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皮运汤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1):22-27
古人认为,美就是味、滋味、意味,其主要的美学意义就在于将我们通常分离开来加以研究的美、美感、审美对象连成了一体;并且,味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晶,它既不是客体本身,又不是主体本身,只有在审美活动中,相对于审美主体,才出现了审美对象;相对于审美对象,才出现了审美主体。于是,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审美对象具有“现量”性(当下生成性)、感应性、虚化性。 相似文献
3.
王晶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4(3):35-36,51
审美经验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对审美关系的研究,审美关系涉及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审美对象在审美主体的感知之下得以显现,审美主体获得美感又依赖于审美对象的存在,因此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论作为审美对象的电视广告艺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安华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00,(6)
电视和广告的结盟可称是20世纪最具创造性、最富历史意义的文化现象之一。电视广告具有实用和审美双重属性,内容美是电视广告魅力的核心。电视广告形式构成诸要素按一定法则组合而体现出来的审美特征,能在激发审美愉悦感中激起消费者的欲望。 相似文献
5.
李乖宁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5(3):59-62
运用现象学的方法,对审美对象进行阐释,认为它不仅需要具有客观存在的条件,而且必须经过主体的知觉,从而进一步确认,现象学美学中的审美对象作为客观存在的对象不同于审美客体,它是一种意向性、关系性的存在,其内涵比审美客体的内涵更丰富、更具体、更富主体性,也更适合建构新的美学体系;作为被意识到的对象的审美对象不同于一般的意识对象,它是一种需要用审美经验去感知的对象性存在。 相似文献
6.
为了突出审美对象的特征,杜夫海纳将之与众多对象进行了比较。通过审美对象与生命对象的比较,他突出了审美对象的表现性;通过审美对象与自然之物的比较,他突出的是审美对象自然而然的特征;通过审美对象与实用对象的比较,他突出的是审美对象具有风格的特征;通过审美对象与能指对象的比较,他突出的是审美对象具有特殊真实性的特征。通过对审美对象各个特征的论述,杜夫海纳再次论证了审美知觉并不创造新的对象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范明华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7(3):345-350
研究审美对象的发生机制,首先要阐明审美对象发生的三个重要环节,即: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人的感性的解放以及物作为形象的显现。其中,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是审美对象发生的前提,人的感性的解放是审美对象发生的中介,而物作为形象的显现则标志着审美对象的完成。 相似文献
8.
论审美对象的发生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明华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7(3):345-350
研究审美对象的发生机制,首先要阐明审美对象发生的三个重要环节,即: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人的感性的解放以及物作为形象的显现。其中,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是审美对象发生的前提,人的感性的解放是审美对象发生的中介,而物作为形象的显现则标志着审美对象的完成。 相似文献
9.
李继友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6):106-108,121
审美自由问题是整个审美活动本质之所在,而审美对象的自由问题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认识审美对象的自由本质及其产生的根源,厘清德国古典美学和马克思对审美对象自由问题的观点和逻辑是我们理解审美活动本质的最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0.
杜夫海纳认为审美对象存在于世界中,但它不是现成式地存在,而是此在式地存在,所以审美对象有自己的世界。对这个世界不能定义它是"什么",而只能说"世界世界化"。如果要描述这个世界,那么它就是作为个性化标志的"风格"和作为可直觉到的世界的整体的"气氛"。用结构主义的观点看,"再现的世界"和"表现的世界"作为组分、作为要素构成了审美对象的世界这一系统,两者体现的正是审美对象的世界的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的关系。从先验哲学的角度看,"表现的世界"和"再现的世界"构成为先验与后验的关系,表现物可以说是再现物的可能性,再现物可以说是表现物的现实性。它们二者一起并连同给予它们形体的风格构成审美对象的世界。 相似文献
11.
论美的客体性和客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玉能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7(4):49-54
在后现代语境下,由于主客对立二分的思维模式遭到质疑和消解,美的客体性和客观性仿佛已经不言而喻地被取消了。但是,从本体论(存在论)角度来看,美作为客体的存在是不可能取消的,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不可能构成现实的“主体间性”;从认识论角度来看,美只能是人们认识的对象,美和美感不能混淆,美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的客体的属性;从价值论角度来看,美是客体的审美价值,美离不开人的审美需要和人类社会,但是美可以而且事实上独立于每个审美主体的美感而显现出审美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李柏芳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7(4):89-93
诗歌创作审美活动过程中的审美主体和客体是一种相互交流、相互通融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主体呈现出"退让"与"归返"的客体性,客体呈现出"契合"与"固守"的主体性。诗歌创作活动中审美主体和客体的交融是美妙而神奇的,值得诗歌研究者深入细致地探讨。 相似文献
13.
体验是主体全身心地进入对象世界,将自己的生命存在对象化的过程,又是用主体的生命改造对象将对象主体化的过程。在这种双向交流中,审美对象的深度为主体的诗意体验的实现提供了最佳的形式,体验为审美对象的深度的呈现提供了最佳的契机,我们试图在这二者的双向互动中对其做动态性的诠释。 相似文献
14.
赵桂华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2,(3):78-80
英语中蕴涵着大量的习语,它们含蓄幽默、形象生动。运用于文学作品中,会使人产生强烈的情感活动,得到审美的愉悦。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时能给读者提供一个与原文审美效果相等的审美客体,以让译文读者通过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来实现作品的审美价值、本文翻译美学的基本理论出发,深入探讨了英语习语的翻译中如何使原文的审美价值得以再现。 相似文献
15.
欧蕾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26(7):41-43
文学活动作为人类对世界艺术把握的一种方式,不是以审美为最终目的,创作主体总是通过对客体的审美判断和整体性的情感性评价来表达一定的思想,从而充分体现出文学创造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美育已经渗透到了各个学科的教学之中。美育在物理教学中的渗透得到了广大物理教学工作者和教育研究者的重视。大学物理教育中的美育是让大学生接受物理科学的同时受到美学熏陶。作者结合教学实践,主要阐述了物理学中所体现的美学特征、物理教学中的美育功能及实施办法,使大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领略物理学的科学美,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协调的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