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谈羌族民间刺绣和剪纸艺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羌族民间刺绣与剪纸工艺是我国的一种民族传统手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本文拟从刺绣和剪纸两个方面来谈羌族的民间艺术产品的功能、作用、文化意义和艺术价值,并指出其在现代文化中提升的前景。  相似文献   

2.
羌族多声部民歌是羌族具有极高艺术性和代表性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体是羌族多声部民歌存续的重要承载者,传承主体的数量、知识素养、表演技能、传承自觉性和创新能力是羌族多声部民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羌族多声部的传承主体及其依托的音乐文化空间不断退化,其活态传承面临严峻挑战。文章根据格兰特"音乐活力与濒危评估框架"(MVEF),就羌族多声部传承主体的现状与问题进行了田野调查和分析,并从维护羌族多声部自然传承的音乐文化空间及构建羌族多声部学校传承的音乐文化空间两方面就维护和培养羌族多声部传承主体提出了具体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低碳旅游既是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践,也是旅游业低碳化发展的一种理念.运用战略管理理论对羌族地区低碳旅游进行分析,得出羌族地区具有低碳旅游发展的优势与潜力;并指出羌族地区低碳旅游应以成长性战略为方向,以低碳旅游的层级梯度推进为主要战略内容.然而,在对羌族地区低碳旅游战略实施与评估分析研究中,提出低碳旅游固然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方式,但是低碳旅游的发展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旅游目的地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综合分析和确定低碳旅游发展的最佳战略方案.  相似文献   

4.
5·12"汶川大地震已过去近3年,阿坝州是"5·12"汶川大地震的震中区,也是我国羌族人口聚居的核心区,国家在灾后重建中抢救与保护羌族地区民族文化,专门设立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本文紧抓文化部进行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契机,以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共生为研究核心,对阿坝羌族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游艺、杂技与竞技、传统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文化类型与藏回 汉族和谐共生的项目进行实证研究,探索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共生,推动后灾后时期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羌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瓦尔俄足"节中蕴含着宝贵的羌族传统音乐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瓦尔俄足"节庆活动的音乐表演环境及功能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目前"瓦尔俄足"音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发源地文化生态环境遭遇破坏,代际传承出现濒危,节庆音乐覆盖面和影响力薄弱及其音乐文化对当地的旅游、经贸的促进功能与其对羌族传统文化和羌语的促进功能不对等的问题。在田野调查和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文章就此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摘要]旅游地居民对旅游业的态度是构成旅游地氛围和影响旅游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以灾后重建的羌族居民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聚类分析等研究方法就羌族居民对灾后旅游开发的态度进行分类研究,并进行人口统计学交互分析,界定并转换持有冷漠者态度的居民,这有利于完善和优化当地的灾后旅游开发规划,科学合理的制定当地的旅游发展模式,为构建羌族地区旅游业的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氛围。  相似文献   

7.
羌族民俗文化对羌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和重要意义,本文从羌族民俗文献的产生、发展、变迁的历史沿革分析,阐述了羌族民俗文献的性质和文献价值,并且据此提出了可行的图书馆开发利用羌族民俗文献的措施和途径。  相似文献   

8.
羌族的民间音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老而奇特的羌族人的历史和文化,由于没有文字而陷于扑朔迷离。本文从羌族的历史、地域、民俗入手,结合大量具有代表性的羌族民间音乐谱例,对因地理封闭而独具特色的羌族民歌进行归纳、分类,并根据旋法、曲式结构分析羌族民间音乐的旋律、节奏进行特点、表现特征、风格等,以期引起更多人了解与研究羌族的民间音乐。  相似文献   

9.
羌族咂酒的制作、使用及其功能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咂酒是羌族最具有民族特色的饮品。它不仅在羌族生活中须臾不可缺少,更是羌族民族精神的象征物、民族历史的寄托物、宗教礼仪的体现物、社会道德的承载物。咂酒的制作过程、使用咂酒的场合及其具体用途,无不触及羌族古老原始宗教的遗留,从而揭示了羌族咂酒的宗教、历史、文化、民俗意蕴,展示了羌族的世界观、人生观、民族精神以及社会道德观念。  相似文献   

