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手机媒体是当今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文章通过阐述手机媒体的特点,深入分析了其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学习方式和阅读习惯、价值观的影响,从社会、手机媒体、学校教育、大学生自身几个方面讨论了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手机媒体。  相似文献   

2.
手机的社会化媒体是当今人们使用手机的重要原因,也占据了使用时间的大多数,大学生群体对于手机社会化 媒体的使用尤其突出。作为一种媒介形式,手机社会化媒体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了多种影响和效果。文章试图从手机 社会化媒体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入手,分析其影响类型,从而对其使用群体的媒介接触行为进行反思和思考。  相似文献   

3.
手机媒体已经成为青少年建构亲密关系与接入社交网络的代码,有助于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建立。青少年会在社交场合选择使用手机作为自我隔绝的一种途径,造成“在场的缺场”,却与外部空间的他人产生认同。手机虚拟社区的出现进一步强化了青少年社会认同的实践过程。青少年借助手机消费来表达和传递意义,表现其生活方式,建构身份并协调与他人的关系,但他们容易被消费欲望所俘获,从而导致自我认同的感官化和肤浅化。  相似文献   

4.
中国手机媒体发展前景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日本I-MODE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和不足之处,指出无论是从技术上还是从企业模式上,手机媒体在中国的发展都不可能直接拷贝I-MODE模式,只能以I-MODE为借鉴。中国电信发展迅速,手机媒体在中国现阶段发展的重点是手机短信,手机短信市场巨大,但在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虚假与不良信息传播、侵犯个人隐私、信息垃圾、信息安全等。然而可以预见,随着3G在中国的逐渐普及以及相关法规的完善,手机媒体将实现网络化、宽带化,将带来一个巨大的媒体市场。  相似文献   

5.
手机媒体的现状与前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尽管手机是作为人际语音通讯工具而诞生的,但由于与互联网的结合,使它越来越具有综合性媒体的特征。结合国内外数据和案例,梳理出目前手机媒体的应用状况,并对其传播特征和发展前景进行初步的分析。从媒体内容上看,手机应用主要包括手机小说、手机新闻、手机电视和手机学习等几类。手机是互联网的延伸,因此手机同样具有数字化、互动性和多媒体性。但手机又是一个移动终端,设备的便携性要求其传播的信息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以满足随时、随地的互动要求。随着3G手机的普及,手机媒体的功能将更加强大。手机有望成为继第四媒体之后的第五媒体,成为新一轮的研究和应用热点。  相似文献   

6.
随着手机媒体的日益发展,如何对其实施有效的管理,这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研究命题。围绕此命题,文章借用问题管理思维模式,尝试建立起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以挖掘问题为基础、以表达问题为辅助的手机媒体管理模式。据此,文章对手机媒体问题进行了界定和详细的类目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出以动态性、协同性、综合性为主要特征的手机媒体管理思维框架。  相似文献   

7.
随着传播新技术、新形态与新机构不断涌现,"多媒体"、"全媒体"、"跨媒体/跨媒介"、"媒体融合/媒介融合"、"自媒体"等新概念及新名词也不断出现。然而,由于对"媒体"和"媒介"两个核心概念的混淆不分,这些延伸概念也显得交叉重叠界限不明。由此,对"媒介"、"媒体"及其延伸概念进行辨析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8.
手机媒体的出现与使用,使政府信息广泛传播,但由于国家及相关部门对手机媒体缺乏严格的监管,再加上手机媒体信息发布平台主体趋向于多元化发展,内容庞杂,较难对其进行监督,使政府在运用手机媒体发布信息的过程中,信息的权威性受到极大的影响。因此,运用案例对比分析的方法,从信息权威性的基本含义及手机媒体平台特征的角度出发,提出从信息源、信息接收过程到信息接收方的全面提升手机媒体发布政府信息的权威性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手机媒体是一种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四大媒体之后出现的、以手机为载体的媒体,手机媒体传播的特点是即时的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结合,我们可以称之为"人际大众传播"。本文认为,作为"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重要成员,手机媒体对大众传播的广泛参与,优化了传播过程,弥补了以往大众传播的缺陷,同时也打破了主流媒体原有的传播思路与格局,对主流媒体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手机已成为大学生须臾不离的社交工具,手机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在思维方式、言行举止、道德观念等方面都发生着变化。通过探析大学生对手机媒体的认知现状,进而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纳,并从高校的角度提出了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手机媒体“快速入侵”大学校园,对大学生主题教育带来一系列的变化。大学生“低头族”增多,对手机产生依赖性等都迫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主题教育进行新的思考,树立手机校园文化理念,加强主题教育引导和监管,建立手机网络信息反馈机制等。  相似文献   

