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该文从对《老子》版本的辨析入手,认为“无为而无不为”是具有审美意义的人生境界而非单纯的功利思想。这个人生境界的审美性质就在于它超越了条件限制而符合人生最高理想的绝对自由,其审美特点就在于无目的的合乎审美目的。“无为而无不为”表面上看是一个逻辑悖论,但实质上却展示了人生境界经由修养途径达到审美境界的必由之路。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美学思想在庄子“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的人生境界中得到了发扬光大,对今天仍具有启迪和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山水画的审美功能、山水画的艺术创作、山水画的意境创构等三个方面对郭熙《林泉高致》的美学思想作了论述。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指出,山水画的审美功能是为了满足人们对自然山水的审美追求和高雅之趣,给人以审美享受。关于山水画的艺术创作,《林泉高致》强调画家对自然山水进行深入观察和直接的审美观照,强调画家的艺术修养,强调创作的审美心境,并把审美意象的创造提到了重要地位。《林泉高致》在中国绘画史上第一次提出山水画的“境界”(即今之“意境”)这一美学概念,在我国山水画美学思想的发展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巴尔塔萨的神学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尔塔萨是 2 0世纪西方最重要的神学家和美学家 ,他从神学出发对美学的重新定位、神学美学的特点、美的客体结构、审美过程所做的论述 ,呈现了他独特的神学美学体系 ,对我们了解西方神学美学的最新学术成就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4.
海德格尔的神学美学是在其浓厚的神学思想底蕴下产生,在其深邃的哲学思想基础上发展和完善的。首先,海德格尔早年的神学学习对他的美学思想产生的影响最为深远,让他始终本着寻找上帝的原则去深思一切;其次,海德格尔的神学美学是在对西方神学美学思想的批判中达到新的思想开拓,把神学美学带入了新的领域;最后,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是他所有思想的基础,也给他的神学美学带来了较为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周易》作为中国思想文化的元典,不仅以其文化典籍的形式作用于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同时还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深深地扎根于民族成员的意识深处;通过审美范畴的建构与艺术媒介的选择,规范着民族审美思想的特征;并且在思维方法与审美观念两个方面显示出它对民族审美文化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周易》在中国美学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6.
认为柏拉图的美学视野超越了狭隘的艺术哲学,进入了人生和社会领域,体现了美学的开放性和纵深性;通过对《理想国》的分析指出,柏拉图的美学隐藏着深刻的政治工具主义思想,正由于这种政治工具主义,“美善合一”成为柏拉图美学的核心概念。  相似文献   

7.
从诗的本体论到本体论的诗,《诗化哲学》中生存本体论的建立提供了反思现代性的维度,其中关于诗与哲学实现内在关联的设想颇具启发意义.而审美的现代性主题在《拯救与逍遥》中具体展开,以基督教神学中"拯救"性的纯粹精神价值来拒斥现代虚无主义,与后现代反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解构思想形成对照补充视野.通过反思刘小枫早期美学思想中存在的生存本体论困境,观照主体间性美学在面对现代性危机时所起到的审美救赎作用.  相似文献   

8.
《离骚》以“自叙”、“述史”、“神游”这三个密切联系的艺术环节,借助神话思维表现了自我的精神存在和楚国贵族的矛盾差异,诗歌以戏剧化的矛盾冲突显现了美学特征。诗人试图以幻觉的神游来超越现实的矛盾,但最终失败,以悲剧性的自杀实现人生的价值,获得审美意义和道德意义的升华。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述三方面的问题(一)孔子诗教艺术观不成立,乐教观才真正构成其艺术观。1.孔子对《诗经》具体诗句采取断章取义式阐释策略,是把《诗经》作为一种传播媒介符号来看待,“兴观群怨”说是对以《诗经》为媒介符号的组织传播功能的表述。2.诗乐不分,孔子对《诗经》“思无邪”的总体评价和对具体篇章《关雎》的评论,是在音乐意义上进行的。3.《论语》中记载有大量的孔子音乐实践活动和音乐鉴赏活动。(二)孔子乐教观的审美指向是人生之境,即对个体生命人格的形成与超越作用,这得益于他对中国古代乐教的继承和对乐的精神的新发现1.“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把乐放在礼的上位,认定乐是审美人格完成的圆融境界;2.“五十知天命”把“知”作为实现审美超越的关键,“知”中蕴涵对人生终极意义和现实生命意义的认知。(三)孔子美学思想两层面1.命成思想及其人生实践构成孔子的审美超越理论;2.尽善尽美表达的是孔子有意味的形式的美学思想和对艺术境界的某种规定性。  相似文献   

10.
