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内容提要:以四川民族贫困地区的农户调查和访谈为依据,本文分析了新阶段民族贫困地区农户对扶贫开发需求的内容和优先序的选择.文章结果显示,目前,四川民族贫困地区农户最希望得到的扶贫项目是生产、生活性基础设施建设类项目和增收产业项目,其中住房改造和修建道路是最希望得到的基础设施建设类项目,农业增收项目是最希望得到的增收产业项目.  相似文献   

2.
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扶贫任务十分艰巨,基于"互联网+"农产品供应链的创新能够促进农户减贫增收,是一条可选的精准扶贫路径,是一条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有效出路。首先,分析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农产品供应链精准扶贫的意义以及所面临的困境。其次,在此基础上集中探讨农产品全产业供应链模式、双向流通供应链模式的路径创新。最后,提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发展农产品供应链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新世纪以来四川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工作以《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为指导,通过实施整村推进、劳务扶贫、产业扶贫、安居扶贫、易地开发扶贫、小额信贷扶贫、以工代赈等扶贫政策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贫困发生率降低;贫困人口的人均纯收入与人均消费支出逐渐提高;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规模扩大;农民医疗条件及健康状况逐步改善。  相似文献   

4.
云南省是国家的重点扶贫对象,在贫困地区实施了一系列的扶贫项目。这些扶贫项目的实施效果如何,通常是由项目实施者或政府来评估,这不利于全面了解扶贫项目的效果。本文从农户角度对扶贫项目的满意度进行评价,并就构成满意度的指标因子进行权重分析,结果表明农户对项目的透明度及参与程度的要求最高,且项目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对当地宗教文化习俗的影响都比项目所带来的经济和环境影响更重要。  相似文献   

5.
产业扶贫项目的运作机制与地方政府的角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发展贫困地区特色产业为手段的扶贫方式也被称为产业扶贫,是开发式扶贫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通过发展地方产业,提升贫困群体自身发展能力,促进贫困地区人口脱贫致富。但是,产业扶贫项目在基层运作的过程中,是否真正能带动贫困群体脱贫致富?使用定性研究方法,对武陵山区4个贫困县展开调查。通过对产业扶贫项目在地方社会的3种运作模式(干部承揽的产业扶贫、依靠“大户”或“公司”的扶贫项目、依靠农户参与和合作推行的扶贫项目)的考察,认为地区产业发展和经济提升未必一定会带动贫困者能力提升并脱离贫困的生活困境;而中央设计扶贫政策的目的与地方政府的施政能力和施政动力之间、产业发展理念与扶贫理念之间存在着的张力导致了产业扶贫项目这一政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被扭曲,因而并未真正达到期望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破解深度贫困地区的贫困问题是国家最紧迫的攻坚战之一,尤其民族地区精准扶贫问题具有政治的任务性、经济的发展性、民族的共荣性的意义。精准扶贫思想的提出是国家减贫治理方式的深刻变革,体现了国家"精准治理""靶向治理"的全新治理模式。精准扶贫突出了由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组成的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通过调查属于"三区三州"的甘肃临夏州东乡县和属于集中连片特困区的宁夏西海固海原县,以及东西协作扶贫典范的闽宁镇,重点分析了属于社会扶贫范畴的社会组织参与扶贫,"生态移民扶贫+产业扶贫"等模式。旨在突出民族地区扶贫过程中调动社会多元力量参与扶贫,并且认为各种扶贫模式可以相互合作和补充,根据民族独特的文化特点培育群众内生脱贫动力很重要。  相似文献   

