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每个民族都要选择一些特定的行为方式,用来形成自己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模式.从"耻感文化"、"等级制度"、"重视报恩与情义"等方面分析了日本人的外部行为及深藏于其行为之中的思考方法,即日本大和民族文化的各种模式.  相似文献   

2.
从问题意识转换的视点可将战后日本学者对待《菊与刀》的文化心理历程分为四个阶段,即对《菊与刀》史实和方法的批判、对"耻文化"和"集团主义"的肯定式评价、问题的解构与重构、对《菊与刀》的多元文化分析。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日本学者的基本观点与研究思路的分析,可探究日本学者对待《菊与刀》的文化心理历程及其内涵。  相似文献   

3.
4.
<聊斋志异>中,蒲松龄用他的那支生花妙笔,建构了一个奇妙虚幻的女性世界.然而,浮现在这个女儿国中的,不仅有天使,还有魔鬼;不仅有善良美丽的菊花仙子,还有泼辣淫荡的悍妇妖女.但不论是刀还是菊,不论是禁忌还是膜拜,实际上都只是作者的男权意识在女性群体中的一种投射.  相似文献   

5.
张凡 《南都学坛》2013,33(1):39-44
发生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妓女改造运动是被当代作家反复书写的历史事件之一,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与层面走进共和国成立之初那场浩荡的运动,用文学语言和浪漫想象去书写经历这场运动的新中国的"旧女性"们的现实世界,从而呈现出当年这些新中国的"旧女性"———妓女们在改造过程中鲜为人知的辛酸与苦涩。这场妓女改造运动的最终完成,依靠的是特定时空下党和政府的劳动教育、她们自身从自我精神层面的"脱胎换骨",以及整个社会从观念上对她们身份及所从事的行当认识的彻底转变。董立勃小说《烈日》、《箫与刀》中关于新中国成立之初那场妓女改造运动的文字呈现和对当时妓女们社会改造的文学叙述,走进了数十年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妓女改造运动的历史场域,使人了解了那些女人们曾经生活的世界。  相似文献   

6.
东方传统耻文化下的中日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菊与刀>是研究日本"耻感文化"的奇作.与<菊与刀>中所描绘的日本"耻感文化"相比较,中国传统的"耻"文化先有内容后有形式且形式因内容深化而完善;日本"耻感文化"泊于中国,先有形式后有内容,但内容则与中国"耻"文化迥异.前者强调不论是哲人还是平民都要更为注重对内在"耻"感的修炼,强调"内省"而知耻,后者则把"他人对自己的承认"视为人生存在价值的核心,强调"外辱"而知耻.  相似文献   

7.
从《琵琶行》的成就看文化积淀的重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居易于浩翰的文献资料中,过选出最能为己所用之素材,将原本属于文人学士范围内的迁滴之情,予以情感化、故事化、通俗化、歌赋化及美文化的描写,使它演化为哀叹世人不幸命运的普遍主题,其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挖掘文化积淀、汲取文化遗产方面高人一筹。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物态形式”、“民俗活动”、“清神心态”三个层面较为客观地评价了“符号与象征”《中国少数民族眼饰文化》一书。认为该书的主要特点,是把少数民族服饰纳入文化人类学的视野当中,并以此为切入点来探索族群服饰穿着的社会行为和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的科学通则,使服饰因文化的聚焦而鲜活生动了起来,极大拓展了服饰文化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9.
在乔伊斯看来,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那些生活在殖民文化语境下的爱尔兰芸芸众生无论如何都无法摆脱生存的困境,他们都患上了一种精神“瘫痪”的痼疾.因此,用文学的形式来揭露这种痼疾,把国人从麻木不仁中唤醒,便成为了他的艺术使命和道德担当.其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的《姐妹》和《圣恩》揭示的就是爱尔兰民族文化心理的瘫痪.乔伊斯对这种瘫痪的现状有着深深的焦虑,而这种焦虑,又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文化根由,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焦虑.  相似文献   

10.
11.
在我国,最近一段时间兴起了一股"舌尖"文化的热潮,这种文化现象可以用后现代主义背景下巴赫金的狂欢理论来阐释,"舌尖"文化的大众性、平民化以及对精英文化的颠覆性这三个特征正符合巴赫金的大众狂欢理论。  相似文献   

12.
从"水"的隐喻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水"的隐喻的角度人手,通过"水"的隐喻的相关语料,按照其文化内涵从地理因素、世界观、人际关系和时间观四个方面进行归类、分析,对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对比性研究,可知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水"含颇多文化成分;"水"的隐喻可以映射出中西方文化间存在的明显差异;人们认知世界的思维方式是隐喻性的;隐喻帮助人们形成了各自独特的传统文化哲学.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极大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的研究.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研究,应当充分吸收20世纪以来的最新自然科学成果,开辟新的哲学研究领域;应当吸收人类一切先进文化成果;应当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新布什主义”通过政治、经济、军事等手段增强了美国在中亚影响力,引起了美俄两大主角在中亚这一“角斗场”势力的此消彼长,动摇了传统的地缘政治格局,塑造了中亚新地缘政治格局的基本框架,而中亚五国及诸如中国在内的国家力量的消长变化,为新的地缘政治格局的形成增添了变数。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我国现阶段高师声乐教学模式的分析,指出了这一“环套”教学模式多个弊端,同时也提出了调整、改革这一“环套”模式的紧迫性和改革手段。  相似文献   

16.
易学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代即有“易学在蜀”之说;同时,“蜀学”一词也在此时形成。根据各个历史时期蜀易的表现,说明有独创精神和包容特性,足以体现蜀学以易学为旗帜。  相似文献   

17.
沈约是发明四声的重要奠基者,也是将"四声"引入诗歌理论的首创者。"用四声以制韵"是"永明体"诗歌的核心特征,其具体内容是指:一句之中,必须避免同声同韵的字重复使用,并以"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为标准达到字调的相间。"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不仅不是"病犯"而是"用四声以制韵"的"韵",它只有在并提时才具有意义。沈约没有提出过"八病"之说,"八病"是后人基于"八体"言论而产生的一种附会,而将"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归入"八病"则是附会之上的附会。沈约的《答陆厥书》等文章廓清了"四声"与"五音"的区别。他的"声律论"建立了诗歌由古体向近体过渡的桥梁,也导致了"拘声韵"的后果。  相似文献   

18.
绘画的程式是画家在创作过程中归纳总结、独创出的规范化的、类型化的形式技巧,画家艺术个性的形成正是因为自我艺术程式的存在。倪瓒的绘画在树法、石法、构图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程式,这些程式组成了倪瓒画面疏朗清雅、空荡冷寂、超逸萧疏的意境。《渔庄秋霁图》是其很具代表性的作品,通过对作品中树、石、构图、书法落款等程式的分析,可以深入体会倪瓒的绘画艺术程式,有利于对倪瓒的绘画进行更好的学习和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中国差别”政策是美国东亚遏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差别”政策从加强到逐步废除的各个阶段中,日本因素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不可忽视。“中国差别”政策与美国对日政策目标之间的冲突为“中国差别”政策最终的废除埋下了伏笔。日本还通过对华民间贸易和广泛地利用“例外程序”从内部侵蚀了“中国差别”政策的基础。在废除“中国差别”政策的最后谈判过程中,日本也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