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在打开电视,即便不是“沙发土豆”的非电视迷也能明显地发觉,除了电视剧,最火的节目就是各种各样的“选秀”了,相对前些年盛行的“综艺”节目来说,“选秀”类节目最颠覆性的改变在于:再看不到明星们高高在上地作秀,平民观众的参与互动成了节目的主体。从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到央视的“梦  相似文献   

2.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基于网络空间的社会舆论表达成为常态,网络成为主流媒体强化正面宣传、引导舆论走向、进行舆情治理、传播主流价值的核心阵地。人工智能驱动网络舆论生态中舆论主体、客体、环境及规则的全面变革,引发了主流媒体网络舆论引导的逻辑转向,即引导理念上从“用户本位”到“场景为王”,运作机制上从内容生产到“内容+关系”的双向融合,技术路径上从协同引导到智能化治理体系的建构,效果评价上从工具理性到工具与价值理性的平衡。  相似文献   

3.
从节目主持人“潇华姐姐”到作家,再到“快女”评委,安妮玫瑰擅长跨界“作业”。她主持、执导的晚会、竞赛、专题等种类节目多次在全国及省级赛事获奖,  相似文献   

4.
李丹 《国际公关》2012,(1):85-85
从郭美美到卢美美,从味干拉面到达芬奇,2011年的舆论风波此起彼伏,卷入其中的企业与组织身处舆论的风口浪尖上,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微博来了,如何说,说什么,成为关系到企业“生存还是毁灭”的命题。  相似文献   

5.
早间电视新闻节目的“欣欣向荣”,除了与节目的信息量大、新闻的新鲜度、气氛轻松以外,还与节目的内容和形式的不断推陈出新息息相关。但从早间节目被引进国内到现在,只有极少数的节目依旧吸引着受众的目光,而大多数节目,还停留在新闻联播的套路上,收视率不甚理想。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媒介环境下由媒体主导的"公共领域",可以形成媒体主导的舆论话题,进行议题设置。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舆论引导面临着困境与挑战,表现为舆论表达的不一致性及冲突日益尖锐、舆论引导由一元化主导转变为多元化共存状态,以及舆论引导话语体系的消解与重构。广播电视媒体的突破与转型主要是舆论引导理念的转型、舆论引导功能的转型、舆论引导机制的转型。形成新的舆论格局和舆论引导的途径在于创新节目内容制作、传播途径,实现传统广播电视与新媒体的共融共享;舆论引导主体多元化、客体分层化、议题多领域化;充分发挥舆论领袖双管齐下的舆论引导模式。  相似文献   

7.
5·12汶川大地震灾情发生后,中国政府和各级媒体及时的、真实的报道,有效地避免了公众的恐慌情绪,减少了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媒体由以前的“及时上报”到如今的“主动播报”,在危机传播中担负起引导舆论、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责任,极大地提升了中国政府在国际传播中的形象,是舆论引导方式的一种巨大进步和革新。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当代舆论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对舆论发生途径的传统观点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进而提出了“点燃式”与“压燃式”两种途径。还归纳总结了当代舆论形成与发展的线型模式、热力学假设方程模式与动力学模式,对纷繁复杂的舆论运行情况作了一些“程式”性分析。  相似文献   

9.
阿丘,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主持的节目有《社会记录》,并与张泉灵搭档主持过《人物秀》等节目。2006年6月世界杯期间,由阿丘主持的《我看世界杯》栏目,以轻松访谈的形式与众多“球盲”明星聊足球,聊世界杯。整个节目的理念,就是力争使不懂足球或者对足球稍有了解的观众了解世界杯。而主持人阿丘更被大众奉为“最有趣的扫盲专家”,人气的旺盛程度竞远远超过了众多参加节目的明星,他的许多诙谐的语言也在网络上广为流传。但是,阿丘在刚进中央电视台主持《社会记录》时,曾被观众认为是央视最没有“新闻脸”的新闻主播。谈到这段从被观众否认到承认的艰难历程,阿丘深情地说:我有个有理财眼光的老婆,她一直认定我是“潜力股”,并把我一步步培养成了一只“绩优股”。  相似文献   

10.
主持人的排练演播,排练是基础,演播是应用,“排”、“练”、“演”的最终目的——“播”,主要是指口头语言的表达。通过列举不同角度的生动的主持实例,作者进行了点评式分析,简要地总结了节目主持人“排练演播”语言的艺术境界:从排练到演播,是逐步凝聚感受,锤炼主持人个性形象的过程;演播只是表达的工具,展示心灵,实现主持人和受众之间心与心的交流才是目的;演播只有蓄满激情,才能感染受众,实现节目宗旨。  相似文献   

11.
赵卿 《社区》2009,(10):22-23
每天清晨6点,洪建社区的王大妈都会赶到洪泽县影剧院门前的休闲广场,参加“夕阳红艺术团”的节目排练。在现场,大妈自豪地说:“这些节目都是我们自编自演的,有腰鼓、扇子舞、太极拳等,不光自娱自乐,我们还常到社区各单位和居民点去演出,已经演了40多场了。身体又结交了朋友,社区真正让我们感到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相似文献   

