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市场、文化背景等多方面因素,中国电视传媒注定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同时,为了适应市场和自身发展的需要,电视媒体也更加重视对于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播。目前,电视媒体对传统文化的吸收主要在题材、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上。  相似文献   

2.
抢救和保护羌族传统文化一直是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但文化保护必须在加强民族团结的目标下进行。大众传媒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物质载体,使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更为高效和生动;而且,虽然传媒对羌族传统文化独特性的强调,强化了羌族的民族意识,但涉羌宣传具有的将民族文化符号化的倾向,又将羌族民众对本民族文化的觉知与其他民族对羌族的认知统一了起来,在客观上有利于民族交往和团结。因此总的来说,传媒在羌族传统文化保护中扮演了重要且适当的角色。但是,传媒对旅游及相关产业推广的力度还需加大;应广泛应用羌语这一民族象征符号来包装民俗旅游和民俗手工业品,而对于羌语新闻和校园中的羌语宣传,则可以放在次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3.
文章探讨了电视传播对文化的影响。认为电视的产生人类文化传播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而当今世界人类的文化传播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电视传播。主要表现在电视传播影响T,不同民族、地域、不同年龄、层次文化产生了融合、趋同的倾向。电视传媒本身还制造、传播了其独特的大众文化。在电视传播影响下,文化更替加速,促进了文化演进的过程,同时必须注意电视传播带来的负面影响,损害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相似文献   

4.
近年出现的一批以中华传统文化作为节目选题的原创性电视节目,获得了观众与业界、学界的普遍关注和高度认可。在选题创意和设计制作上,这些节目抓住传统文化的某一个点或面进行具象化传播,在“老”选题上做新文章。走具有开创性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具象化传播之路,既为电视节目在新的技术条件、社会语境下的多元化发展方向探索出一条新的发展路径,实现有效的传播效果,发挥属于电视媒体的媒介议题设置功能;同时也可以有效唤醒受众内心民族归属性的文化意识,实现民族文化基因的有效传承和巩固,进而构建民族文化认同。这是增强电视媒体传播竞争实力、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弘扬传统文化精华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5.
[摘要]汶川地震及其之后进行的大规模、高强度的灾后重建使羌族文化发生了巨大变迁。本文在分析羌族文化灾后重构背景的基础上从文化认同、文化结构、文化功能、文化运动四个方面对羌族文化重构形态进行了调研,并对羌族文化灾后重构的实践进行了理论反思,对“文化认同”“文化适应”、“文化的指导变迁”等经典理论在羌族文化重构时发挥的积极作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信息技术极大地加快了传播的速度,而相互传播改变了传统社会的经济状态和人文观念。电子媒介使人们之间的相互联系越来越便捷、多样与全面。广袤的地球缩变成一个小小的村落,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在争先恐后地奋进、碰撞与交流。在这种众多民族文化融汇与交流的发展过程中,图书、报刊、广播、电影、电视、互联网等媒介都是重要的沟通渠道,这些媒介积极推动着文化交流的速度与深度,文化的多元交流与融汇也反过来促进着媒介的互动互补与不断革新。在多种媒体并存、竞争的时代,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图书、报刊、广播、影视、互联网作为信息的几大载体,开始逐渐改变自己的媒体形态,从以前的割裂、分离状态,逐渐走向互动、整合、甚至是融合互补。这种以编辑为主导的多种媒介的互动互补既很好地以各种渠道传播了文化,又大力助推了出版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全球化形势下多元文化的交融与创新。  相似文献   

7.
羌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羌族传统文化是羌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一切文明的总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羌族传统文化在今天面临愈来愈剧烈的工业化与全球化的冲击过程中,又遭遇了5.12汶川特大地震的打击.本文基于灾后重建过程中文化保护与发展中所遭遇的困难和问题,将羌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灾后重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结合起来,探求羌族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原则、途径和方式,试图在呈现现状、分析问题的同时,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具体项目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侗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必须善于利用当地各种优势媒体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充分发掘弘扬侗族和谐文化,尽量减少不利于社会和谐的媒介内容.电视等媒体的普及和使用,从瓦解侗族文化赖以存活的社会土壤、消解和取代其社会功能等方面,对侗族文化传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同时也为其传承、发展带来了诸多新的手段和机遇,尤其是侗族网站等网络媒体的兴起,为侗族文化提供了丰富的传播渠道和广阔的接受空间,使其作为一种非主流文化在传播交流上有望摆脱"二八定律"宿命,看到了由长尾理论所展示的"长尾"前景.  相似文献   