《论语》中的审美艺术观是一种主足于人,以人为核心的精神。它体现了一种审美艺术和与人紧密联系的人文观念,是一种以关怀人为终极目的的人文理想。同时,《论语》美学思想揭示了艺术创造的一般规律,体现了对艺术性和艺术规律的追求,体现了对艺术理想的追求,是一种超越现实与人生的艺术回归。《论语》中的美学精神在儒家美学中的地位是非常突出的,是奠基性的,它应该成为我们建构现代中国美学的重要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20世纪上半叶德国美学东渐的历史事实为依托,分析德国审美思想与中国语境中审美现代性问题的内在关联。文章认为,中德审美思想的现代性关联,从现代学科发展的意义上来说,首先表现在知识论层面,与审美话语和审美知识范式的革命性变革有关;其次则表现在审美思想与社会文化、个体生存的互动关系上;而上述知识学与审美社会学意义上的现代性关联,与中国传统审美思想的创造性转换有关,并最终源于中德知识人对审美在现代知识谱系中本体论地位的深刻认识。论文分四个部分:一、现代性转换:中德美学的关联域;二、审美本体论意义上的现代性关联;三、审美人生层面的现代性关联;四、审美知识学方面的现代性关联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其思想精粹主要包括:中和之美、协调之美、和善之美、和合之美等和谐思维。“中和之美”是中华民族最高审美标准;“协调之美”是贯穿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始终的审美价值取向;“和善之美”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思维方式;“和合之美”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观。研究和弘扬中国传统美学的思想精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陈炎认为,放眼西方美学史的整体演变过程会发现,席勒的《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更为集中地体现席勒美学思想的时代感与现代性。前所未有的历史感、鲜明的现代性特征、深刻的哲学意味,足以使《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被载入西方美学的学术史册。刘士林认为,对《审美教育书简》仔细解读,不难发现他在许多方面都突破了康德的体系与原则,表达出了美学史上前所未有的“思想”与“智慧”。席勒美学思想的全部精髓即在于“人是审美教育的产物”,这个天才思想与光辉预言,直接指向了人的自由生存与全面发展的最高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14.
论审美意象的创构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创构的思想是中国古典美学中意象理论的重要内容。它源自《周易》的“观物取象”思想,并且形成了一个悠久的传统。该思想认为审美意象是审美活动中物我双向交流的产物,反映了个体的生命节奏与对象的感性生命的贯通,其核心乃在于情景合一。意象的创构以主体的审美经验为基础,通过主体独特的眼光和比兴的思维方式等,借助于想像力而达成的。这使得审美意象体现了虚实相生的特征。在意象的创构过程中,主体以感官尤其是心神体物,达到物我交融,并经由主体与对象的神合,在始终伴随着象的参与中实现了对道的体悟,从而也实现了人生理想与宇宙之道的贯通。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梁启超改良群治的小说理论,是中国传统小说观的深刻变革,他发动的小说界革命是中国小说现代化的历史起点。鲁迅继承与发扬了梁启超改良人生的文学观,创造了成熟的现代小说的审美范式。先驱者留下的思想与美学启示对当代文坛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作为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文化元典,有“群经之首”、“大道之原”美称的《周易》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宝库沾溉着后世万代。《易传》蕴藏着的审美思想在中国美学中具有发端和奠基作用。精巧深湛的《易传》美学思想包含着八个方面的内容:神妙万物的美本体论、精义入神的审美境界、贲无色也的艺术美境、旨远辞文的创作原则、其臭如兰的审美通感、美之至也的完关人格、修辞立诚的美在真情说和乐天知命的审美人生。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的中国美学必须关注当代中国人的命运和精神,关心人的境遇和发展,必须着重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如何取得动态的和谐发展,帮助当代人学会从美学的角度去发现和开发自己与生活。要实现当代美学的转型,就必须恢复美学曾一度失落的人文品格和人文精神,《审美与生存》一书突出地提出并论证了中国传统美学是一种人生美学,拓展了中国美学研究的当代视城。中国传统美学蕴藏着极为丰富而瑰丽的人生底蕴,特别富有人文品格和人文精神,这是中国当代美学应当继承宏扬的思想资源。中国传统美学的思想体系是在体验、关注和思考人的存在价值和生命意义的过程中生成和建构起来的,它具有极为鲜明突出的重视人生并落实于人生的特点。因而,中国传统美学所具有的人生意蕴,乃是中国当代美学应该汲取的养料。  相似文献   

18.
