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在当代世界范围内兴起的"宗教对话"论域与近代藏传佛教著名学者嘉样钦则汪波、贡珠元丹嘉措等所倡导的"宗派无偏向"运动之间有一种内在的关联,这说明,古今中外的学者之间有共同的运思取向和思维规律,我们应充分利用藏传佛教关于"宗派无偏向"的学术资源来丰富、提升和发展有关宗教对话的框架体系和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2.
论宗教对话、世界和平与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和平需要宗教之间加强对话。宗教对话应重视借鉴“东方模式”的经验,那就是各种宗教之间长期和睦共处、互相尊重、互相促进。这种“东方模式”有着深厚的文化支撑、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国家的法律保障。“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它对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对于促进世界宗教对话、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鉴于宗教对话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国内外学术界近十几年来越来越注重反思东西方宗教文化传统,以发掘有助于促进宗教对话、化解文明冲突、共建和谐世界的历史经验和思想资源。本文所评论的是中国老一代著名学者所做的相关理论探索,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关于中国宗教文化历史特点的重新认识;二是关于中国宗教文化优良传统的概括总结;三是中国文化传统可为促进宗教对话、化解文明冲突、共建和谐世界提供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们一直积极推进“文明间对话”、“宗教间对话”活动。在宗教史上,经常会出现盲信与不宽容的一面,这完全游离了对话精神。抛开教义信条,进行满溢自律和理性的对话,才是宗教的生命线。背离对话,则可以说是宗教的自杀行为。因此我们SGI在推广以佛法为基础的人性主义时,无论遇到多少疯狂、自以为是和不信任等障碍,也绝不降下“对话”这一人性主义的黄金旗帜。  相似文献   

5.
宗教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大影响,尤其是对当下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多维精神资源。以硗碛藏族乡为研究个案,考察硗碛藏族锅庄舞、丧葬习俗中蕴涵的和谐向度的宗教思想可知,其宗教的核心理念是“和”,力求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构建多层次多角度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6.
宗教社会功能的二重性与社会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宗教社会学的角度看,宗教的社会功能具有二重性,其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同的,这就是和谐与失序,稳定与混乱。而以“全球伦理”与“全球责任”为目标的宗教对话,则对增进宗教理解,解决宗教问题,达到社会和谐与文化共融有着积极的意义。在我国,处理好宗教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宗教也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多宗教的国家,形成了“和而不同”的宗教格局。本文从“中国文化”的角度论述“中国宗教”的两个思想基础:一是阴阳五行,这种自然主义的宇宙观,表达了“天道和谐”的思想;二是礼乐文明,这种人文主义的人生观,表现了一种“人情和谐”。中国人的宗教意识缘此具有崇尚和谐、重视人文的特点,对于外来宗教或新兴宗教的取舍标准,主要取决于它们是否灵验可信。儒释道的三教合流、民间信仰的多元混杂,颇能体现中国人追求“和谐实用”的宗教观。在宗教冲突时有发生的当前世界,中国宗教的历史经验,尤显珍贵。  相似文献   

8.
民族、宗教与社会之间的内在关联,是民族国家社会和谐的基础.通过分析被调查者对广西民族地区宗教活动场所、神职人员和宗教影响等问题的认知度,讨论了全球化场景下的宗教对话与民族社会和谐的意义及其基本维度.  相似文献   

9.
人类社会的文化活动实质是人生命状态的外显形式,是人类与自然环境以及人类之间互动关系的总和;交流、融合、相互吸纳是文化得以延续的基本方式。泉州宗教和俗信石刻是泉州作为“世界宗教大花园”极为重要的实物证据,它在精神层面上深刻体现出“和谐互融,多元并存”的文化价值取向,这对当今我们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和谐世界”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宗教文化对日常语言的渗透和在语词中的积淀,阐述这种渗透和积淀都表明宗教文化对语言、尤其是对日常语言的自然渗透与宗教时日常语言合目的性应用与改造是同一过程中的两个平行路径。在对这一运动过程的考察中,我们不仅可以追本溯源探究日常语言中的“神圣”痕迹,而且还可以进一步深入了解日常语言是怎样因宗教文化的影响而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世界的冲突,要求世界各大宗教和平共处和友好对话;而宗教对话滞后的一大原因,是未能找到共同的宗教哲学基础。如果我们考察东西方各大宗教的哲学论述,并对它们的世界观进行深入的本体论思考,则不难发现,至少在作为过程的世界、运动的和有机联系的世界、多元的和根本统一的世界等方面,世界各大宗教的确是可以相通的,换言之,宗教之间的对话是具有深刻的理论基础的。  相似文献   

12.
尕藏加《藏区宗教文化生态》一书系统性地对藏区的宗教、文化和生态进行研究并试图从多学科交叉的角度分析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以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方式,从宏观和微观的不同角度探讨了藏传佛教对藏区文化和生态的多方面影响,注重藏区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社会文化变迁,重视从宽角度、多层次审视藏传佛教的社会功能,期望通过历时性和共时性的比较,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发展,使藏族地区摆脱经济文化滞后的局面。  相似文献   

