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在语言习惯上,"性别歧视"通常是指语言系统中对女性称谓的歧视。对汉英文化中的称谓语所体现出来的性别歧视进行了充分的研究,认为在英语中,与男性有关的称谓,一般都体现了一种社会认定的褒义色彩,而女性称谓形式却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一些引申的贬义色彩;在汉语中,语言称谓上的"性别歧视"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男女社会地位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广告中的女性社会角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西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证明广告具有性别教育功能。中国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在一定程度上误导女性的社会角色定位。时代和社会要求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应突破某些传统成见 ,体现出女性社会角色的丰富内涵。依据“人本广告观” ,广告不应一味地渲染女性对男性的依附 ,而应该着力于塑造具有“双性”人格特征的新女性形象。在媒体广告与女性自我定位的关系中 ,媒体可以是引导者 ,也可以是现有定型观念的维持者 ,或者堕落为媚俗者。  相似文献   

3.
对女性严重的性别歧视倾向是英语的本质存在,表现在静态语义褒贬失衡、动态语义畸态演展、性别语序阳峰阴尾、文化心理定位男尊女卑。其形成原因亦很复杂,《圣经》是西方性别观念形成、性别文化心理定位的根本思想基础,生产力低下的人类社会初期在性别生物差异基础上形成的男性优势被男性物化于语言及思想中,同时性别文化定位亦有其生物学原因。在女权运动推动下,从政府、语言学家到全社会都在努力纯洁语言,通过性别中性化和性别明确化等手段,实现语言中的性别平等主张。  相似文献   

4.
男权治下的西方文化中,作为社会治理的中心,女性身体曾作为男性凝视的客体和文化规范的规训对象。女性成为男性话语体系中的他者,以男性话语建构的女性特质作为内在规约在时间与空间上约束自己,凸显了西方社会权力结构下的规训机制。伴随着社会的变迁,女性身体从被动的凝视走向主动的公开,频繁呈现于大众传媒与公共视野之中,成为商业消费主义的公共景观。与此同时,女性突破了时空的束缚,并获得与男性同等的凝视权力。这不仅是后现代文化消弭传统文化,更表征了性别意识形态和政治治理的变迁。解读女性身体的媒介呈现,是解读西方社会的治理机制、民主进步和文化变迁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男性和女性由于其社会性别的差异而产生对具有性别语言的选择。商标词作为特殊的语言形式之一, 同样会受到性别语言的影响。本文拟从社会语言学关于性别语言的视角出发, 探讨商标词的英译,旨在从读音、拼写、词汇选择和语义内涵、语用等4个方面指出商标词英译中存在着性别语言的客观性; 并对此现象进行了剖析, 认为男性和女性不同的生理差异、心理状态和社会期待是导致商标词英译中存在性别语言的原因。在商标词英译中运用性别语言,能达到提示产品信息的作用,起到广告宣传的作用,还能提升消费者对产品的接受度,从而刺激消费。  相似文献   

6.
英语中性别歧视现象由来已久,这主要是由于西方文化传统和社会分工不同,给人们思想意识造成根深蒂固的“男主女从”、“男尊女卑”的偏见性影响在语言中的反应。与男性相比,女性更多地使用标准语、恭维语、闪避词和委婉语等,这是长期的不平等观念引起的女性普遍自卑心理的体现。在有关女性的语言中,也存在着语言的非对称、男性词泛化、男先女后词序和褒男贬女等歧视现象。随着社会发展和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性别歧视语正逐步减少,如今人们更愿意用中性词来替代性别歧视语,并尽量避免使用歧视女性形象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1921年发表的小说<一个协会>,以一群中、上层阶级妇女对传统性别观念进行反思作为主要情节,探讨了一个极为深刻的主题--女性对男性神话的批评和质疑.作者从女性的视角出发,对统治人类几千年的男性中心社会的政治、文化和历史进行了激烈批判,突出体现了一种20世纪60年代末才开始在西方广为流传的新女性主义思想,使这篇小说成为新女性主义的先声.  相似文献   

8.
《封神演义》与《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修记》)是风格迥异的作品,然而它们也存在着很多相似之处。其中,作品中对女性都有不同侧面的描写,体现的都是女性在人类社会早期男性话语架构下的地位,即: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背景下,女性既由于原始的性别魅力为男性所敬畏;同时又由于女性社会地位的低下而导致的附属性和奴性。事实上,通过三部作品中对女性群像描写的分析比较,揭示出的是东西方早期社会对女性的相似的价值观和民族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9.
女性主义对西方翻译观的影响或多或少折射到了汉语的译作中。中国女翻译家在翻译描写女性的詈语时,冲破了性别对语言的限制,在她们的作品中体现出女性主义的萌芽。  相似文献   

