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4 毫秒
1.
科学与科学主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认为,科学主义可以看作是哲学观念、价值观念、文化立场的交融。在哲学的层面,科学主义以形上化的世界图景和实证论为其核心,二者似相反而又相成;在价值观的侧面,科学主义由强调科学的内在价值而导向人类中心论(天人关系)与技治主义(社会领域);在文化立场上,科学主义和科学化为知识领域的理想目标,并多少表现出以科学知识消解叙事知识与人文知识的趋向,与之相联系的是以科学为解决世界一切问题的万能力量。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和广义的文化、价值观念,科学主义并不是西方特有的现象。在中西文化交汇的历史过程中,科学主义同样构成了中国近代、特别是“五四”时期一道引人注目的思想景观  相似文献   

2.
20世纪西方文化哲学的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哲学是20世纪世界哲学发展的重要思潮,也是横贯20世纪西方哲学发展的一条红线。文章首先分析了20世纪西方文化哲学的根源,通过对20世纪西方文化哲学的微观考察和宏观审视,揭示了20世纪西方文化哲学发展的理论轨迹、基本倾向,指出从文化哲学的角度看,20世纪西方文化哲学的发展大致是通过早期文化进化论学派、文化相对主义学派、文化功能学派、文化结构主义学派和新文化进化论学派来实现的;就文化哲学整体发展的态势看,20世纪西方哲学和文化的结合造就了科学主义文化哲学和人文主义文化哲学两大思潮,并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从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的转折。最后指出20世纪西方文化哲学的主要理论建树及其有待克服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一、西方文化研究两大流派观点的引入 20世纪70年代,佩里·安德森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一书中指出,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同就在于,它把研究的重心越来越转向了文化和意识形态问题研究.这种转向是与20世纪20年代西方社会主义革命失败这一历史事件紧密相连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认为,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无产阶级的主观精神准备不足,其根源在于第二国际对马克思主义作了一种唯科学主义的实证论的理论解说,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无产阶级丧失了作为历史主体的革命首创精神.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中国文学与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哲学思潮○程金城文学与哲学关系的进一步密切,是20世纪一个世界性的重要文化精神现象。以反传统姿态出现的西方现代主义各种文艺的兴起和嬗变,无不以西方现代哲学思潮的转向作为直接动因。中国传统文学渗透着东方哲学精神,这是...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以来,SSK的研究出现了实践转向。本文以倡导该转向的核心人物皮克林的研究工作为例,对其实践科学思想进行述评。本文认为,皮克林的实践冲撞理论对科学哲学、科学史和科学知识社会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其所强调的科学实践的真实时间中的瞬时突现和后人类主义的观点,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一 引言 西方社会学介绍到韩国已经过了半个世纪。上个世纪50年代,当西方社会学还没有开始扎根于韩国社会之际,它已经在自己的本土迎来了转换时期。西方社会学是近代理性的产物,近代理性根据近代科学的范式发展了社会学。近代理性以及其机械论的和原子论的世界观就成了理性主义一个人主义一科学主义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7.
文化哲学的现代性立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代中国文化哲学兴起的旨趣在于寻求一种阐解当代中国文化现象并反思中国现代化的成效与质量的哲学样式。这决定了中国文化哲学研究得以开展的现代性立场。但是 ,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 ,这一看起来确定无疑的立场还需要为自身的合法性作必要的辩护。由于当代中国总体的后发展现状 ,中国文化哲学的研究从客观上“滞后”于当代西方文化哲学。现当代西方文化哲学的演进大体上分为两个大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现代西方文化哲学在 19世纪末、2 0世纪上半叶的兴起 ,这也可以看成是对康德式的启蒙现代性思想的一种回复 ,现代性直接成为现代西方文化哲…  相似文献   

8.
梁徐宁 《社科纵横》2009,24(2):124-126,130
维护与传承中国传统的文化血脉,是现代新儒家的使命所在。唐君毅站在中国文化的本位立场,面对西学的冲击和新时代的要求致力于对传统的积极调适和改造。他以中国传统思想所具有的人文主义精神为视角审视科学在文化中的地位、价值,反对西方科学的功利主义的态度.主张以人文作为科学的价值范导,以人文超越科学。他认为通过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的结合,可以达到理想的人文世界,从而创造新形态的科学人文主义。  相似文献   

9.
周飞舟 《社会》2017,37(4):143-187
本文是对费孝通先生晚年思想转向之成因的研究。费孝通晚年的研究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力倡"文化自觉",由早年注重西方文化变而偏重于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对费孝通晚年著作的详细考察,本文认为,费孝通的思想转向是他在对中国现实社会的不间断的调查、实践和反思中形成的。这种思想转向是一种"社会科学"的转向,而不是文化立场的转变。本文以四个部分来论述这种转向的发生。前两个部分讨论费孝通晚年谱写的"两篇文章",即小城镇和乡镇企业研究、民族和边区开发研究。在这两个领域的经验研究中,费孝通都遇到了社会学和人类学上的挑战,他发现:乡村工业、民族和边区的发展都不只是经济社会政策的问题,甚至也不是经济和社会结构的问题,而是和其背后"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心态和文化有关。如何把握这些心态和文化,是本文的第三个部分,即费孝通晚年社会学方法论的主要内容。费先生从英国人类学家Leach因《江村经济》所提出的两个方法论问题入手,在生命的最后十多年里展开了漫长而严谨的反思。反思的结果一方面是对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新看法,也是对上述两个经验问题的总回答,另一方面是对"文化自觉"理论的方法论补充。本文的最后一个部分讨论的是费孝通作为一个社会科学家,晚年如何身体力行,在"差序格局"中"推己及人",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精神,是为真正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0.
张旅平 《社会》2013,33(5):29-58
德国社会学创建的年代正值经典(自然)科学处于顶峰的时代。在唯科学主义观念的影响下,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尤其是社会学方面一度盛行因果一元论的决定论。为了改变此种状况,韦伯把“价值分析”引入社会学研究,设立了因果性说明与意义理解两种研究进路。这不仅弥补了方法论的不足,而且还形成了文化意义的社会动力学。凭借此种方法,韦伯最终较为合理地解释了西欧不同地区以及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和社会现代性变迁问题,并为后人发明“轴心文明”概念和深化这一视角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后现代主义文化哲学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站在世纪之交的高度,回顾和反思20世纪的人类精神运动,揭示后现代主义文化哲学的发展历程和理论特征,指出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影响广泛的文化哲学运动存在激进的、批判的和建设性的三个维度,它们共同体现了后现代主义文化哲学消解科学主义思潮和人本主义思潮对立的倾向,在思维方式上引发了一场“后/反哥白尼式的革命”的理论特征;最后着重从后现代主义文化批评的滥觞和从“文化热”到“国学热”的转向两个方面,重点展示了后现代主义文化哲学对当代中国的影响,强调在发展中的中国进行深度文化启蒙,建构现代精神和人的主体性的必要性和长期性  相似文献   

