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近年来中国农村地区出现高价聘礼现象,西海固回族社会亦是存在着高价聘礼现象,理解西海固回族高价聘礼现象需将其放置于乡土中国的特定语境,既要看到聘礼本身为一种带有博弈性质的财产转移,同时乡土社会中的面子观和婚姻市场中稀缺资源的竞争,导致了西海固回族高价聘礼的出现.高人情伴随高价聘礼出现,客观上起到了困境中经济互惠互助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作者在宁夏南部单家集村所做的田野调查为基础,着重运用政治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回族村庄社区中的权力结构及其功能进行了初步分析.作者认为,回族村庄社区中至少存在着村干部、乡老集团和阿訇阶层三种权力,这三种权力的互动与运营状况不仅关系到村庄公共资源的配置效率和国家政策在地方社会的到达程度,而且直接影响着乡村回族社区的社会秩序和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3.
今宁夏南部山区回族中的部分家族堂号,与其他民族及居于东南地区的回族相比,存在历史上溯期短、极少悬挂于门厅等特点。在家族堂号发展式微的今天,宁夏南部山区回族仍强调家族堂号,这与家族堂号在回族间承担着承载历史、标记家族、指导婚姻等重要文化与社会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4.
南阳回族通婚圈缩小现象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阳回族通婚圈缩小现象透视杨运鹏南阳市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辖宛城、卧龙、唐河、新野、社旗、桐柏、方城、南召、镇平,邓州、内乡、渐川、西峡共2区10县1市,是河南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市。笔者用四年多时间对全市13个县(区、市)的800多户回族家庭进行了...  相似文献   

5.
撒军 《回族研究》2006,(1):145-147
“人情”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这种类属“世俗文化”的文化现象由于各民族文化的形成背景、发展经历等诸多因素的不同而尽显差异。这些普遍存在于我国社会中的“人情”在回族乃至宁夏南部回族聚居区的个案表达又独具特色。本文试图从中寻找“人情”在回族聚居区所形成的“人情圈”的表达内容、表达方式及运作的独特程序,从而确认“人情”是回族民众相互交往和“社会支持网络”的重要准则和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滇省夷人图说》是清嘉庆时云贵总督伯麟主持编修的云南民族图册,该图册描绘了云南108种民族的外貌特征、生产生活场景,以及风俗习惯等内容. 《滇省夷人图说》中有12幅记录少数民族婚俗的图画和图说,本文从聘礼、迎亲习俗、媒妁以及通婚圈四个方面入手,解析了图中所反映的清中期云南民族的婚俗文化.  相似文献   

7.
宁夏南部山区回族教育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夏南部山区回族教育现状分析陈晓虎“陇中苦甲天下”,宁夏南部山区是陇中的一部分,也是全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聚居着全宁夏68.3%的回族人口。由于这里山大沟深、天旱少雨、低产多灾、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再加上人们观念陈旧,同汉族聚居区比较,各项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姻亲纽带与通婚网络是社会学、人类学中国乡村研究领域的重要论题,不少学者从市场圈和地域因素等角度对其展开探讨.近年来,沿着文化及信仰要素的分析进路,关注中国乡村宗教的研究者也注意到姻亲纽带构建与宗教信仰维系间的密切关系.本文以对冀中若干天主教群体的田野研究为基础,探讨和反思了市场、地域和信仰因素对乡村天主教姻亲纽带的影响,指出:市场性、地域性因素可以解释华北普通村民的通婚状况,但不适用于当地天主教群体;乡村天主教表现出以“内婚制”为依托的凝聚模式,信徒在总人群中的较低比例不会削弱其教内通婚取向;天主教徒姻亲纽带包含有世俗性和宗教性双重属性,显现出影响当地天主教维系和发展的“双刃剑”效应.  相似文献   

9.
在宁夏许多回族聚居的乡村,都有别具风格的回族特色村寨,让人从中感受到浓郁的回乡风情和深厚的回族文化底蕴,也感受到宁夏新农村建设的风貌。永宁县纳家户村,就被许多游客称为中国最有特色的回族村寨。中华回乡文化园、百年清真古寺——纳家户清真大寺、中华回族第一街、纳家户大院,构成了集回族历史文化展示、旅游、购物为一体的回族特色村寨,被评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规划用地57亩、建筑总面积1.6  相似文献   

