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美国华裔文学由于其边缘性和跨文化性而备受国内外学者关注,作品中对中国文化的重新表述使得华裔作家担当起文化译者的职责。文化翻译的过程不仅迅速构建起他们的文化身份,也是华裔作家对翻译伦理的选择过程。分析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普遍存在的文化翻译现象,能揭示美国华裔作家改写和翻译中国文化背后的差异性伦理。  相似文献   

2.
从文化角度来解析在异质文化语境下汤婷婷、谭恩美两位美国华裔女作家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她们打破原有的文化认识模式:对中国文化传统并不是一味认同,而是进行理性的反思,这种自我审视并不是为了背弃,而是一种自我认识。通过这种文化反思、文化自审,我们才能更好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增强自我意识,更好地进行自我定位。  相似文献   

3.
美国华裔文学在美国多元文化语境中不断获得发展,并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逐步受到美国主流文化的关注和美国主流文学界的承认,开始进入美国主流文学史和文学选集。中美文化语境中的美国华裔文学研究不断超越译介和一般性的评述。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使华裔文学批评理论的建构成为华裔在学术研究界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挖掘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空间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滥觞于20世纪70年代的多元文化主义与美国华裔女性文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多元文化主义既是一种社会政治理论,又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美国华裔女性文学在不同时期的作品正是这种社会政治理论的实践映照。水仙花、黄玉雪、汤亭亭、伍慧明等作家作品中刻画的华裔妇女形象,真实地再现了不同历史时期华裔妇女的社会地位、生活状况以及融合东西方文化重构文化身份的历程。  相似文献   

5.
从族裔、性别、阶级三方面入手,探讨以黄玉雪、谭恩美、汤亭亭等为代表的美国华裔文学女作家的文化身份。她们一方面难以脱离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在极力向美国主流文化靠拢时又不能取得认同;她们有女权主义的诉求,又无法彻底摆脱男尊女卑的境遇;她们受到美国主流社会的排挤和歧视,很难向上层阶级发展,处于族裔、性别与阶级的多重边缘身份。正是这种多重复杂的文化身份,造就其作品独特的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6.
海外华文文学是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的具有世界性的新学术领域,以台港澳文学作为“引桥”而逐渐拓展,也逐渐与国际上的移民文学、离散文学接轨,形成一个极具东方特色的文化、文学“圈”。它的兴起为中华文化外移与外族文化相互影响研究拓展了广阔的空间。本期发表三篇文章:饶芃子的《海外华文文学的比较文学意义》从跨学科的视角论述海外华文文学对相关学科的促进,为比较文学提供了崭新的探讨对象和研究空间,为传统的国别、地域文学比较,特别是理论研究和学科“边界”研究,提供了新的内容和视点,海外华文文学和比较文学在开拓文学研究新视野、新思路、新方法上,均起了积极的作用,为中国的文学研究,提供了更为开阔的视野和新的阐释内容和角度,并由此而引起了对传统思维模式的反思;王润华的《文化属性与文化认同:诠释世界华文文学的新模式》是从文化视角切入东南亚华文文化,作者从不同国家、不同层面、不同视角来谈中外文化交流的感受,并探讨诠释中国以外边缘地带华人建构的另一种“中华文化”的模式;蒲若茜的《华裔美国小说中的“唐人街”叙事》是对不同历史时代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华裔美国作家笔下频繁出现的“唐人街”叙事的分析,在华裔美国文学书写中占有不可或缺的主导地位,随着历史时代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作家笔下的“唐人街”再现也表现出极大的差异:从早期“他者导向”的叙事、“亚裔感性”的追寻到华裔第二代逃离或固守“唐人街”的种种诉求,表现出美国强势文化俯视之下,作为弱势群体的华裔要冲破“玻璃天花板”的艰难。  相似文献   

7.
华裔美国文学是美国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东西方两种文化相互作用的产物,具有特殊的文化性和历史性。在华裔作家们数十年的努力下,华裔美国文学逐渐由边缘走向主流。因此,适时地增加美国文学课程中华裔美国文学教学的课时和内容就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8.
美国华裔文学的叙事艺术体现出其文化属性中的中国文化传统向度。华裔文学作家通过在英语叙事中置入汉语拼音,增强中国神话与民间艺术的文化符号象征意义,受文本文化属性的制约而自觉采用追忆的方式,标志出文本的文化身份并反映了中西文化视角的整合。  相似文献   

