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文章旨在以人类自身为研究的出发点,却不以人为中心;又以生态学知识为基础,却不以自然为中心,透过生态科学对自然整体的了解,重新审视人类的命运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的事实,得出人对自然的正确态度是与自然协调而不是破坏自然的结论,基于这种认识来思考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及环境问题,分析批判了当今环境伦理学界存在的“人类中心论”与“生态中心论”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理论。  相似文献   

2.
环境的实质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是人对自然改造、认识和价值的关系 ,是人如何对待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即发展观的问题。环境随着人类改造自然、认识自然能力 ,特别是价值取向的变化而变化。环境问题“古就有之 ,于今为烈”。片面追求物质财富增长的传统发展观 ,及其在环境观念上的一系列误区 ,是现代环境问题产生的最深刻根源。以人为中心综合协调发展观的确立是当代人类走出环境困惑的关键 ,用新的发展观重新审视环境价值、正确认识环境问题、合理改造环境 ,将把人类未来引向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  相似文献   

3.
所谓“和”,就是协调、和谐、平衡、融洽之意。“和”在天地万物运化之中,人体也需在诸方面以“和”而延年益寿。 与自然之和 古人早就提出:“人与天相应”,“人与天地之气生”,所讲的就是人类应积极适应自然,而不对抗自然。“适者生存”之结论,则是对一切生物与自然界关系的精辟总结。自然环境状况直接影响着人的健康,所以必须保护自然,禁止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善待自然,就是善待生命。  相似文献   

4.
人与自然环境的双重效应问题是一个古老的问题。制约人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关键是环境的公共性。人类需要从改变观念、控制人口、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等方面制定政策和法律 ,采取一系列措施保证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环境危机与生态批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入,如何应对环境危机成为人类首要解决的问题,生态批评理论就是在这种契机下悄然绽放的一朵奇葩。为了在精神领域彻底转变人类固有的“役自然”观点,文学工作者将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引入文学作品的分析,研究文学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呼吁人类承认自然固有的价值,在意识领域彻底抛弃人高于自然的等级观念,以从根本上解决环境危机。  相似文献   

6.
自动驾驶作为一个动态发展的技术连续体,在具体应用场景中呈现出从人类主导过渡到人机协同再到机器主导等不同人机关系样态,其自主性与人类控制权之争引发了各种伦理、法律和社会等问题。人机互动关系演变背后折射的是人类控制形式的不断进化,从本质上看,自动驾驶汽车的责任鸿沟问题与不同技术嵌入层级下的人类控制密切相关。源于应对人工智能伦理困境的“有意义的人类控制”,可作为解决自动驾驶汽车责任鸿沟问题的一种全新技术治理理念。借助“追踪-回溯”双向路径设计,实现对多元责任主体的锚定。在“有意义的人类控制”框架下,将自动驾驶置于技术层级与人类控制的关系界面之上,坚持以科学的数据系统为支撑,以责任锚定为导向,以人类控制为中心,通过伦理与法律的整合进路,并结合完善的保险制度,破解自动驾驶主体悬置的困境。未来,应加强自动驾驶的跨学科交叉研究,尤其需要借助科技与人文的常态化对话机制,强化各利益相关方的伦理自觉和法律认知,摈弃简单的技术设计视角,实现“有意义的人类控制”转向,从而进一步推动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朱熹《中庸章句》对《中庸》所谓“赞天地之化育”的诠释,强调人对于自然只能起着辅助的作用, 认为应当通过与自然的相互补充、相互协调,达到“与天地参”,实现人与天地的和谐;同时还认为,要辅助自 然,必须“至诚”、“尽性”而达到“无人欲之私”,应当客观、全面地把握自然之理,并据此合理地对待自然,使之 各得其宜。显然,这不仅是为了人,而且也是为了自然,应当是一种与当今备受质疑的人类中心论不同的、以 人与自然和谐为中心的生态观。  相似文献   

8.
生物多样性存在的儒家哲学基础是天地之气,气化万物,万物皆气之聚合。儒家承认生物多样性的存在,“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体现在:认为天地“广生”“大生”万物,万物来源同一,具有平等的生命价值;阴阳动态平衡机制使万物和谐地生活在一起;“和实生物”“和而解”的博弈机制使万物既竞争又和平相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原因有:自然万物承载着神秘的至上之道,“物莫不含神而具性”,神性使人类对万物产生敬畏之心;仁民而爱物是天所赋予人类的一种德性;万物一体,人与万物都是宇宙的一部分,“爱者优存”而不是适者生存乃是自然真正的演化规律。儒家爱护自然的思想,不仅仅是一种知,而且还化为统治阶级的一种法律规范,约束制约着人类的行为。  相似文献   

9.
以天地境界为最高理想的中国古代境界论内蕴着深刻的宇宙自然情怀,对于日渐疏离自然的现代人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情景妙合的境界生成论、虚静无欲的境界体验论和“无我之境”论,对于今人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秩序,以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显现出可贵的生态启示和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
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旋律。要实现当代中国的发展,首先必须走出发展认识上的误区,确立科学发展观。一是走出“发展就是经济增长”的误区,确立发展是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二是走出“以物为中心”的误区,确立人是发展动力中心,人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最高目的和根本条件的观念。三是走出在人与自然关系上“至上论”、“难免论”、“对立论”的误区,确立人与自然是有机统一的现代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念以及地球整体和人类整体观点。  相似文献   

