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学的人类学与人类学的文学是两个相互关联又相互区别的概念.文学的人类学主词是人类学,是一种借助于文学的语言和形式来实现思想表述的人类学文本.而人类学的文学的主词却是文学,即借助人类学的方法、手段来写作文学文本,或从人类学的角度解读文学文本.它们之间是有着明显分别的,但如果不加仔细辨析,也很不容易区别.  相似文献   

2.
从科学与文学关联的角度关注人类学写作问题,讨论写作的人类性和人类写作性;提出人类学写作就是人类自我认知的文本呈现,是人类文化的自画像。  相似文献   

3.
从科学与文学关联的角度关注"人类学写作"问题,讨论写作的人类性和人类写作性;提出"人类学写作"就是人类自我认知的文本呈现,是人类文化的"自画像".  相似文献   

4.
从文学和人类学各自的特点及二者的区别入手,观察文学对人类学的影响和人类学对文学的渗透即二者的双向的视野和认同,促进我们对文学人类学进一步地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5.
2012年夏季在重庆永川举办的教育部首届“文学人类学骨干教师高级研讨班”上,文学人类学的跨学科性质得到再次界定,来自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从文学、人类学、历史学、符号学、教育学等不同视角进行了跨学科的讲述与讨论交流。  相似文献   

6.
2011年,以“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为题的学术项目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的立项.标志着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正逐渐从边缘走向中心。文章在此回顾了文学人类学的发展历程,感谢了支持文学人类学研究的前辈,并提出了未来需要警醒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人类学的学科特点可以简括为田野考察和民族志写作。长久以来对于前者关注较多,而对后者讨论较少。本文聚焦于民族志的书写层面,结合文学与人类学的内在关联,通过问答的形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在对特定族群写“志”这一点上,人类学可被视为一种文学;反之,文学也是人类学。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学人类学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于2008年5月13日至17日在湘潭举行。文章从人类学视野下的文学研究、从文化看文学、学科建设:中国文学人类学的可能未来等三个方面对本届年会的交流论文进行述评。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学人类学学会第四届学术年会”于2008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在贵阳花溪举行。文章从人类学对传统史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人类学范式看人文社科研究、人类学视野下的文学研究或文学创作、质疑和反思等四方面介绍本次与会学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2011年5月,首届中国文学人类学青年论坛在重庆市永川区召开。结合会议“文学向人类学的转向”的主题,回顾了人类学转向的源起与历史,展示了转向过程中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变化,肯定了人类学转向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提出了两个问题:作为文学人类学批评两个向度,宗教“灵修”与“深度透视”二者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宗教的缺席,会造成文学人类学批评在实践领域何种效果?这两个问题的解答将有助于文学人类学批评走向的框正及理论的进一步完备。  相似文献   

12.
文学人类学于20世纪初乘西学东渐之风登陆中国,至今已经走过百余年的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二个时期,即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文学人类学研究和新中国成立之后文学人类学研究的复兴。中国百余年的文学人类学研究有一条一以贯之的线索,那就是致力于文学人类学的本土化,即用西方的人类学理论和方法来解释中国文学中的具体问题,并构建出自己的理论话语体系,体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研究理路。   相似文献   

13.
"文学人类学"在中国比较文学第十届学术年会上首次成为专场会议之一。此次专场会议展示了文学人类学研究领域的学术前沿,概括起来有以下三方面:1.关于人类学转向问题的理论研讨;2.对文学人类学元话语和方法论的思考;3.有关文学人类学的个案分析。  相似文献   

14.
文学人类学正成为当今学术界的热点话题之一。关于什么是文学人类学的问题学术界一直有着较大的分歧,笔者在各派理论的基础上“求同存异”,总结、概括了文学人类学的学科特征及范围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2011年,以"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为题的学术项目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的立项,标志着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正逐渐从边缘走向中心。文章在此回顾了文学人类学的发展历程,感谢了支持文学人类学研究的前辈,并提出了未来需要警醒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以来,人类学成为西方发展最快、影响最大的学科之一,艺术人类学、历史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影视人类学、教育人类学、法律人类学等研究异彩纷呈,展示出人类学的研究范式给各交叉学科带来的极大创新。那么,当人类学与文学相遇,二者的碰撞与结合可能给文学研究带来什么样的新异局面呢?下面以叶舒宪《文学人类学教程》⑦(以下简称《教程》)一书为例,谈谈文学和人类学结合的可能性问题。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种文学批评话语和方法的文学人类学研究近年来颇受学术界青睐,学术成果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为国内学术的复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作为文学人类学的另一种类别和形式的“人类学文学”则没有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这种写作能体现学科的综合和打通优势,值得提倡和期待。  相似文献   

18.
《文学人类学教程》的意义大大地超出了教材的范畴,是一部奠定文学人类学学科基础的著作;《文学人类学教程》最突出的创新和主要建树,就是文学人类学新研究范式的建构.百年来,虽然有不少近现代学者探索文化人类学方法的文学研究,但是明确作为一种整体新研究范式的提出,确实是由叶舒宪完成并由《文学人类学教程》集中体现出来的.对什么是“文学”本体论的反思和建构,是继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后最重要的文学思想.从对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的继承到“四重证据法”的提出,叶舒宪以他倡导的新兴交叉学科——文学人类学,完成了一种对国学传统方法的现代衔接与更新.从这些角度看,《文学人类学教程》无疑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相似文献   

19.
文学人类学批评理论及实践的若干问题辨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文学人类学批评理论研究中,还存在有三个问题:一是一些文学人类学批评的文章,重视寻找作品的原始性、原始意识,归结原型及原型沿袭的动因,而忽视或曲解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二是不少文学人类学批评文章,在分析、整合作品时,强调了连续性,忽视了阶段性即忽视了作品的时代性和审美价值;三是一些文学人类学批评文章将数种相似但并不一定相关的文化形态合成在一起,随意构建模式。我们相信,随着文学人类学批评理论体系的建立和规范,文学人类学将会有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个人文学新的分支学科,文学人类学表象上似乎仅仅是文学与人类学相互走近、聚合,实际上却包含着历史语境、认知逻辑、学理依据、学科整合和方法采用等综合价值。她既是两个学科在反思原则背景下的协同产物,又具有强烈的实验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