7.
立足于西南民族农村的产业扶贫实践,从基层政府压力型体制下的行为逻辑和少数民族文化特质下型塑的生计模式角度,探讨了产业扶贫政策的运作逻辑及困境成因.指出基层政府面临着精准扶贫考核上的短期性要求与产业扶贫长期性之间的矛盾张力,出现了对政策的变通式执行,优先考虑能否达到贫困户精准脱贫的数据指标,贫困户能否真正脱贫成为次要考量.西南民族农村长期以来形成了一套嵌入于当地社会文化系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他们追求的是农业生产能服务于家庭生活和社会文化需求,而市场化导向的产业扶贫政策难以与少数民族农户地方性的生计方式相适应,使得产业扶贫政策遭遇到民族农村传统生计模式的排斥.  相似文献   

8.
为有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并与乡村振兴紧密衔接,宁夏山区洼村面临加快产业扶贫项目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户稳定增收致富的新要求。基于洼村乡村振兴产业扶贫项目的田野调查发现,地方政府和扶贫单位作为拥有政策资源和话语权的国家身份在基层的代表,使得帮扶农户与政策扶贫项目之间的话语交流身份存在不对等现象,两者在产业扶贫场域中存在两种不同的实践路径表述。通过对洼村蘑菇产业扶贫项目中的"发展话语"和"隐藏文本"的分析,进一步阐释产业扶贫项目推进中,地方政府、帮扶单位和村干部在获取产业项目资源和维护自身利益的关系之间所发生的"发展话语"与帮扶农户之"隐藏文本"的互动研究。  相似文献   

9.
深度贫困民族地区的脱贫攻坚关系着国家能否在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攻坚的总目标。文章在把握深度贫困民族地区的贫困现状、空间特征以及贫困的多维成因的基础上,以特色村寨建设为突破口,从文化、空间、生态、人口聚居及物质遗产优势五个方面阐述了特色村寨在深度贫困地区反贫困中的价值与作用,探索符合民族地区实际的脱贫模式,提出重视特色村寨建设的价值、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民族文化为核心的产业融合发展、走以生态为基础的"绿色产业"道路、树立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指向的多维扶贫观以及通过政策输入聚合资源、提高扶贫效率六条可行性反贫建议。  相似文献   

10.
四川民族地区跨世纪扶贫开发存在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投入不足、地方财力拮据、人口素质低下、观念落后、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差等难点。只有建好领导班子 ,找准路子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 ,多争取资金、用好资金 ,抓住扶贫攻坚的“牛鼻子”,才能最终解决民族贫困地区的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11.
[摘要]农户增收是改善民生的关键问题。集全国的生态脆弱区、重要生态功能区以及特殊连片贫困区于一体的西南生态脆弱民族地区,面临着极为紧迫的农户增收重任。本文从农户社会资本视角,分析农户社会资本与农户经济行为的关系,解释研究区农户社会资本的基本特征及其经济影响,提出拓宽农户社会资本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自西部大开发以来,四川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这种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不可持续的。本文梳理了包容性增长核心理念及其特征,从产业结构、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和教育科技等四方面分析了制约四川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以包容性增长为新视角,提出了实现四川民族地区产业均衡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和人力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及对策。  相似文献   

