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资源是稀缺的,建筑设计不仅是关于美学和功能的设计,而且是关于资源配置的设计。建筑产品的观念、建筑市场的竞争机制、建筑产品的供给方式和建筑产品的需求方式都发生新的变化。将建筑产品既以“作品观”来看待,又要以“产品观”来审视,运用经济学视野,设计建筑产品,是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的。  相似文献   

2.
建筑大师贝聿铭曾经说过:“建筑是有生命的,它虽然是凝固的,可在它上面蕴含着人文思想。”建筑,体现了人的精神的一种理念和境界,是人类追求精神愉悦的固体延伸,是居住最富生命力的表现。南宁是十分重视建筑艺术与环境生态建设协调发展、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城市。拥有以南湖风景区、青秀山风景区、邕江为代表的优美的“一湖一山一水”的绿色风景线,曾荣获“联合国(迪拜)改善居住环境良好范例”奖、  相似文献   

3.
建筑理论中存在几种对“原型”概念不同的解释,它们虽都深受容格的“原型”与“集体无意识”理论影响,但其具体意义有所不同。在建筑结构主义中,“原型”是一种对“深层结构”的探索;建筑类型学中的“原型”则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能显示类型特征的形态;而传统地区建筑在长期演化中所产生的典型形态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原型”。文章通过对“原型”不同概念的比较分析来探讨原型理论对当代建筑创作的意义,引发我们对建筑地区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诗经》蕴涵的居住建筑文化是周人日常生活文化的组成部分,它真实地反映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周人居住建筑文化样貌。《诗经》周人的居住建筑文化是由居住建筑方式、居住建筑格局、居住建筑习俗等要素构成的。其中居住建筑方式有“宫、室、屋、宅、家、居、盘、宇、穴”等;居住建筑格局有“堂、庭、寝庙、仓、廪、厩”等;居住建筑习俗有“居住建筑选址仪式、居住建筑落成仪式”等。以上各要素融合、统一、凝聚形成了周人居住建筑文化的特质,反映出周人的居住建筑是以井田制为基础,以家庭血缘伦理关系为纽带,以现实生产、生活需要为宗旨的整体文化蕴涵。《诗经》居住建筑文化是周人在这一历史时期、这一地域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的总结。  相似文献   

5.
或许是因为耶鲁大学建筑设计学院名气太响.或者是因为很多人到过那里的缘故吧,许多批评家都不肯放过耶鲁大学的这个著名建筑。这所建筑完成于1958年,一名建筑学的教授曾经指出,这个建筑设计相当不合理:因为一方面极容易积聚灰尘,使外表显得很脏,另一方面这幢7层高的建筑的设计也是“令人窒息”和“过时”了。当年,保罗’拉尔夫的设计被称作是“划时代”的、但是到了现在,它已经“对空间是一个浪费”,耶鲁大学的美术系和雕塑工作室的学生和老师们都认为这个建筑不适合于在这里面学习。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里面光线好的教室都已经被提供给建筑系的师生使用了。  相似文献   

6.
绿色建筑人文理念是绿色建筑的灵魂。绿色建筑实践和技术创新正在呼唤建构绿色建筑人文理念。我们所凝练的绿色建筑基本理念是:“天人和谐、持续发展”;“安全健康、经济适用”;“地域适应、节约高效”;“以人为本、诗意安居”。坚持这些理念有益于绿色建筑事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空间化了的家族意识──合院式民居的文化内涵杨知勇国外建筑学界流行着这样一句话:“空间,建筑的主角”。这句话,形象地道出了建筑的一个特征──空间性。建筑既然是对一定自然空间的人为占有,是经过“人工造作”的一种空间秩序,因而人们从建筑中得到的就不仅是生存...  相似文献   