10.
西海固     
《中国民族》2008,(11):28-28
位于宁夏南部山区的西海固,是宁夏固原市的西吉县、隆德县、彭阳县、泾源县、原州区,以及中卫市的海原县和吴忠市的盐池县、同心县等8个贫困县(区)的总称。在这片总面积3.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宁夏全区70%的回族人口。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跨文化的比较研究方法,对中国少数民族聘礼的种类与消费结构、聘礼的名目及社会功能以及聘礼运作规则等问题做了探讨.文章认为,加强对聘礼的跨文化比较研究,对于人们认识婚姻缔结过程中不同个体和群体的特殊需要,以及各个民族有关婚姻家庭的社会文化规范,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生产力发展是交往的基础.民族平等和经济进步是族群婚姻互动的前提.文章运用交往与民族融合的理论,分析贺州各民族、族群交往及婚姻互动的演变过程.认为族群交往与婚姻互动是由族群内部产生的、源于族群本身内力推动的、自然的、自觉的演进过程.这个过程,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平等政策和地方各级党政干部的正确引导、推动.族群关系融洽,离不开交往与接触,而婚姻互动又是交往与接触的必然结果.这一结果反过来促进各民族、族群间的融合.  相似文献   

13.
黔东南苗族婚姻习惯法及其社会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金全  郭亮 《民族研究》2005,1(5):69-77
苗族婚姻习惯法可分为实体习惯法和程序习惯法两大部分。前者包括有关婚姻缔结的规定,后者则主要涉及嫁娶的运作方式和婚姻纠纷的解决机制。本文通过对黔东南苗族婚姻制度的研究,讨论习惯法存在的价值合理性,并思考习惯法在与国家法的二元互动过程中的现代意义。本文还就法的本土资源与法制现代化的结合做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4.
吏前时期的婚姻形态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而其中群婚时期的存在与否尤为争论的关键.通过对史前婚姻形态和所谓的群婚时期进行了解.对群婚这一阶段是否存在提出质疑.从而分析出在史前阶段并不存在群婚这个时期的可能性,并由此对人类早期的婚姻状况进行一些大胆的推测.  相似文献   

15.
A村是位于中国广西边境地区大新县的一个村庄。该村村民主要是壮族,和越南邻村边民属于同一个民族。自从20世纪80年代末中越关系改善以来,该村与越南邻村边民之间的跨国婚姻越来越多。但是,这类逐渐普遍的跨国婚姻,由于种种原因,难以有正常的婚姻登记,导致这些越南妇女难以取得中国户籍、国籍,从而产生了国家、群体、自我身份认同三重危机。作为中国家庭的重要成员,这种身份认同的危机带来了明显的负面后果。走进这些越南妇女的内心世界,可以感受到她们在社会身份认同方面的无可奈何。加强对这种跨国婚姻现象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6.
跨国婚姻作为历史上一种边境地区人群的常态化通婚形式,因民族国家边界管理方式的存在而演变成为边境地区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中国大陆学者在跨国婚姻的动因、身份困境与管理机制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但仍未能形成一种具有社会文化整体观观照的研究范式。其核心原因是未能将边地社会的历史发展脉络、国外学术界关于跨国婚姻的研究及边地社会整体性的社会网络纳入到综合讨论之中,因此显示出了个案研究丰富,而研究深度、广度稍显不足的状况。所以,我们需要结合实证研究,综合三种研究视角推进跨国婚姻研究。  相似文献   

17.
新疆少数民族婚姻习俗及伊斯兰习惯法与国家现行婚姻法之间存在着基本原则、婚姻成立的实质要件和形式要件等方面的冲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让国家制定法与伊斯兰习惯法对接,充分协调好国家现行婚姻法律制度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补充条例与伊斯兰习惯法的关系,减少或消除二者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18.
本文比较详细地阐释了达斡尔族男婚女嫁的一系列程序。从其订婚、结婚、离婚、再醮入手 ,深入浅出地剖析了达斡尔族婚姻习俗的全过程以及解放后的变化 ,体现了达斡尔族鲜明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9.
在桂滇交界地带驮娘江流域的约 30万壮族人中 ,至今仍盛行着一种女娶男嫁、男从女居的婚姻形式 ,壮语称之为“欧贵”。在实行欧贵婚姻的社会里 ,没有婆媳、姑嫂、妯娌的关系 ,夫妻和睦 ,家庭和气 ,社会和谐。欧贵婚姻具有传宗接代、养老抚幼、调济家庭男女余缺、保障穷人婚配等功能。稻作农业和相对封闭的环境是欧贵婚姻得以长期存在的条件。现在 ,欧贵婚姻已同当代社会自然接轨 ,成为自主婚姻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蒙古族传统社会制度具有宗法性,这种宗法性在婚姻制度上有充分体现;蒙古族宗法性婚制具有宗法等级特征和显著的神权色彩;新中国建立后,蒙古族的宗法性婚制经历了复杂而漫长的演变过程;掌握这种演变过程,有助于尊重民族传统文化和构建蒙古族地区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