13.
对扶贫政策成效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估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础性工作。以湖北省来凤县后坝村为个案,通过农户视角对生计资本的改善、可行能力改善、经济脆弱性改善、经济包容性改善、地理资本改善、社会排斥降低状况等方面的扶贫政策成效进行了感知性评价。研究发现:扶贫政策成效总体比较显著,扶贫政策在改善村域发展能力和机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提升农户个体发展和改变地理资本方面效果还需进一步提升。从强化培育贫困地区内生发展能力的政策导向、健全贫困个体生计资本方面的政策体系、加大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条件建设支持力度和进一步激发制度优势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扶贫政策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产业扶贫是新阶段扶贫开发"一主两翼"的主要内容,是西部民族地区贫困山区农民增收脱贫的重要途径。分析研究甘南藏族自治州发展资源环境产业的优势和相对成熟的模式,探讨西部民族地区环境资源产业的发展战略,对创建西部民族地区环境资源型产业扶贫模式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摘要]连续八个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三农”工作做出了全面的部署,农业经济已得到很大的发展,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西部民族地区仍然落后于全国其他地区,研究民族贫困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其意义重大。本文以西部民族地区秀山县为研究对象,在考察农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农业发展重点在于六个方面:做强做大特色产业、壮大龙头企业、实施农户万元收入工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机农技推广和提高农业经济服务水平,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 教育扶贫对于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具有根本作用?西南民族地区作为集中 连片的相对贫困地区之一?是乡村振兴战略中难啃的“硬骨头”?构建教育扶贫长效机制能不断引导当地贫困群众形成“志智” 发展思想?进而实现“依靠教育扶贫”的目的?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通过坚持民族教育扶贫长期战?持续 为西南民族地区教育扶贫注入动力?贯彻“志智双扶”新理念?以新理念指导实践?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重视对扶贫客体微 观关注?构建民主协商教育帮扶机制?精准掌握贫困群众现实需求?发挥制度规范与保障作用等方式推进西南民族地区教育扶 贫长效机制的构建?以推动当地教育扶贫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民族地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最终促进其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诸多扶贫举措中,产业扶贫被视为治本之策。学术界关于产业扶贫减贫效应的分析大多聚焦于经济学意义的增长,既忽视了扶贫产业嵌入性的特征,也忽视了贫困农户产业实践的多重减贫效应,因而无法突破产业发展与贫困农户发展之间的抽象对立。因此,我们需要关注扶贫产业的嵌入性特征,关注产业扶贫的经济性和福利性双重属性,发现产业扶贫对贫困农户的最大作用,不是增收,而是增能。为研究产业扶贫的减贫效益,探讨扶贫产业发展如何促进贫困农户发展和能力提高,需立基于阿马蒂亚·森的可行能力,构建产业扶贫何以增能的分析维度和研究框架,将对产业扶贫的认识从经济发展项目扩展为社会政策项目,将产业扶贫发展从效率导向转向成效导向,从权利和能力等多维视角考察产业扶贫的减贫效应。  相似文献   

18.
搞好西部大开发,除了西部地区各族人民的自身努力外,国家还必须采取一些特殊的宏观经济政策。对西部民族贫困地区,国家应该实行以计划为主,以市场为辅的资源配置体制,在财税政策和转移支付方面应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倾斜;制定的金融、项目政策以支持其经济发展;切实在民族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保证西部大开发能收到长远持久的成效必须采取特殊的人才政策。只有为西部民族贫困地区创造公平竞争的外部条件,才能保证西部民族  相似文献   

19.
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民居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最吸引人的是特色化的生产生活方式,建设以民宿旅游经济为依托的旅游小城镇已经成为当前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热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依托贫困地区特有的自然人文资源,深入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文章指出少数民族地区建设民宿特色旅游村镇是开展旅游精准扶贫的有效途径。在对稻城县香格里拉镇在优化精准旅游扶贫环境建设和受益机制方面的做法进行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精准扶贫的少数民族地区民宿特色旅游村镇三条建设路径,即产业路径、组织路径和获益路径。最后,强调要发挥政府、社区组织、贫困户和帮扶者四个主体的能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探讨市场不确定性、产业扶贫项目参与对农户减贫效果的影响机制,对于管控产业扶贫项目实施风险、提高产业扶贫绩效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利用陕西省秦巴山区776户农户调研数据,借助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和内生转换回归模型实证研究了市场不确定性、产业扶贫项目参与对农户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并在反事实假设的基础上估计了农户参与产业扶贫项目对贫困脆弱性的平均处理效应。实证结果表明:农户产业扶贫项目参与能有效缓解贫困脆弱性,相较于未参与农户,参与农户贫困脆弱性显著降低26.22%。进一步研究表明,市场不确定性显著抑制农户产业扶贫参与,且加深了农户贫困脆弱性。基于此,从合理选择产业扶贫项目、搭建有效利益联结机制、优化农业保险体系等方面得出针对性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