13.
冷战后,在引发战争冲突的诸多因素中宗教文化因素的作用凸显。但宗教差异和纷争只是战争冲突的载体和表征,并非实质原因,战争的深刻根源是不同民族和国家间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的对抗性矛盾。现阶段,宗教经常被用作引发和激化战争冲突的工具和手段,这一现象值得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为防止宗教被“妖魔化”和“工具化”,被恐怖组织和霸权主义所利用,国际社会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国际社会要促成世界各大宗教间的交流与对话,使文化差异朝着融合的而不是对抗的方向发展;发达国家和世界组织应放弃文化歧视理念,致力于促进落后地区和国家的经济现代化、政治民主化,为创建和谐的国际社会和人类持久和平愿望的实现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中国少数民族现存不同类型的宗教 ,遗留有大量原始宗教成分 ,历经文化变迁 ,原始宗教主要表现为两类动态性的流变形式 :一是传承 ,指的是少数民族因文化传衍、交流等缘故 ,既使原始宗教在现有宗教中得到相对直接的保存 ,又在通古斯民族的萨满教、藏族的宗教等过渡型宗教中得到延续、发展和引申 ;二是互动 ,它既指诸如中国上古民族与周边民族、晚近诸原始民族的共同信仰物、相似宗教活动所显示的文化碰撞引发的宗教文化互动 ,也指原始宗教文化与体系宗教文化的互融与互补 ,在我国突出地表现为藏传佛教、南传佛教 ,以及汉地佛道二教及其他体系宗教对原始宗教的各种影响  相似文献   

15.
宗教关系是客观存在着的一种特殊社会关系.宗教和谐是两种以上不同类型宗教之间基于平等、交流、互补和理解而产生的一种相互协调关系与平衡结构.宗教冲突是同一宗教内部或不同宗教之间将差异扩大化后采取极端措施的行动结果.在主客观条件同时具备的基础上,以尊重多元为前提进行的宗教融合将带来宗教和谐;如果从正向维度努力,宗教冲突也可转化为宗教和谐.相对于宗教冲突、宗教融合,宗教和谐是最为理想的宗教关系类型.  相似文献   

16.
世界宗教的发展影响着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很多方面。伴随着人类数千年的宗教,在进入21世纪的新情境后,它将向何处发展呢?主要有六种可能的趋势:即总体上平稳发展,两相背走向——世俗化和原教旨主义,多元化,宗教问冲突和对话增加,宗教加紧和科学的“对话”,多信仰“混合”。  相似文献   

17.
宗教对话是宗教界、学术界开展同一宗教内部不同派别之间、不同宗教信仰之间以及宗教与其他意识形态之间沟通、交流的活动。一般而言,宗教对话可分为教内对话、教际对话、圣(宗教)俗(社会)对话乃至宗教交往几个层面。本文所论耶伊对话,在强调宗教教义对话层面或宗教组织之间沟通活动的同时,亦特别关注以宗教信徒的行为及其所构成的交往关系,注重宗教之间交往互动的社会形式,注重考察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之间是否存在真实交往的可能性和社会空间。在此基础上探讨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交往的社会及公共性特征,建构一种与宗教对话并行不悖的"宗教交往论"。最重要的是在民族与宗教信仰方式之间建构和重构国家认同、公民认同、民族与宗教认同,将三种认同叠合在一起,同时又不丧失任一认同的固有特征,成就一种"公民——民族——宗教"之间的"叠合认同"方式。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我国学界缺乏对宗教对话理论本身的具有创新性的研究。令人欣慰的是,段德智教授在《宗教概论》中,以存有的层次性理论解析了宗教的层次性结构,进而从宗教的层次性结构推导出宗教对话的层次性,提出从文化对话到宗教信仰层面对话的现实途径。该宗教对话理论既立足于中西宗教对话的实践,又凸显了中国传统对存有层次性和统一性并重的文化特色,构建了一种融入了东方智慧的宗教对话模式。  相似文献   

19.
藏传佛教的宗教功能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通常采取的是"外部界定"的方式,即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加以指认。藏传佛教的历史变迁离不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等方面的因缘,但还是有必要从宗教自身的经典、教义出发,多一个角度来探讨她的宗教功能。印度佛教界的龙树在《赞法界颂》里提出的"法性圆通之理"在藏传佛教各宗派中影响深远,从这里入手来研究藏传佛教的宗教功能,或许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20.
诚如李泽厚先生所言,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乐感文化,这种文化是“审美型”的文化,而不是以原罪为根源的宗教文化。古代中国文化,无论儒、道还是墨,无不重生而乐生。由对生命的肯定到对生生不息的赞美讴歌,这是根植于传统文化深层的生命哲学的体现。古人视天地宇宙为有生之宇宙,“天地之大德日生”,而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和谐共处,本质上是一种生命的和谐。这种生命的和谐表现在情感之上即为“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