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末,在外蒙古独立活动中,沙俄通过政治、军事、经济等活动对外蒙古进行了侵略,扮演了不容忽视的角色.日本也曾觊觎外蒙古,但沙俄的挑唆和侵略以及日本的威胁都不是外蒙古独立的直接原因.本文通过对史料的进一步挖掘,认为外蒙古独立的根本原因是清末逐渐削减对蒙古王公以往的优待,甚至勒索,而新政的推行,尤其"垦荒"成为外蒙古独立的导火线.  相似文献   

2.
“外蒙古”一词最早出现于清初。外蒙古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由于国际国内的环境不同,外蒙古曾经历了三次“独立”:1911年11月30日第一次;1921年7月第二次;1945年10月第三次。三次情况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论及的蒙古,包括内外蒙古地区,当时均属中国版图之内。在蒙古问题上,孙中山表现出坚定的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和主张,这主要体现在:孙中山关注蒙古形势,反对沙俄对蒙古地区的侵略;孙中山的“五族共和”思想,得到了蒙古民族的积极响应;孙中山热切期盼蒙古民族的兴旺发达,希望在“五族共和”的旗帜下,蒙古地区进入一个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阶段,恢复古老蒙古民族的骄傲。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外蒙古和内蒙古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的政治走势不同。但是,孙中山的思想,对蒙古民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当今东北亚经济合作与发展,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新疆地处西北边疆,疆域广阔,资源丰富,民族杂居,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从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以来,就为俄、英等列强所觊觎。与喀尔喀蒙古毗连的阿尔泰是新疆北部重镇,早在十八世纪三十年代就由乌里雅苏台定边左副将军管辖,乾隆征服准噶尔后隶属科布多参赞大臣统辖。鸦片战争前,沙俄军队多次进入这一地区,扩张蚕食之心十分明显。辛亥革命爆发后,沙俄乘机策动哲布尊丹巴等一小撮反动王公活佛,拼凑临时政府,宣布外蒙古“独立”,唆使其攻占乌里雅苏台、科布多,进犯阿尔泰。对沙俄的侵略活动采取何种对策,是杨增新面临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5.
1921年外蒙古“二次独立”事件中,外蒙古的大量内地商民沦为难民并纷纷逃离,其中库伦和恰克图的大部分难民进入俄国境内,最终被中国政府和东北当局接运回国。对于库恰难民的数量,各种文献中记载不一,结合当时实际以及对文献记载的考证,库恰难民人数应在5万左右。  相似文献   

6.
1911年外蒙古宣布“独立”后,沙皇俄国又唆使呼伦贝尔的统治者乘机脱离中国。中华民国成立后,中俄政府就呼伦贝尔的统治权问题进行了多年的交涉,直到俄国十月革命后,中国才逐步恢复了在呼伦贝尔的完全主权,维护了领土的完整。  相似文献   

7.
日俄战争,是沙俄和日本分割中国和朝鲜的帝国主义战争.在这场战争前夕,沙俄和日本背着中国政府和朝鲜政府,进行了一场无耻的外交谈判.对于这场外交战,苏联史学界一直认为:沙俄政府在谈判中作出了日本所要求的“让步”.沙俄所以让步,是因为对战争“没有准备”,或“准备不足”;“不想和日本打仗”①.这种见解,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本文试图根据历史事实,阐明沙俄推行的帝国主义战争政策的实质,澄清苏联史学界在这个问题上制造的混乱.  相似文献   

8.
二十世纪初,内蒙古东部地区成为日俄侵略的重要目标。沙俄多次策动蒙奸蒙匪搞“独立”活动,目的在于利用蒙匪作为奴役中国的过河卒,完全占领内蒙古地区。日本一方面不断策动蒙奸制造“独立”事件,一方面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大肆对内蒙古东部地区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侵略。由于两个帝国主义国家的侵夺,使内蒙古东部地区的民族危机出现了空前严重的局面。  相似文献   

9.
1911年12月,外蒙古上层王公贵族利用中国南方辛亥革命之机在俄国的支持下脱离满清王朝。这为俄国改变在外蒙古地区的贸易地位创造了有利条件。由此,俄国在短期内主导了外蒙古地区的贸易。但在俄国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中国内地商人的有力竞争等诸多因素影响下,俄国在外蒙古地区的贸易影响迅速弱化。至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之时,俄国工业品几乎停止输入外蒙古地区。总之,从1911—1917年,俄国在外蒙古地区的贸易经历了一个畸形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唐努乌梁海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16—17世纪末,沙俄不断向西伯利亚扩张。17世纪以来,沙俄殖民侵略以“渗透”方式步步侵入唐努乌梁海。20世纪初,沙俄利用中国政府的腐败与贫弱,在没有任何条约的情况下,以“保护”之名侵占了唐努乌梁海。1919年中国政府收复唐努乌梁海,但1921年苏俄红军为追剿旧俄白军又重占唐努乌梁海,并于1944年把它作为一个自治共和国(图瓦)纳入苏联版图。  相似文献   