8.
彭家寨是“华夏建筑与西南少数民族建筑的完美结合”,是井院与干栏相结合的南北建筑形式的交汇。  相似文献   

9.
文化是现象背后看不见的手。对当代中西建筑碰撞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从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的角度与深度进行解读十分必要。通过中西建筑文化的比较指出:中国传统建筑的本质是“器”,“器”的定位是“室”用,是实用;西方Architecture的定位是“器艺”,是实用与艺术的并重。对中国当代建筑在功能与形式的关系、“美”与“非美”观念、回归传统的倾向、经济因素与建筑精神、原创与中国建筑大师的培养进行了文化解读,并对日本建筑的现代化历程进行了剖析。指出当代中国建筑的发展必须依靠中国本土建筑师的努力,做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精髓与现代精神的融合。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建筑界同仁的眼里,“鲁班奖”无异於诺贝尔奖。所有的建筑企业都把“鲁班奖”作为奋斗的最高目标,但却常常不能如愿。因为,“鲁班奖”的评选实在是太严格了。然而,在古老广袤的中原大地却有这麽一家企业,他们参建的新东安商场、文化部办公楼、清华大学科技楼、首都机场新航站楼分别获得“鲁班奖”!这是一个令许多同行惊讶羡慕和社会赞许不已的业绩。这家公司是河南新蒲建筑安装有限公司,“掌门人”叫王双对。在激烈竞争的建筑市场上,王双对和他的新蒲人用双手托起座座大厦,用座座大厦谱写自己的建筑人生……王双对有一个梦想…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两院”院士、建筑学大师吴良镛教授警告说,在西方往往只是书本、杂志或展览会上出现的畸形建筑,现在北京及其他少数特大城市真正开始盖起来了。“畸形建筑动辄多花费十亿、十几亿、几十亿,请建筑史家和建筑经济学家来研究一下,中国是不是已经成了最大的建筑浪费国家”。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建筑大多数基本上是绿色的,或准绿色的。在古代建筑发展史上形成了“象天法地”“建筑节俭”“因地制宜”“崇尚自然美”和“风水环境意识”等思想观念。总结、继承这份建筑文化遗产,对中国绿色建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陕北的窑洞作为一种传统的建筑,不但冬暖夏凉、节约能源、节省材料、占地面积小,而且环保健康。现如今窑洞经过不断发展,保留优点,改善缺点,已经出现了新的发展方向——“窑洞群”、“玻壳窑”、“平房窑”。窑洞在发展中不断被完善,各个方面不断与现代建筑相接轨。  相似文献   

14.
在“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框架下考察艺术与社会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一个重要原则。本文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建筑理论为例,通过对建筑艺术与社会现实之间复杂关系的反思,提出建筑艺术在反映社会现实时受制于意识形态的强大力量。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建筑理论的发展历程证明,无论是在苏联还是中国,植根于社会现实之中的意识形态的开放与专制,极大地影响着建筑艺术的繁荣与衰落。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结合西方文学来审视其与建筑之交往,认为两者之所以沾亲带故的最基本的内在契合点在于围绕“人”互动;而这种互动使双方萌生创意,相得益彰;而双方相得益彰之祈盼无非是:文学渴求一种建筑感,建筑渴慕一种文学性,力图实现共同的然而又独具个性的美的追求、美的表现之欲求,以期获致发展之活力。那种认为在两者之间作比较是“危险的”论调显然差矣。  相似文献   

16.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09,11(3):315-315
6月22日,“地球友好型建筑展”亚洲巡回展在我校建筑博物馆举行,展览由市建委、我校建筑学院、日本建筑学会“东部及中部亚洲建筑城市会议执行委员会”联合主办,展览的主题是“拯救地球的建筑——高技术和传统”。  相似文献   

17.
集美学村楼名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集美学村”是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创办的著名教育胜地,“嘉庚建筑”绝世无双,其建筑楼名因文化底蕴深厚、独特经典,令世人赞慕!近时代“集美学村”有许多新建筑以“人名”或“企业名”命名,又折射另一种“知恩图报”、“回报社会”的楼名文化。研究嘉庚时代和后嘉庚时代建筑楼名文化,对弘扬嘉庚精神、办好集美学村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张宝俊  曾丽娴 《金陵瞭望》2008,(21):102-103
登上雨花门外段的明城墙,放眼瑰丽的外秦淮河,有一处风景令人着迷。它,古迹云集,有近30栋清、民国建筑伫立于此。它,绿林掩映、鸟语花香。是古城墙脚下最秀美的一处佳地。它。更是“创意”、“科技”、“文化”、“时尚”的代名,是当今南京最独特、最高端的文化产业基地。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建筑美学还是块不是空白的空白。本文通过读邓焱教授的《建筑艺术论》,特就中国式“建筑美学”展开了讨论。在讨论中,肯定了《建筑艺术论》的基本特点、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认为《建筑艺术论》是一部“中国人写中国人的书”、“中国人弘扬中国人的文化”、“中国建筑学家论建筑艺术”的行家好书。正因为如此,《建筑艺术论》填补了古人和前人留下的中国建筑界需要和期待的“建筑美学”的空白。  相似文献   

20.
建筑创作的嬗变过程关系到“选择”和“忤逆”。通过对现存或已知建筑要素的“慧眼识珠”、“巧选妙择”,乃至“颠倒乾坤”和“逆反思维”,将能促使建筑创新机制及创造行为的产生。选择和逆忤之道同样也是建筑的借鉴创新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