12.
“学费贵、上学难”的舆论是在我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中产生的问题,但并不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主要矛盾。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待舆论要保持一定的理性,对“学费贵、上学难”要作认真、具体的分析。当前,“上学难”已不是问题,而解决“学费贵”的根本出路在于制度的创新。解决“学费贵、上学难”的问题,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为中心,以全面协调可持续为基本要求,以统筹兼顾为根本方法,以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为终极目标。政府要进一步增加对高等教育的投入,高校要把筹措资金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各项收费,尤其是学费要尽早引入价格机制,要进一步深化高考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助学贷款制度,使贫因家庭子女上得起学、上好学。  相似文献   

13.
《淮南子》在迎合老庄以自然主义为主的文艺观的同时,也以积极的态度关注人生,关注现实,走了一条既秉承老庄又悖离他们的新路。秉承的焦点在于:文艺源泉归于“道”,审美理想归于“真”,艺术精神归于“情”。悖离的因素在于:从“言道”走向“物感”,从弃礼乐到提倡礼乐教化,从尚自然美到尚崇高美。  相似文献   

14.
以唐骏“学历门”事件为例,分别从网络舆论形成的心理场、网络舆论背后的心理失衡与媒介表达、网络舆论中网民的媒介期望与心理均衡三个方面论述了网络舆论形成的心理机制。在网络舆论形成的心理场中,网民由社会事件引起心理失衡,到寻求网络媒介的舆论表达,再到心理均衡,是网络舆论形成的重要心理动因。  相似文献   

15.
马富臻 《国际公关》2022,(8):147-149
通过对海南卫视《潮起海之南》的传播宗旨,紧扣栏目主题,深度聚焦海南自贸港建设,以及栏目定位、节目样态和节目带编排、融媒传播方式,呈现《潮起海之南》如何凸显特色化、立体化的专题节目传播特色,如何“点面结合、高低搭配”,逐步形成宣传海南自由贸易港最具传播合力的电视专栏,为进一步加快海南自贸港建设发挥舆论引导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昝爱宗 《21世纪》2000,(5):44-45
作为“喉舌”的新闻媒体一直以宣传工具的形象而被动存在着,而以维护社会良知、坚守正义为准则、致力于新闻职业化进程的新闻媒体却一直在无法可依的夹缝中畸长着。记者被打,来访被抵制,记者到底有没有职业性质的舆论监督权不明不白。到底是“舆论监督”,还是“监督舆论”已成为一个极其现实并亟待解决的老大难问题。 在一个公民社会,新闻自由是必备的先于一切的目标。而新闻记者的各项权利是服务并从属于公民的知情权利的,新闻媒介及其工作者应当享有传播信息及社会事件真相的权利。对新闻自由的保护,不仅在于一般地确认自由,更重…  相似文献   

17.
我国演艺活动中的节目主持人古已有之,其中记栽较为翔实的是宋代。宋代演艺活动中的节目主持人有一个十分有趣的名字——“竹竿子”,那是因为他们在主持节目时手里拿着一支“竹竿拂尘”。“竹竿子”多由教坊内的“参军”担任。可能是因为他们擅演“参军戏”(类似今天的相声),口齿伶俐,能够胜任这一举足轻重的任务。一个节目将上场,先由“竹竿子”上前致语,“勾”出节目,相当于今天的报幕;表演结束时,“竹竿子”还要再上台,念七言诗一首,然后以“歌舞既阑,相将好去”之类的话语送别观众。也有不用“竹竿子”的,由演员自己报幕介绍,叫作“自勾”。“竹竿子”有时可根据需要作变通,不拿“竹竿拂尘”,而拿其他东西主持节目,如每年春天诸军聚集宝津楼下,为皇帝表演百戏。由于是广场演出,而且率先登场的又是声势浩大的锣鼓表演,故而“竹竿子”也手摇双鼓上台致语了。  相似文献   

18.
我国电视节目的编排走过了三个阶段,即:节目播出阶段、栏目化阶段、板块模式阶段,大体遵循着节目由松散到紧凑、信息由分散到集群化的发展过程。电视新闻杂志节目作为信息集群化节目编排的方式之一,它首要的和赖以成名的特点就是采用“杂志性”的编排方式.以松散而又相互呼应的板块结构形式,营造新的整体概念。在内容上有了更大的张力.覆盖面更深更广,赋予了电视新闻节目独有的综合魅力。同时,评论的主观性特征也为主持人的演播方式与新闻内容之间的联系和互动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9.
袁敏 《社区》2009,(4):52-53
2008年12月28日,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区东山社区组织辖区内居民130余人来到集发农业观光园游玩。社区为大家准备了“家家户户插秧忙”、“大珠小珠落玉盘”、“贴鼻子”、“卡拉OK大家唱”等各种趣味性互动节目,大家玩得热火朝天,完全忘记了冬日的寒冷。这边插秧的大妈们你追我赶;  相似文献   

20.
苹果拜物教是我们时代的隐喻,尽管苹果有理由受到人们的崇拜,但崇拜的方式却值得反思.事实上,当舆论把iPhone4S解读为iPhone for Steve时,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向我们指出了以iPhone女事件为代表的苹果拜物教现象的真相.如果说“商品拜物教”是iPhone拜物教的本质,那么产生“苹果拜物教”现象的根源既不在于苹果公司,也不在于“果粉”,而在于当下中国特殊的社会环境与教育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