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915年,日本对华提出旨在灭亡中国之“二十一条”要求,中国人民作出了广泛深入的反应。陈景韩作为晚清民国名报人,是新型知识分子的代表。这期间其围绕“二十一条”交涉在《申报》上刊载近140篇时评文章,倡扬其救国理念及目标。其救国理念虽有朦胧不清晰之特点,但偏向理性,启蒙意义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2.
严复和鲁迅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具有“译介救国,开启民智”理想的知识分子中的杰出代表。文章运用翻译目的论理论分析归纳了他们在翻译观上的相同点:在翻译文本和翻译策略上的选择都是有目的的且目的是相同的,即二人的翻译意图是相同的。然后,从他们的翻译观中得出对当代中国翻译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张謇以舍身喂虎的勇气和实干兴邦的志气探寻救国救民的道路。实业救国思想的形成是儒家文化熏陶,民族资本发展,时代危机敦促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张謇以棉铁主义为思想核心,兴办垦牧公司,践行农工商一体化思想。也许从大生集团所有权的易主来说并不完美,但从大生企业的发展和影响来看却非常成功,他兴办实业、发展教育、热心慈善公益,既促进了实业的广泛发展,也加速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实业救国的结局,大生集团的易主,折射出企业命运与国家命运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虽然鲁迅不刻意提倡学术,但回过头来看,鲁迅又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绩,学术活动在他的生命的不同阶段中分别具有不同的意义,那就是:在日本留学期间(1902年-1908年),鲁迅看重的是学术的实用性,他借此以拯救中国;自日本回国到为<新青年>写文章期间(1909年-1918年),鲁迅看重的是学术的无功利性,他借此以打发生命;自教育部欠薪始到去上海前(1920年-1927年)这段时间,鲁迅看重的是学术的职业性,他借此以维持生活.  相似文献   

5.
鲁迅思想中立人与自立、救人与自救是两个极为重要的方面他一方面带着启蒙大众的热烈愿望,希望唤醒沉睡的国民,另一方面强烈关注着知识分子自身的命运,在觉醒知识分子的生存环境十分恶劣,启蒙事业极为艰难的情况下,特别注重自我改造.如果说立人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初步觉醒,那么自立则是彻底的清醒.从立人到自立的认识发展的过程,表明了鲁迅救国思想的深化,也体现出他希望通过知识分子的自新自立,为民族复兴找到一个切实的基点,从而实现救国救民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教育救国思想发端于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尽管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单纯依靠发展教育来救国是抓错了根本,不可能达到救国的目的,但是教育救国思想也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教育救国论者的教育实践推动了近代中国新式教育体系的建立;他们所焕发和激起的爱国热情仍是我们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其对教育功能的肯定乃至夸大对今天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实事求是是我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在救国公粮的征缴过程中,从指导思想到工作方法都体现着实事求是精神,特别皖南事变后,在救国公粮大幅度提高引发一系列社会矛盾的情况下,边区政府及时对征粮政策进行有效调整,科学处理社会矛盾的过程更是彰显着实事求是的宝贵精神。  相似文献   

8.
早期毛泽东在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过程中,最先选择了教育救国这一救国救民政治方案,期间经历了对教育救国的信仰,到建构具有自己特色的教育救国思想和最终放弃教育救国主张的历程。本文大致勾勒了早期毛泽东教育救国思想的运动轨迹。  相似文献   

9.
杨杏佛是近代中国具有典型意义的"中间"知识精英。受时代精神与西方思想文化的激荡,其救国思想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主要包括科学救国、实业救国、教育救国与革命救国。杨杏佛救国思想主要具有稳定性、体系性与实践性的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10.
洪秀全、康有为与孙中山等近代先进中国人对救国道路的探索是建立在对中国与西方国家贫富强弱和现行制度的表面观察上,而不是建立在对中国国情的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所以失败了。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救国道路的探索是建立在坚实的国情研究基础上,并且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研究国情,找到了正确的救国道路。前者的失败与后者的成功使我们得到许多启迪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长时段历史进程中,以救国为表现型态的转型路径几经重大转折,最终以一百年前的五四运动为界碑,走出纯行动救国和纯启蒙救国的误区,行向启蒙与行动结合的救国之道。这一转变为推进中国社会现代转型开启了具有实践价值的门径,无疑应是五四运动众多光环中更具历史意义的新光环。  相似文献   