11.
张载宇宙本体论中,最根本的观念有四,即气、太和、太虚、性[1]。张载主张气一元论,从气切入,得出“太和之道”,用“太和之道”来论述自己宇宙观的基本思想。以“虚空即气”“通一无二”为中心展开,对“太和”“太虚”“气”等概念的关系进行梳理,从而有“太虚之气”的宇宙本体论思想。“天地”“阴阳”“风雨雷霆”等是张载自然观所得以体现的自然本征,他们之间以“二端”或“两体”的关系存在并运行,从而有“一物两体”的自然本体论。而张载的宇宙本体论与自然本体论的理论都是建立在他“太虚”哲学的基础上的。  相似文献   

12.
胡瑗继承了中国传统道家和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天”与“人”的互为感应,主张继天地自然之功,使人的一切言行都能顺应“自然”,与“天”相合。胡瑗还将内圣之学与宇宙大道联系起来,认为治理国家也要符合天地之道,按自然发展规律办事。此外还要求根据事物发展变化之规律,树立变易观念,顺时顺势及时调整自己的决策与行为。  相似文献   

13.
企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紧密联系的,企业对于环境保护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国现行立法中对企业承担环境责任方面的规制尚显不足.如何结合我国目前提出的循环经济这一新型发展模式来促进企业切实承担起环境责任,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值得我们有所思考并创建与之相配套的法律制度加以保障与规制.  相似文献   

14.
流民现象是解开皖北社会的一把钥匙。明清以来,皖北由富饶之域而变成了令人心酸的“十年倒有九年荒”之地,如果从灾荒视角上看,这种变化有自然和人为两重因素。从自然因素来看,人类过度开发与破坏自然环境,以及黄河夺淮入海等原因,使得皖北数百年来备受灾荒洗礼,社会萧条,民生艰窘,成为滋生流民、匪患的“问题”地区。从社会因素来看,封建中央政府以“顾全大局”的名义而有意牺牲这一“局部利益”。可以说,明清皖北流民的产生是自然灾害、人地矛盾、土地兼并、社会环境以及农业经营方式与社会风气等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我国突发环境事件频繁发生并造成了重大危害,解决突发环境事件问题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哲学重新认识了人与自然的位置与价值关系,探讨人、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与自然环境发展的内在关系,对解决突发环境事件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思考.人与自然价值关系的失衡、人对自然环境道德责任的缺失以及工业发展的片面性,忽视人与自然关系的整体性是我国突发环境事件频发的重要原因.为此,解决突发环境事件问题,我们应当树立环境生态主义的自然观,加强对自然权利的环境道德责任建设,同时注重对企业员工个人的安全观念的教育.  相似文献   

16.
《管子》的环境美学思想主要体现为两个和谐: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人与天地(自然)关系的处理上,《管子》一方面提出人与自然相分,自然是客观的,人必须尊重它,依顺它,而不能违背它;另一方面,它又强调人与自然相合,人要善于用好自然规律,让自然为人类提供财富。二是人与人的和谐,它提出“人与人相保”“家与家相爱”“居处相乐”的重要思想。《管子》关于环境的认识建立在农业文明的基础上,更多地从农业生产的角度谈环境。《管子》同时也很重视环境与富民强国的关系,将善待环境看作是富民强国之道。《管子》的环境美学思想,体现出鲜明的农业文明色彩与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17.
从传统自然观到环境哲学──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的现代意义郇庆治人与自然关系的性质和特点、人类工业文明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现代文明发展与人类自然观念更新等,就成为人们思考和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并且正在形成一门专门以自然环境价值及其与人类关系为研究对象的新学...  相似文献   

18.
重构环境哲学的未来图景,需要环境哲学所创造的妥当判断与合理认识,以期有效避免传统哲学在自然理念上的盲区,并创造现代哲学在生态观念上的新生。环境哲学重在是一种秉持生态良心的自然主义分析,是对人类所置身之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深入审视,它是对人类社会生态危机这种时代之疾的关注与挽救。环境哲学在质疑传统伦理学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前提上不仅拥有对多样式概念与理论的阐释,也是在进一步发现环境科学的逻辑的基础上概括总结环境哲学之体系。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明视域下能源困境的伦理审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能源问题关系到人-自然-社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文明的延续。能源问题反映了人与自然伦理关系的紧张,实质是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关系危机。人与人、人与自身关系的紧张、“义”的沦丧、以经济理性僭越价值理性,是能源困境的根源。从“控制自然”到“遵循自然”的伦理觉悟,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生态文明实践,为人类超越能源困境提供了可能。建构经济-环境-伦理生态,达致义利相融、德得相通,强化企业、政府等组织的伦理责任,呼唤“类本质”的觉醒是人类超越能源困境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20.
“尚中”观产生于中国古代社会生产实践与社会生活 ,影响和渗透至传统文化及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尚中”引导的中和协调、优化选择思想对中国传统农业的生态化取向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传统农业生产实践充分体现了“尚中”的观念 ,在宏观上表现为自然环境 (天地 )、农作物与人的社会活动之间的调和平衡 ,即天地人物的协调统一 ;具体到农业生态系统中则注重农业生态关系的利用、选择及优化 ,即以人的生产实践实现各种生态因子 (非生物环境因子和生物环境因子 )的优化组合。“尚中”观决定了传统农业的生态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