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与自己讲和     
曾静平 《社区》2010,(8):56-57
与自己讲和是一个辩证体系,就是接受自己,接受自己所处的生活.在随时的变化中根据自己的综合情况,把自己调整到一种动态平衡状态。不被别人的生活和别人的模式所困扰,在失意的时候看得到云层里透出的阳光,在得意的时候看得到阳光中的云层。用爱、希望和梦想平衡自己的内心,用内心的平和去排斥焦虑,从而全面地去看待一切问题.保持快乐生活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2.
子翔 《老友》2013,(10):27-27
儿女在外工作,养老院又不如家中温馨。老年人的晚年生活究竟怎样才能过得更愉快?如今,一种名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养老模式渐渐走进了我们的视野。近期,浙江省老龄工作规范化社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社区——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西门街道新芝社区,推出了一种针对老年人居家养老的模式。该模式根植于老年人生活的社区,老年人在自己的家里就可以享受到养老院的贴心服务,不必离开生活了数十年的温馨小屋,儿女回家之时,又可以和  相似文献   

3.
文艺文在《道德与文明》2006年第1期中撰文指出:传统的大学德育模式主要是给予性德育模式和选择性德育模式两种。给予性德育模式是极端功能主义,据此,人的道德是被给定的,道德仅仅由程序产生,具有惟一的合法性。选择性德育模式在激发人的创造性与主动精神方面具有进步性,但仍然是一种极端存在的哲学,据此,人自己形成其道德。德育模式生活化内涵主要指德育要以生活为载体,教育与学习应该从受教育者的实际生活出发,关注人的现实生活需要,以自我教育为根本出发点,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理解社会的道德要求,它的本质是“做人”,在内容上以“修养”为核心,在方法论上要以生活教育为主。德育生活化模式的要旨在于,在大学生活过程中引导学生自我感知、体认和思考,在大学文化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启迪和教育。德育生活化模式的立足点是教育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因此,道德既是给定的,同时又是自我设定的,是不可取消的客观性和主观性的合体,德育是一个“理解”和“建构”过程。德育生活化模式要求在德育观念、内容与手段等三方面进行变革。  相似文献   

4.
维特根斯坦在其后期哲学著作中对儿童母语习得问题有很多论述。在其思想影响下形成了三种不同的哲学语言学习理论:幸运说、社区控制说和第二天性说,它们都与意义怀疑主义相关。分析这三种理论,对照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观,这三种理论都有自己的不足。提出自己的观点:儿童母语习得过程是一个个体与社会互动的开放的过程,是人在其生活形式上的意义不断展开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不婚不育是一种偏离主流文化和主流生活模式的个人生活方式选择,本身具有道德上的可通约性.它体现了"为自己而活着"的价值意蕴,是一种"自我 自由 自私"的"三自主义".  相似文献   

6.
所有权变动模式以行为人是否享有充分自由为标准可分为“意思自由”和“公示要件”两种模式,“公示要件”模式的交易安全优势并非如通常所说得那样明显,而其对私法自治原则、生活的“自然”状态却导致较大的损害,产生“所有人”自己都不承认为自己是所有人的所有权等违背生活逻辑的现象,与社会生活逻辑难以一致,与权利的本质相悖。而意思自由模式是权利本质的要求,反映了生活的实际,学界对意思自由模式的批评多不成立。考量两者的价值损益,意思自由模式为优。  相似文献   

7.
小远 《人生与伴侣》2014,(12):14-15
作家韩松落曾说过:真正的女神,一定能控制自己的出场频率,她们偶尔投影,转瞬消失,艳丽又若有所思,在场又不在场,故而总能让人念念不忘。照这个标准来评定,俞飞鸿可以算得上是女神中的女神。跟许多圈内的拼命三娘相比,俞飞鸿显得不算敬业,甚至有些漫不经心。因为在她看来,日子是自己的,无须活给任何人看,只要内心适意,“不红,不婚”也不失为一种完满的生活状态。  相似文献   

8.
修宪模式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法既要稳定,也要修改,宪法权威是建立在宪法稳定性与适应性统一上.宪法修改方式的选择是协调二者关系的努力之一.当今世界修宪实践中存在宪法全面修改、宪法修正案和修宪法令三种模式.每一种模式都有自己一套独特的惯常的程序、方式、方法,都有各自的价值取向,三种模式是相互区别的.目前,我国采取宪法修正案模式修改宪法,但是由于理论上的认识不清,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应该在宪改理论的指导下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9.
自信,是对自己、对生活、对工作的一种态度和热情。记住,永远都不要认为自己不行。自信的同时,要认清自己的实力;坚定的同时,要学会辨别方向。  相似文献   