12.
在近代中国,贫穷和愚昧互为因果、互相牵连,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严重制约了中国现代化目标的实现。19世纪末20世纪初,张謇在倡导与实践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的过程中,提出了“实业、教育并进选用”的思想,对怎样摆脱民穷国困和民愚国黯的双重困境、最有效地推进中国的现代化事业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张謇的这一思想远远超出了同时代的其他思想家,对目前中国在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中走教育与经济良性互动之路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13.
"教育救国"者认为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根本措施,是挽回利权的关键,是国家富强的基础,因此是挽救民族危亡的主要手段;"实业救国"者以为,实业是国民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夺回利权的关键,是提高综合国力的根本,从而也是拯救中国的不二方式。"教育救国"者以无论何项事业都需要科学、都需要教育为立足点,考虑教育的不可替代性;"实业救国"者以实业是科学技术的应用,实业的发展程度取决于科技以及传播科学技术的教育发展程度为认识结果。"教育救国"者指出,教育可以促进实业的发展,"实业救国"者认识到发展实业必须依靠教育。由此,"教育救国"与"实业救国"开始互动。这种互动,不仅推动了教育发展,而且推动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爱国主义思想是陈独秀早期思想的重要内容,在陈独秀早期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遵循历史事实与理论逻辑相一致的原则,系统考察陈独秀早期救国思想的演变,认为他的救国思想随着国内外形势和思潮的发展而发展。辛亥革命前,他以民族国家主义来救国;在辛亥革命后,他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作为救国的指导思想。他努力唤醒国民起来反帝反封,把救国的希望寄托在国民身  相似文献   

15.
辛亥革命后,“科学救国”思潮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社会思潮。“科学救国”注重科学意识和科学方法,强调科学精神的价值,强调科学的社会功能,重视科学对社会的改造和建设。“科学救国”思潮促进了民国初期科学技术界的成长,民国初期科学技术及方法逐渐渗入社会经济领域,传播了民主自由的思想,带有现代意义上的思想解放含义,为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转型奠定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体育救国是中国近代体育思想史的主题;从严复、康有为到孙中山、黄兴,从陈独秀、鲁迅到徐一冰、张伯苓,无论是政治家、革命军、思想家,还是教育家、体育思想家,都明确地认识到这一点并大力予以宣扬、鼓动。体育救国思想在长达百年的中国近代体育思想史的发展过程中,因历史时期不同,思想主体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特点。体育救国之所以成为中国近代体育思想史的主题,有其内在与外在的双重原因。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国近代著名科学家、教育家的竺可桢,是中国气象学、地理学的奠基人之一,更是近代科学救国思想的主要倡导者和实践者。他不仅在科学研究、科学教育和科学组织等领域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而且深刻地认识到倡兴科学与振兴中华之间的关系,致力于科学救国思想的宣传和实践。在科学知识的宣传、推广,人才的培养以及科学与人文并重的科学教育理念的提倡等诸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8.
郭沫若是继鲁迅之后文化战线上一面光辉的旗帜。他一生所从事的编辑活动是与他的创作、研究和政治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发起成立创造社编辑《创造季刊》到主编《甲骨文合集》,他的编辑活动整整跨越了半个多世纪,在中国现代编辑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业绩。一、创造十年郭沫若报着"科学救国"的理想.于1914年赴日本留学,"立志学医,无复他顾".因而他意识到"医学之道,近日颇为重要"[1],将来学成归国,可以"作为对于国家社会的切实贡献"[2]。然而,中国腐败不堪的社会现实把他的"科学救国"的理想之梦击得粉碎,医生有什么用呢?"医生…  相似文献   

19.
1 9世纪末 2 0世纪初 ,“物质救国论”和“政治救国论”暴露出缺陷 ,严复致力于西方理论著作的翻译 ,倡导“教育救国”。“教育救国论”全面比较了中西文化 ,直探西方富强的命脉所在 ,强调以西方文化体系重铸中国国民素质 ,对中国封建文化进行了总的清算和批判 ,把向西方学习的活动引向深入 ,敲响了中华民族救亡国存的警钟 ,带给中国学界一场相当规模的思想启蒙 ,但对西方文化不加批判的学术态度和贬低革命的政治立场 ,也导致了一些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0.
教育救国:陈嘉庚倾资兴学的思想动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嘉庚的兴学动机非常明确,就是为了救国,"教育救国"是他的教育思想的主要组成部分,但与20年代一般的"教育救国论"有所不同.陈嘉庚的教育救国动机,产生于愚昧、落后的旧中国,来源于海外华侨赤诚的爱国主义热情;凝聚了他对教育的真知灼见,也是他的教育实践的科学总结,是既符合实际又富有创见的教育思想.陈嘉庚对教育的功能和重要性进行了透彻的、系统的、具有前瞻性的论述,至今仍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