11.
苏俄红军在未得中国政府同意下,以追剿旧俄白军之名,自1918年起,先后大批侵入和占领中国外蒙古,拒不撤出。苏军在外蒙古扶持蒙古人民革命党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国。苏联政府通过《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迫使中国国民政府承认“外蒙古独立”。  相似文献   

12.
张祖涛 《源流》2011,(3):18-19
清朝末年的腐朽与民国初年的动荡政局,为西方列强在中国边疆兴风作浪提供了时机。1911年外蒙古分裂派王公哲布尊丹巴等在沙俄支持下聚会于库伦,决定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熟知中国国情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十分重视民族工作。早在1922年7月党的二大宣言中就提出了“蒙古、西藏、回疆三部实行自治,成为民主自治邦”,“用自由联邦制,统一中国本部、蒙古、西藏、回疆,建立中华联邦共和国”。1928年7月,党的六大又提出了“统一中国,承认民族自决权”的主张。1934年1月,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提出:“承认中国境内少数民族的民族自决权”,“蒙古、回、藏、苗、黎等,凡是居住在中国地域的,他们有完全自决权,加入或脱离中国苏维埃联邦…  相似文献   

14.
外蒙古现代民族戏剧文学是从1921年蒙古人民革命取得胜利后生成并发展起来的,第一部革命剧是S.宝音尼木和1922年创作的历史剧《三多办事大臣》。外蒙古“国立中央剧院”于1931年建成,诞生了第一批剧作家和专业演员,从此蒙古民族戏剧文学步入新的发展轨道。从20年代外蒙古的戏剧艺术中能够看到中国传统舞台艺术的影响,这对深入研究和探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蒙古文戏剧文学及相互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日本东京外大“蒙古史料诸问题”学术讨论会纪要1993年11月26日至27日,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亚非语言文化研究所(简称东京外大AA研)在该所主持召开了“蒙古史料诸问题”国际学术讨论会。出席会议的有日本、中国(大陆)、蒙古三国学者,以及日本和来自中国,...  相似文献   

16.
袁世凯在外蒙古自治中的外交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初年,袁世凯任临时总统后,外患频频。俄国策动外蒙古“独立”,企图把外蒙置于俄国的殖民地。当时,针对外蒙古危机,袁世凯对蒙古进行安抚,希冀和平解决,同时寄希望于列强主要是俄国的调停。在中、俄交涉中,袁世凯在初期对俄的领土野心进行抵制,极力争取外蒙古的主权。但由于俄国的政治讹诈、国际环境的孤立,国内政局的动荡和为了政权的巩固,袁世凯最终妥协,放弃了对外蒙古的统治权,只获得空头“宗主权”。但这种妥协是被迫的外交让步,并非单纯的“卖国”。  相似文献   

17.
清代"喀尔喀"分为"内喀尔喀"和"外喀尔喀"蒙古。"内喀尔喀"由5个旗组成",外喀尔喀"指的是漠北喀尔喀蒙古,又称外蒙古。漠北喀尔喀基本国势及与沙俄、漠西蒙古的政治军事经济等多种关系、漠北喀尔喀归附清朝的挫折过程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中苏关于外蒙古问题的交涉,是早期中苏关系史中一大交涉案,并贯串于其后很长一段时间.解放初期未见对此有所论述,近些年来发表的一些论文认为,当时苏俄政府玩弄两面手法,一面承认外蒙古是中国领上的一部分,声明苏俄无意插手中国内部事务;另一方面则以武力支持成立独立的蒙古革命政府,分裂中国领土.其后又编造种种借口,拒不撤兵。这是搞外蒙古独立[1].对此结论,笔者不敢苟同.本文根据近年新发掘的史料对问题作些深人研究,以期得出更切合实际的评价.一外蒙古原是中国的领土。其疆域大致东接黑龙江省,西到新疆阿尔泰山;南接…  相似文献   

19.
吴大澂经过与沙俄谈判,确立了中俄东部边界问题,同时为了确保我国领土不再被沙俄潜侵暗占,他又做了许多努力。 一、补立和增设界牌的问题 四月二十六日,吴大澂与巴拉诺夫商酌允洽,在“字”字、“帕”字两牌中间相隔太远,拟于蒙古街往来之道,补立“啦”字界牌;于阿济密往来之道,补立“萨”字界牌,移设瑚布图河  相似文献   

20.
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南境的大红山(蒙语惯称“乌兰布通”),是一个盛载光荣史绩的著名的古战场.将近三百年以前,一六九O年(即康熙二十九年),我国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以噶尔丹为首的反动叛国集团,在沙俄侵略势力唆使和支持下,发动大规模的武装叛乱,蹂躏内蒙古东部,威胁首部北京,严重地危害祖国的独立、安全和统一.以康熙帝为首的清朝中央政府,为平息噶尔丹叛乱采取了坚决有力的措施,在乌兰布通地区集结重兵,组织会战,痛歼叛匪主力,取得了平叛安边的重大胜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