10.
试析霍桑作品中的魔鬼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桑深受清教“人性本恶”观念的影响,又认为自己生活在充满魔性的世界中,因此,在他看来,每个自我都有恶魔的本质。文章通过对霍桑作品中刻划的三种类型的魔鬼的分析,旨在揭示霍桑心目中以魔鬼所代表的各种邪恶,并以魔鬼对上帝的对立来昭示人类现代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水竹 《人生与伴侣》2006,(11):51-51
生活中,除了孩子是自己的好以外。其他的似乎都是别人的好。总有一些人这山望着那山高,比如谁家的老公又升职了,房子车子面子一应俱全,而自己家的还守着半死不活的岗位原地不动,住着分期付款的房子,坐公交上班.连上个像样的饭店吃饭都得算计犹豫半天;谁的老婆如何漂亮,聪明又能干,能顶半边天。瞅着自己的老婆十年如一日的乏味,越看越心烦,还靠自己养着……这一切,都让人感到厌烦,甚至埋怨老天不公,这些好事,怎么就没落到自己头上呢?  相似文献   

12.
人类在其生活活动中需要不断地跟自然环境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一种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要求此交换是以可持续的模式进行的。在人类改变自然环境的能力大为增强的现代社会,通过对生态系统运行机制的充分了解而树立一种生态意识是建立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必要的前提,这种生态意识对个人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定其发展战略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钱理群在南师附中的演讲《我的教师梦》最后一句话是引用他上世纪90年代学生信中的话:“钱老师,我们非常喜欢你的课,我们所有同学都喜欢你的课,你的课显示一种生命存在方式,告诉我们人可以那样生活,人可以为了自己的理想,把自己的工作,把自己的教学当作一种生命,一种充满理想的人可以那样的生活。  相似文献   

14.
在匆匆忙忙的都市,生活中的很多细节好像都被忽略了。有些人归结于,是因为整个城市充满浮躁的气息;有些人认为,是被生活磨平了棱角;又有些人以为,自己早被这样一种快节奏的生活所麻木。是因为浮躁吗?是因为没有棱角吗?还是因为真的麻木了?也许都有点  相似文献   

15.
关于生活质量的讨论同当前列增长的批评以及对不包含在消费生活水平单维指数内的满足需求的富裕价值的认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对增长的批评建立在三种迥异而又互有联系的理论模式之上,第一种模式主张限制增长力和增长范围。这种批评通过罗马俱乐部的研究而盛行于全世界,其认识基础很简单,即经济和人口指数的增长必  相似文献   

16.
石楠 《21世纪》2001,(8):57-59
开放前的在中国社会,人一出生就被安排好了一生。 过去,从上什么幼儿园到上什么小学中学、从读什么课本到穿什么衣服,中国人都没有太多的选择,因为那年代,幼儿园和小学、中学都是按地区划片儿招生,而商店里的物质食粮与精神食粮一样匮乏。大学高考招生制度恢复以后,考大学成了一次个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一旦考进大学,生活又会重新回到正常轨道:你会被编在一个班里,分到一个宿舍,白天按着排定的课程表和全班一起上课,晚上和一部分志同道不合或道合志不同的同学一个宿舍睡觉。三年或四年以后,大学毕业,…  相似文献   

17.
国际银行存款保险制度首先要处理三种不同的银行服务方式:跨境提供服务、通过子行(包括合资行)提供服务和通过分行提供服务。针对这三种国际银行服务方式,国际银行的存款保险有两种模式:东道国模式和母国模式。但是,东道国模式和母国模式也都存在缺陷。东道国模式考虑到了竞争的平等,却忽视了东道国的存款保险基金可能因为母国监管不力而遭受损失,  相似文献   

18.
老舍与茅盾都在自己的创作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描写了男女之间的情爱。他们的描写各具特色 ,异彩纷呈。比较而言 ,老舍笔下的恋爱、婚姻模式倾向于传统 ,茅盾笔下的情爱描写则富有更多的浪漫色彩和时代气息。究其原因 ,主要是因为他们所属的文化类型不同 ,他们的生活环境、生活经历各异 ,而且两人在继承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同时又各有其艺术独创性  相似文献   

19.
每个人对自己的人生定位都是千差万别的,有的人只求平平淡淡,有的人追求轰轰烈烈,这些都无可厚非,因为每个人都有确立自己人生观和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力。那么,即将走向社会的学生,应如何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又怎样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呢?  相似文献   

20.
论宗教与民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宗教与民族的关系问题,无论是对宗教,还是对民族,都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古今中外历史表明,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没有过自己的宗教,一定民族的社会生活蕴育、产生了该民族的宗教。宗教产生以后,又在各民族的发展中逐步壮大,并对各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及精神生活产生着久远而深刻的影响。可以说,任何一种宗教都有不同程度的民族性,任何一个民族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宗教性。在当今世界,宗教问题与民族问题的关系依然错综复杂,不仅继续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而且影响着世界政治,令世人关注。因此,研究宗教与民族的关系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