孔子美学观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美学史上,孔子是个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本来,在夏商时代,由于天命鬼神观的支配,艺术审美同宗教信仰交融一体,处在混沌不分的状态中。待历史进入春秋战国,伴随着怀疑论和无神论思潮的兴起,艺术审美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开始走上同现实人生相通的道路。在艺术审美的这一划时代变化中,孔子的仁学理论起了奠定基础的关键作用。但是,孔子的仁学理论本身毕竟是个充满矛盾的思想复合体,由此造成了他的美学思想独具的错综复杂性特点。本文不揣浅陋,仅围绕孔子对原始宗教艺术的仁学理性阐发和他对艺术美、人物形象美的理性追求,对他美学思想的这一错综复杂性作一初步探讨,以就教于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城市美学"象天法地"原则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于当代西方环境美学开始了理论研究与著作译介,表明环境美学的影响正在日渐扩大,并有望形成新的美学范式,这组学术笔谈旨在回应这一新的学术领域.程相占的《中国环境美学思想史研究的当代意义》从"重写中国美学史"、"与西方环境美学展开理论对话"、"丰富当代生态智慧"3个方面讨论了中国环境美学思想研究的当代意义,并提出"探索生态智慧"应该成为这一新的研究领域的思想主题.马明的《中国古代城市美学"象天法地"原则初探》借鉴美国城市设计大师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提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象天法地"原则是中国古代城市意象创造的根本原则.李静的《始宁别墅与谢灵运的环境美学思想》以谢灵运的始宁别墅为研究对象,提出其选址与建筑设计体现了参与式的环境审美思想,使人在自然环境中仰观俯察而返归自然之性,从而更好地体验与自然宇宙一致的"生命的节奏".王萌的《宋代山水画论"气韵生动"命题的环境美学内涵》集中讨论了宋代山水画论继承了"气韵生动"命题,指出该命题在宋代成为一种环境感知与环境体验模式,它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美学对于艺术与环境关系的理解,有着浓厚的环境美学内涵.张乾坤的《从"取景在借"看李渔的环境美学思想》从审美模式、审美观照方式、审美体验等方面讨论了李渔的环境美学思想.5位作者分别从总论与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环境美学思想切入,试图粗略地勾勒出中国环境美学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和历史轮廓.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于当代西方环境美学开始了理论研究与著作译介,表明环境美学的影响正在日渐扩大,并有望形成新的美学范式,这组学术笔谈旨在回应这一新的学术领域.程相占的《中国环境美学思想史研究的当代意义》从"重写中国美学史"、"与西方环境美学展开理论对话"、"丰富当代生态智慧"3个方面讨论了中国环境美学思想研究的当代意义,并提出"探索生态智慧"应该成为这一新的研究领域的思想主题.马明的《中国古代城市美学"象天法地"原则初探》借鉴美国城市设计大师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提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象天法地"原则是中国古代城市意象创造的根本原则.李静的《始宁别墅与谢灵运的环境美学思想》以谢灵运的始宁别墅为研究对象,提出其选址与建筑设计体现了参与式的环境审美思想,使人在自然环境中仰观俯察而返归自然之性,从而更好地体验与自然宇宙一致的"生命的节奏".王萌的《宋代山水画论"气韵生动"命题的环境美学内涵》集中讨论了宋代山水画论继承了"气韵生动"命题,指出该命题在宋代成为一种环境感知与环境体验模式,它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美学对于艺术与环境关系的理解,有着浓厚的环境美学内涵.张乾坤的《从"取景在借"看李渔的环境美学思想》从审美模式、审美观照方式、审美体验等方面讨论了李渔的环境美学思想.5位作者分别从总论与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环境美学思想切入,试图粗略地勾勒出中国环境美学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和历史轮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