,又是画面与画面之间的无形之墨。沈从文的“留白”笔法吸取了中国绘画、书法的美学意趣,同时也得益于外国文学的熏陶。  相似文献   

9.
段燕勤 《北京纪事》2015,(9):100-101
凡是到过我家的人,无不对墙上挂的《奔马图》赞叹不巳,这是著名画家尹瘦石先生的佳作。画中有一匹正在奔驰的健马,从头到尾充满活力,动感十足,像是要从画面上一跃而出似的,笔墨苍劲。我时常为能拥有此画为荣。  相似文献   

10.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这是毛泽东同志《清平乐·六盘山》中的一句脍炙人口的词句。在诗词中,秋雁常常是诗人笔下的景物,唐代诗人孟浩然诗云:“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天。”大诗人李白涛云:“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诗人往往借助于这一典型的景物,勾画出一幅幅富有典型特征的画面,寄托着自己特有的思想感情。诗和画从来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北宋画家郭熙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所谓诗情画意,往往是艺术家们所着意追求的。且不论诗中之画,但仅就我所见的清代花鸟画家边寿民的芦雁画,对他的画中诗,  相似文献   

11.
娱乐广场     
选助手宋代有位知名的画家,他有3位高徒。一天,他把3个弟子叫到跟前吩咐:“你们跟我学画业已3载,也该出去自己闯荡了,只是我还想留一个徒弟在身边当助手。现在我请你们以《鸡》为题作一幅画,技艺高者可留下。”画家言明两天后看徒弟们作的画。第三天一大早,画家抱了1只母鸡去看画,他先走入大徒弟的画室,撩开画帘后老母鸡便冲着画“咯咯咯”地直叫。原来,大徒弟画的是一幅《群鸡争食图》。画家微微一笑,点了点头。接着他又来到二徒弟的画室,刚一揭开画帘,老母鸡便扑腾着往画上扑。原来,二徒弟画的是一幅《饿鹰抓雏鸡》。画家不由赞道:“妙也!…  相似文献   

12.
《罗汉写经图》是一幅流传有序的宗教名画。但由于此画作者佚名,所以围绕此画历来评述颇多,既有共识,又有争议。从画面的构图、人物的形象以及作品创作的特定时代信息和文化背景分析,《罗汉写经图》既不是一般的“罗汉图”,也非单一的“写经图”,而是一幅深度体现禅宗文化及其演绎中的出自文人画家或得道高僧之手的“寒山、拾得、丰干三圣图”。  相似文献   

13.
宽严相济,是乾隆初年提倡并实行的重要国策,在历史上曾产生重大影响。这一政策来源于执中思想。乾隆把执中思想变为治国之道,就是认识和把握关于不偏不倚、非轻非重的一套理论和法则。这种思想最早见于中国儒家的经典《中庸》一书。弘历是位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满族皇帝,他饱读四书五经,还在当太子时,在经宴御讲中就阐述过关于执中的思想。曾说:“中之理,无定在,而中之用甚广博,一物有一物之中,一事  相似文献   

14.
漫画     
余晶晶 《老友》2011,(4):48-48
(一)唐伯虎卖画 春节前夕,唐伯虎挂出一幅水墨画,上面画的是一人牵狗,逍遥自在。唐伯虎对顾客说:“这是一则字谜,要买须付30两银子:如果猜中了,则以画相赠,分文不收。”好半天过去了,仍无人猜中。这时有一年轻人说:“我猜中了。”唐伯虎请他说出谜底。他只蹲下身子,作个匍匐状,取下画便走。唐伯虎大笑说:“他确实猜中了。”读者朋友,你们知道是什么字吗?  相似文献   

15.
乾隆帝弘历于乾隆三十八年二月下令开馆编纂《四库全书》,四个月后,即命馆臣于敏中、英廉等人将康熙年间朱彝尊编辑的《日下旧闻》加以增补、考证,编辑成书,名为《日下旧闻考》。书由42卷增至160卷。  相似文献   

16.
郭熙是我国北宋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山水画大家。他初学李成,后自成一家。喜欢作巨樟大幅,作品雄健中露出灵秀。早期作品,以巧瞻致工,中期作品在早期基础上又益精深,晚期作品,落笔益壮,多所自得。往和画谱》著录郭熙的山水画作品有30幅,至今仍然存世的有近20幅。现存的画中有明确记年的三幅,焊春图》便是其中之一。《早春图》绢本,钱没色。纵158.3厘米,横108.l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画面上描绘的是:冬去春来,大自然正在苏醒,在严冬留下的惨淡枯寂中,处处萌发着生机。整个画面给人感觉:内容丰富。山重水重、桥路楼观、可…  相似文献   

17.
刊登在本期封二上的油画《孔子》是美术学院油画系韩和平同志,于一九八五年为迎接首届教师节而作,这是一幅耐人寻味的人物画,又是一幅具有较深内涵的历史画。画中雾霭迷漫,云气升腾,色彩温和而绚丽,中国封建社会的圣人,孔老夫子的形象似冉冉而立,似飘飘欲仙,令人望而肃敬。画家设计了绚和斑驳的色彩和朦胧飘渺的意境,象征着孔子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源远流长而又纷繁复杂。画面内容既含蓄又丰满。画的左方,隐约而见的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形象和他所提倡的人生哲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字样,以及画面中多处出现“礼”、“仁”等语言,象征着孔子思想的精华,乃是中华民族文  相似文献   

18.
论乾隆治政     
一、乾隆治政的成就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是清代中期的著名君主。他在位六十年,又当太上皇三年多,享寿八十九岁,是我国历史上实际执政时间最久、享年最高的皇帝。在他君临天下的六十多年中,我国在政治上,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斗争,平定了国内叛乱,巩固了国家统一,建成了一个拥有自外兴安岭至南沙群岛,自葱岭、巴尔喀什湖至库页岛和台湾的广阔疆域的强盛的封建大帝国;在经济上,继续实行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措施,我国的农业、手工业、商业有了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萌芽进一步增长,封建经济发展到我  相似文献   

19.
《求乞者》与《影的告别》写于同一天,发表在同一天的《语丝》周刊上。如果说《影的告别》是鲁迅严格解剖自己的思想——“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一九二五年三月十八日鲁迅致许广平信)而又暂时不能予以证实的苦闷,那么《求乞者》则是这种思想更为形象、更有诗意的抒写,进一步表现出作者“与黑暗捣乱”(一九二五年五月三十日鲁迅致许广平信)的毫不妥协的革命精神。作品的开始,就在读者面前展现一幅极为鲜明的画面:微风起来,枯叶凋零,四面都是灰土,“我”与另外几个人各自走路……,作者以极为形象、凝炼的笔墨,勾勒了这些景象,组成一幅暗淡、萧瑟的艺术画面。这幅画面是鲁迅对黑暗腐败的旧中国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红楼梦》早期抄本的流传情况和各种红学历史文献资料的综合分析,认为作为新红学重要理论基石的《石头记》脂观斋批语,决非出自乾隆时代或作者生前,而是嘉庆中叶以后的产品、程高全壁本作为一种白文本出版,正体现了乾隆时期《红楼梦》传抄本的本色;而脂观斋则既不是曹雪芹的至亲好友,也不是曹雪芹的同时代人,他的批本是嘉庆末年才首次登上红坛的.因而脂本之所谓甲戌、己卯、庚辰,也就不是乾隆甲戌、乾隆己卯和乾隆庚辰,而应是嘉庆十九年甲戌(1814)、嘉庆二十四年己卯(1819)和嘉庆二十五年庚辰(1820);整个脂批主体的署年均应按照新红学家的论断推后六十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