10.
采用调查法、文献法、访谈法等收集了羌族体育的基本资料,揭示羌族体育转型中的基本标志,分析促使羌族体育转型的若干因素,提出促进羌族体育转型的基本原则和可供借鉴的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11.
羌族释比通过祭祀活动,诵唱释比经典,传播羌族历史来源、思想文化、宗教习俗、文学作品,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释比文化。它们既保存在口传心授的神话传说和《刷勒日》图经中,也留存在石刻碑铭文献中,为羌族释比文化研究提供了实证材料。结合传世文献、羌族神话传说,考察石刻文献中反映的羌族祖先英雄崇拜、树神信仰、朴素的生态环境思想、和谐对话的世界观等,对于研究羌族,特别是明清时期岷江上游羌族历史、文化及民族融合等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羌族医药文化是几千年来羌族人民世代相承下来的与民族生命健康密切相关的传统医药文化宝贵财富。羌族医药是羌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传统医药和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羌族医药文化不仅创造和丰富了多彩的民族特色文化,同时在羌民族种族延续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保护、传承、弘扬羌族医药非物质文化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3.
羌族聚居区是灾后重建中羌族文化传承与现代变迁的关键区域。以SPSS19.0处理数据,分析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考察当地居民对羌寨重建及羌族文化的认识。以“1”为一个步长,将羌族文化感知因子划分为3个分值段,并以受访对象“基本或完全同意”相应选项的累积百分比来表征此分值段内因子的强度含义。调研显示,羌族居民对于羌寨重建基本呈肯定的态度,其民族文化及身份的认同感较强烈。羌族聚居区重建基本符合羌族文化空间重构的需要,部分聚居区异地重建或原址重建与羌族文化传承之间存在冲突,加速了羌族文化的现代变迁进程,不利于羌族文化原真性、完整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结论有助于认识多元文化背景下羌族文化对异地重建的适应性问题,为羌族文化空间重构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对四川省羌族传统体育的类型、特点和常见活动项目进行了总结,并通过对四川省羌族传统体育的开展现状调查,得出如下结论:群众对开展民族传统体育具有较高的热情和认可度;羌族传统体育开展形势不容乐观;缺少专业指导、缺少组织、政府重视不够,交通不便是制约羌族传统体育活动开展的主要因素。针对此,政府应加大对羌族传统体育的重视程度,改善交通状况,培育羌族传统体育活动组织和培养专业指导人员等,以促进四川省羌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近百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对羌族社会、经济、文化等做了大量调查与研究,尤其对羌族的宗教、习俗、"释比"文化等做了详细的记叙和探讨,但对羌族民间信仰及其社会价值功能没有较为系统完整的梳理和研究。本文试通过大量文献资料、考古材料以及羌族民间神话、传说,祭祀礼仪活动等,对羌族民间信仰以及社会价值功能做些探讨,揭示古羌文化的基本原型,体现羌族原始宗教文化的最高原则,为羌族优秀的历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继承和发扬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6.
羌族神话故事蕴含着羌族人们共同的情感认知和精神需求,反映了羌族人民潜意识中的道德标准和价值理念,以羌族神话故事为切入点探求羌族口传文化的教育意蕴和传承价值,不仅有利于人们对羌族神话故事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教育价值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也有利于进一步传承羌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7.
羌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勤劳、勇敢、聪明的民族。早在殷商时期即载入历史典籍之中。羌族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的茂汶、汶川、理县、黑水、松潘县及绵阳专区的北川县。羌族多数居住在山区,从物质、生活条件看,不同程度地低于汉族地区的发展水平。由于生产发展比较缓慢,自然也就影响羌族社会经济、文化、家庭、婚姻及其观念形态的发展。在婚姻形态上,羌族有他自己的特点。研究羌族婚姻历史的发展,对于羌族史的研究不是没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刺绣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精粹,它是华夏古老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对中国刺绣历史进行考证,梳理出刺绣发展的历史进程,对刺绣的传承、衍生、变异加以分析,旨在让年轻一代了解刺绣的传承脉搏,把握刺绣发展的方向,以史为鉴,进一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用思辨的眼光来探寻刺绣的未来走向,继续焕发出中国刺绣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9.
羌族民歌,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羌族人民头脑中形象化反映的产物。它的内容是羌族劳动人民最熟悉和最关切的事物,与他们的思想、观点、道德、习俗、宗教信仰、劳动、斗争等血肉相连。它体现了羌族人民的利益,表现了他们的世界观,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强烈的战斗性。它是历代羌族劳动人民血汗和泪水的结晶和升华,闪烁着羌族别具特色的艺术光辉。  相似文献   

20.
羌族剪纸是羌族民间工艺美术的鲜活载体,形象地反映了羌族民间的宗教信仰、民俗民风以及审美取向.羌族剪纸虽蕴涵着羌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但人们对它的了解和认识却非常有限.本文以羌族剪纸艺术中所承载的民族文化特色作一解读,为喜欢羌族文化艺术的读者提供一种新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