10.
弗洛伊德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其哲学思想十分深刻并且影响极广。在资本主义工业化大生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出家庭,到工厂工作,传统的性别角色分配观念与劳动分工不断受到质疑,社会与两性关系被重新整合。面对社会变革带来的自我危机、语言危机与意识危机等问题,弗洛伊德力图从心理学角度寻找解决办法。弗洛伊德对女性的态度有失偏颇,认为男女平等是不可思议的思想,并持有女性在生物、解剖以及心理上劣于男性的观念,其对女性心理的分析暴露出他的父权社会的男性霸权主义思想特征。他蔑视女性的态度体现了他始终摆脱不了男性思维的固有模式,突破不了狭隘的性别自我中心。  相似文献   

11.
在大多由男性占统治地位的东西方社会 ,英汉语言中反映社会对女性歧视的语言俯拾皆是 ,因而语言中的性别差异和性别歧视研究一直是社会语言学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文章以新闻媒体语言为视角 ,探究存在于媒体报道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2.
约翰·厄普代克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多产作家,《兔子,快跑》是当代的代表作之一。从女性批评角度来看。可发现该小说完全是一种以男性为中心的文本模式。小说中女性人物的塑造完全是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学传统中的厌女情绪的延续。是男性社会价值观的体现。作者创作意识中有着对女性根深蒂固的性别偏见。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英语语言中有关性别文化的分析,可以看出英美文化中的性别文化特征。英语语言表达、体现和象征着英美性别文化现实。英美文化的这种性别文化现实表现为:男性总是与正面意义的形象相联系,而女性往往与反面意义的形象相联系;男性总是与重要的事物相联系,而女性则与不重要的事物相联系;男性往往与强势的成功者形象相联系,而女性则与弱势的失败者形象相联系。  相似文献   

14.
语言和性别研究认为,现代英语词汇中的语言性别歧视也包括对男性的歧视.本文认为,对男性的语言歧视背后,是社会文化因素的作用.男性特质部分是被语言建构的,具有多样特征,表现在社会政治的不同层面和存在于性别的权势关系中,其既是一种身份,也是一种意识形态.性别与语言的关系是变化的,男性特质随社会变化而变化,对其的研究正向多语和多种文化环境转换,所谓对男性的语言歧视其实反映了社会文化因素所建构的霸权男性观.  相似文献   

15.
欧茨在小说《狐火》中描写了50年代上半时期女性在父权社会中话语权丧失的性别困境。小说中几位少女的行为或生活状态所表现出来的共性就是沉默与失语,展现出女性在社会上权力的丧失与群体性失语的状态。这种失语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上:一是女性在男性话语前完全丧失语言能力,变得沉默失言;二是女性意图借助男性话语改变其失语状态,却最终被证明不过是苍白模仿与鹦鹉学舌。  相似文献   

16.
女性主义研究者认为,传统的国际政治研究是建立在男性世界观基础上的,是带有性别偏见的.女性主义研究者的任务便是在对传统的国际关系研究方法提出批评的同时,把女性视角引入进来,并谋求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进行重建,使之成为超越性别偏见的全面的科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7.
语言与性别研究中的缺陷论、支配论和差异论的两性对立本质主义观忽略了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等因素。社会建构论则强调性别和性别关系在语言、社会实践和社会身份中的表现,认为性别和如阶层、种族等其他因素交集,是多层面的和变化的。在语言和性别研究中,社会建构论关注性别身份和其他社会关系的语言建构,将语言、文本或各种形式的语言产出看作是性别建构的主要场所,并对“女性语言优势”观和黑人女性语言问题进行了深刻分析。  相似文献   

18.
性别差异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的存在影响着包括日常交流在内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性别因素对语言的影响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因此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对构建男性和女性之间和谐、成功的语言交流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从语音、词汇、策略、风格四个方面对性别因素在男女日常交流中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尝试性地分析,旨在探究这一现象背后的文化根源,并对实际的语言交流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在西方神话传说中曾是法律精英典型象征的女性在现代法律社会遭遇截然不同的命运.通过考察美国女性法官职业现状可知,司法"金字塔"男女失衡,法律精英"她世界"困境重重已是不争的事实.传统性别观念将法律精英视为男性,已在人们头脑中形成了固定范式,社会性别理论虽然阐释了法律精英"她世界"困境产生的原因,却掩盖了女性大规模进入公共领域后所具备的与法律精英相符的一系列特质.女性成为法律精英的道路并不遥远,消除对女性的隐性歧视,引入"性别定额",争取"赋权妇女"以及宣扬法律的女性特质都是当前值得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AI时代的智能机器人具有性别特征的社会意义,可以拥有与人类同样的社会属性。科幻电影《机械姬》存在着不同于传统主流商业电影的"女性话语"与性别权力关系表述,表达了一种非二元的、反霸权的、反本质主义的、消解性别的倾向。从该影片的情节、对白和语言中,可以发现不同于传统的"女性话语"表达与性别权力关系表述,而这些暗示着一种非二元的、反本质主义的性别权力关系话语,并直接地体现在影片对机器人"自然身体"的消解上。对影片中女性机器人"身体边界的模糊性"的解读,可以看到从赛博格中超越性别、重建性别权力关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