9.
作为2008年度国家图书奖的“杰出文学贡献奖”得主,华裔作家汤亭亭早已获得美国主流文坛的认可。《女战士》一书奠定了她在北美文学界的地位,此后她又出版了《孙行者》《第五和平书》等作品。创作热度一直不减。美国文学界把她的作品列为当代美国文学、女性研究、族裔研究、人类学等课程的必读教材。  相似文献   

10.
尹晓煌博士所著的《美国华裔文学史》对自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末,用英文和中文创作的美国华裔文学进行探讨与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本书必将拓展我国的美国华裔文学的研究空间,为国内美国华裔文学研究提供全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加拿大移民女作家的基本情况,重点论述了几位有代表性的犹太裔女作家、欧洲移民和欧裔女作家、亚裔女作家的生平及创作,评述了她们作品的主题和风格。在此基础上,对最有影响的两部作品,犹太女作家雪莉·费斯勒的短篇小说《一篮苹果》和华裔女作家李斯嘉的长篇小说《残月楼》,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并分析了它们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2.
海明威是美国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其短篇小说的叙事伦理从两方面进行了阐述。一方面,海明威精心选择其短篇小说的叙事主题和内容,在表现生活虚无与无奈的同时,也肯定生活的意义。另一方面,海明威选择非人格化叙事,让读者产生信任感,并邀请读者自己思考和判断。同时,他也会在叙述中进行某种程度的叙述干预,表明自己的价值观和伦理态度。  相似文献   

13.
书写哈尼族妇女在历史和文化中的真实处境,是六位哈尼族女作家的共同特点。《马樱花开》的价值就在于其浓郁的女性创作特征,在于用充满母爱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聆听生命;还在于其独特的叙事话语。  相似文献   

14.
对辛克莱·刘易斯《阿罗史密斯》中科学家纯洁的爱情、真诚的友谊及社会机构与科学家之间理想的合作观进行了分析。长期以来,西方学界主要聚焦于刘易斯小说对美国医学社会的讽刺批判这一伦理层面,对该小说中美国文化精神肯定一面的探讨,无疑有助于更全面深刻地了解刘易斯这位文化反叛者的叙事伦理态度,也有助于从刘易斯小说中更全面地了解美国的民族文化精神特质。  相似文献   

15.
试论《大人物盖茨比》中尼克的叙事伦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布斯的理论,就小说《大人物盖茨比》中叙述者尼克性格的彰显,小说悲剧主题的颠覆,小说中主要价值观的呈现三个方面分析尼克作为不可靠的叙述者的作用,揭示其叙事伦理的实质和特征。  相似文献   

16.
论当代河洛文学的性爱叙事伦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河洛文学的性爱叙事伦理缺乏现代性的个体自由伦理诉求。其性爱叙事不仅直接表现为男人对女人的生理欲望,而且总是被身体的社会学、政治学所覆盖,以福柯所言的“性征”出场,各种意识形态话语嫁接、叠加在性之上,以致最后掩盖其属己存在。当代河洛文学里的性爱没有单独的本体的价值领地,常常沦为生育、金钱、权力、暴力之下“沉重的肉身”。  相似文献   

17.
体制外作家的叙事空间和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代作家创作成就的取得,与其中很多作家的体制外创作身份是分不开的.体制外创作使新生代作家直面市场,文学的自主性和叙事空间有了进一步的拓展.但是市场机制和既存的文学体制,也是新生代作家自由书写所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18.
新生代女作家是指出生于 2 0世纪六七十年代 ,活跃于 90年代 ,创作题材以城市生活为主 ,写作极具个人化的作家。对于她们的创作 ,文学评论界历来就众说纷纭 ,该文从比较文学的角度 ,试图站在比较客观的立场 ,说明新生代女作家作品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9.
在理性伦理层面,鲁迅执著地批判和反抗传统伦理,但在小说叙事伦理中却对传统伦理的诸多方面有所担待,并且充满着不可排遣的紧张冲突,这既是思想、文化转型时代普遍人心秩序的反映,更是鲁迅个体伦理困惑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不同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价值观念,构成了四代海派女作家不同的创作阶段,但是上海独特的文学生态环境和女性天性中带来的对都市的迷恋和认同,使得上海在她们笔下呈现出一脉相承的世俗性和欲望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