12.
手机媒体作为音乐传播的一个新途径,如今不再仅仅应用于生活中人际通讯,还影响着音乐文化的大众化传播。在这个文化快餐化的时代里,手机多功能的整合无疑为音乐的大众化传播提供了一个新的窗口。手机在传播与接受方面的随意性与个性化特点,使之与传统的传播媒体相比,具有了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手机作为人际传播的一种重要形式,与人类的关系越来越紧密。随着手机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它所承载的人际传播意义内涵有了很大的拓展,越来越体现出互动性、个性化的特点,开创了人际交往的新方式。本文从手机语音传播、手机短信传播、手机微博传播这三个方面入手,研究手机媒体在人际传播视阈中所呈现出的新特质以及对于个体自我形象建构的新意义。  相似文献   

14.
华人移居泰国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自泰国建立起第一个独立王朝素可泰王朝以来,就有第一批中国人移居泰国。此后,华人移居泰国从没有间断过。在与泰族人几百年的和平友好相处中,华人把中国文化带入泰国,给当地造成了深刻的影响。泰国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中国文化的浸染,尤其表现在文学、建筑艺术、宗教、医药学、科学技术、风俗习惯等方面。中国文化能够在泰国传播的原因首先是因为中华文化本身具有强大的魅力,其次是因为泰民族具有包容外来文化的胸怀。  相似文献   

15.
智能手机功能的日益强大推动了手机媒体的兴起,进而对在校大学生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挑战的同时也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在分析和研究手机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影响的基础上,控制手机媒体的负面作用,充分利用手机媒体的优势,发挥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谈网络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文化是一种新兴文化,它正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类文化的内涵。本文就网络文化的基本特征、网络文化对社会的正负面影响,以及如何发挥网络文化的积极作用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7.
在传统媒体提出的全媒体发展战略中,手机领域的媒体融合则成为颇受青睐的发展领域之一.各传统媒体依据自身资源,发挥手机传播特点,利用手机增值业务,纷纷向手机领域探索,创造出了手机报、手机网络、手机视频、手机电视、手机出版等融合形式,使手机由原来单纯的移动通讯工具发展成为强大的媒体终端.但手机媒体的融合目前也面临不少困难,如技术瓶颈、内容匮乏、盈利模式不清晰等,而运营模式中内容生产商的弱势地位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因为移动通信运营商凭借其对渠道的主导来控制产业链,以获得利益最大化,不仅对作为内容运营商的各类媒体的利润造成伤害,而且还导致了手机视频领域的渠道之争.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引导运城幼师高专女大学生真正贯彻依法治国并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未来的幼教岗位上依法执教,采用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阐释了手机媒体环境下培育运城幼师高专女大学生法治观的必要性,手机媒体对幼师女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提出了运用手机媒体加强运城幼师高专女大学生法治观培育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9.
从当代日本媒体社会看耻辱感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耻辱感”是日本人日常行为的驱动力的基本因素之一。而当今日本社会高度发达的经济和媒体,进一步强化了这一“耻辱感”文化。日本民众的耻辱感深层心理促进了日本社区集体意识的形成,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当前,公民社会理论再度流行并逐渐成为当代学术领域的热门话题。国内学术界纷纷运用公民社会理论分析中国公民社会组织体系和制度环境,为国内公民社会研究拓宽了视野,提供了有益借鉴。本文通过对公民社会概念的考察,引入社会产品理论,从新的视角界定公民社会在中国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