12.
近代唯科学主义的形成及其实质朱红文唯科学主义实质上是唯自然科学主义,它是近代西方占主流地位的科学观和文化观。作者认为,唯科学主义把近代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当成了知识、智慧和真理的唯一形式,进而用自然科学来取代和否定其它非自然科学的文化形式,造成人...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理解与解释的关系及科学哲学的历史进程的分析,对国内学术界一种流行的见解——科学哲学发展中出现了“解释学转向”——提出质疑,认为科学哲学发展进程中历史主义学派实现的并不是“解释学转向”,而是“解释的转向”。  相似文献   

14.
因果性问题作为西方近代才出现的哲学问题,成为西方近代哲学史上最具现代哲学精神的哲学家休谟建构其人性科学首先和重点探讨的哲学问题.休谟的哲学立场和理论特色在其因果论中得到集中反映和体现,历史影响深远和广泛,也常常遭受攻击和被误解.本文在近年来学界对休谟因果性问题的新的解读的基础上,根据对休谟哲学的性质的把握,以及对休谟因果论的思想进路的深入理析,认为休谟从人性入手研究哲学,其因果论的实质是人性科学视域下的人性与认识的关系问题,或者说是认识的人性根源和根据问题.休谟因果论具有鲜明的人性论特征以及心灵哲学倾向,开辟了一条研究因果性问题的主体之路、人性之路、心灵之路.  相似文献   

15.
翟学伟 《社会》2007,27(3):1-1
西方社会学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成长起来并服务于政府与其他社会组织的社会科学,因此它的知识传统具有一种职业性的立场。比较其他相关学科,这一立场导致了社会学很难给普通个体带来什么收益,由此社会学不是像它自己声称的那样有使个体增益的用途。若想改变这种局面,社会学需要重新认识社会结构与行动之间的关系,发展出一套演绎性的知识体系。而社会交换论及其延伸是这一转向的前兆,它给个人立场的社会学以希望,也为中国本土研究重构这一立场带来了契机。  相似文献   

16.
佟新 《社会理论》2001,(1):48-55,16
社会性别不平等的根源何在?这是近20、30年来性别社会学和女权主义理论一直寻求答案的问题。分析的视角很多,有从文化的角度,也有从政治权力的角度,但更多的是分析是来自经济和劳动的角度,本文主要展示近30年来西方社会学对妇女劳动和性别不平等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在西方管理学范式的领域中,范式维度被视为影响研究设计和范式取向或指向的一个重要变量.本文总结了西方管理学范式的三种维度,即科学主义范式、人本主义范式和文化主义范式,指出文化主义范式是管理学范式的又一次重大变革.  相似文献   

18.
俄(苏)和中国的科学哲学同属马克思主义传统,但各有特点.俄(苏)科学哲学的基础是苏联时期的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研究,20世纪60年代发生的"认识论转向"促成了俄(苏)科学哲学的兴起.中国科学哲学的产生根源于自然辩证法研究范式的转换.中俄科学哲学的比较研究,既可以揭示哲学的民族性,更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各自民族的文化个性.  相似文献   

19.
“语言的转向”的哲学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问题已经在本世纪的哲学中获得一种中心地位。”①不知有多少现代西方哲学家发出这样的感慨。哲学家们甚至把20世纪哲学这一新的特征称为“语言的转向”(theLinsuisticTurn),以把它与哲学史上发生的近代哲学认识论转向相提并论。语言为什么会成为哲学的主要对象?在哲学上,语言灰姑娘式童话般地取得重要地位,又意味着什么?这需要我们对“语言的转向”进行哲学反思。所谓“语言的转向”,就是指以分析哲学为代表的现代西方哲学实现的哲学主题的转换,即由近代哲学认识论研究转向语言哲学的研究。罗蒂把它概括为.“要求通过改革…  相似文献   

20.
当代社会的复杂变革使对于人类的认识方式的讨论及对于人的本质和存在的哲学观念的阐发成为迫切的理论需要。本文的题目述及这方面的两个不同而又相关的问题,它们都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第一个问题是随着把对于人的关注纳入这一哲学学科的对象而产生的认识论领域里的变化。认识论转向探索人,这种转折对于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和价值学等一些学科的现实立场来说,已不足为奇,它们证明了认识活动的环境的和价值的规定性的鲜明特点,对界定科学之作为人在宇宙中的社会文化存在形式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