9.
从电视与话语权力、电视与媒介经济、电视与受众以及日常生活四个方面分析和解读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电视文化研究,认为我国的电视文化研究应当关注话语权弱势群体的媒体行为,分析媒体消费观背后的社会机制,探讨不同背景受众与媒体的互动以及深入研究以电视为载体的城市文化对乡村传统日常生活的渗透,这样可以更好地把握对消费社会、现代化进程的理解,与传播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研究具有互补和促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羌族释比通过祭祀活动,诵唱释比经典,传播羌族历史来源、思想文化、宗教习俗、文学作品,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释比文化。它们既保存在口传心授的神话传说和《刷勒日》图经中,也留存在石刻碑铭文献中,为羌族释比文化研究提供了实证材料。结合传世文献、羌族神话传说,考察石刻文献中反映的羌族祖先英雄崇拜、树神信仰、朴素的生态环境思想、和谐对话的世界观等,对于研究羌族,特别是明清时期岷江上游羌族历史、文化及民族融合等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 ,羌族宗法文化的存续与中原王朝宗法文化的渗透和传播有关 ,氏族血缘组织与初期国家行政、军事组织“三位一体”相结合的宗法统治 ,在古代羌族阶级社会亦有所表现。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贵州黔东南西江苗寨、肇兴侗寨的问卷调查和较为深入的访谈,从村民的电视媒体选择、电视与传统文化的变革及重建等方面入手,探讨了电视媒体在植入乡村的过程中对贵州少数民族乡村传统文化维系的影响,认为电视的普及强化了村民对现代文明的接受能力,传统文化在现代性的冲击下不断变革与重建,形成有机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电视作为当前最主要的大众传播媒介,其受众不仅是成年人,而且包括广大少年儿童。电视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儿童教育方式的转变。本文通过分析儿童的心理特点,电视文化的内在属性,指出传统的教育方式、家长的信息垄断地位正在受到挑战,辩证地探讨电视文化对儿童教育方式的转变产生影响的利弊,呼吁我国的媒体工作者更好地关注广大儿童的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14.
千百年来羌族医药文化凝聚着羌族人民与疾病作斗争的成果和经验,对民族特色文化的创造和发展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羌族医学文化有其独特的医学理论,并存有巨大市场潜力,推动最有特色羌族医学文化的临床应用和产业开发,才能促进羌族医药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羌族医学文化的进一步推广和传播,不仅可以提升羌族医学文化的知名度,还能不断丰富中华医学文化的宝库.  相似文献   

15.
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武术文化的传播必须在新媒介环境下不断创新。中国武术作为独特的文化现象和体育实践形式,广泛参与世界范围内的跨文化传播,为我国武术文化跨越式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以网络、影视、报刊等媒介为传播手段的武术文化活动日益频繁,说明新媒介环境下的中国武术文化传播对武术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认识新时期以来中国多元的文化背景,是研究这一时期中国儿童电影文化传播问题的前提。纸质媒体的儿童文学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曾担负着对儿童进行正向文化传播的使命,然而在历史新时期它与纸质媒体一起被边缘化;占据中心位置的是以电视、网络为表征的现代传媒,然而渗透其中的却是一种新的世界观与大众文化意识,在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周边形成一股强大的文化冲击波,同时西方的影视、动画涌入中国,带来了西方的文化价值观。这种跨文化的多元文化生态态势,构成了中国儿童电影文化传播的背景,中国儿童电影肩负着传播民族与世界先进文化的历史使命,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7.
国内外羌族宗教文化研究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羌族宗教文化以近代理论体系进行专门研究,始于20世纪初期。民国时期的开创性研究,初步描绘了新中国成立前羌族保有的宗教文化的基本概貌和精神。新中国成立后的较长一段时期,该研究没有取得实质上的突破。上世纪80年代初至今的这段时期,羌族宗教文化研究可说是既充满活力又硕果累累,推动着该研究朝着忠实于羌民族传统文化本质的方向发展。同时,对羌族地区特殊的宗教文化现象及其内涵、历史变迁,其与汉藏民族宗教文化之差异性与相似性的比较,尤其是对羌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羌族宗教祭司释比,还有待做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这些工作的进一步展开以及在实践中的不断丰富和完善,大致确立了未来羌族宗教文化研究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18.
成语是一个民族的语汇珍品,承载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浓缩的历史文化。电视是传播人类文明、宣传民族文化的重要阵地,媒体从业人员在节目中不仅要大力宣传传统文化中的成语文化,更要正确使用成语,提高新闻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9.
[摘要]羌族文化生态系统在灾后产业重建、城镇重建及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受到威胁与挑战,如何应对生态环境的剧烈变迁,如何科学论证、设计其文化形态演化路径及类型成为羌族文化生态发展的瓶颈所在。本文从民族文化生态与形态基本概念和二者关系入手,结合灾后羌族文化发展的社会实践,总结归纳出民族文化形态的四种演化路径,希冀为民族文化生态基础理论的完善和灾后羌族文化重构的社会实践提供可能的理论和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大众传媒一直对羌族社会发展、羌族人民日常生活的现代化发挥着重要影响。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传媒在灾后重建的报道进程中,有意识针对羌族文化恢复与发展开展议程设置,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报道羌族文化遭受的劫难,为羌族文化重建聚合宝贵资源;第二,传媒持续关注羌绣、羌族村寨重建与开发等,为羌族文化资源的市场化、商品化创造机遇。当然,这种议程设置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采取必要的对策加以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